《硖石山青莲上方院先师门人省旻殁故幢记并序》考
2019-03-25郭新明
郭新明
摘 要: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硖石山腰,依据地形分上下两院。依据记载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历经各代修葺,长盛不衰。现存唐宋彩塑、早期木构,价值独特,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各个时期摩崖石刻、经幢、碑刻一百余方(通),《硖石山青莲上方院先师门人省旻殁故幢记并序》就是其中的一通。文章通过对此经幢的释读和考证,以期揭开青莲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一角。
关键词:青莲寺;省旻;经幢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硖石山腰,依据地形分上下两院。依据记载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初名硖石寺,唐大和元年(827)寺院已具规模,唐咸通八年(867)赐额“青莲”,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下院中轴线上为南殿、大佛殿,山门内存明代舍利塔1座。上院中轴线建有山门、藏经阁、大雄宝殿,两侧分别建有观音阁、地藏阁,钟鼓楼、罗汉殿。寺外东部有掷笔台,上建钟楼、文昌阁、款月亭等。其中下寺的唐代彩塑为我国仅存三处唐代寺观彩塑中的一处。上寺的宋明彩塑也精美绝伦。更为可贵的是青莲寺还保存了从北齐到民国各个时期的碑刻、摩崖、经幢等石刻附属文物一百余方(通)。
其中,《硖石山青莲上方院先师门人省旻殁故幢记并序》是近年在维修建设中新发现的一通,刊刻于北宋开宝三年(970)。
1 省旻殁故幢记并序释考
佛教的僧侣或信众在墓地建立的经幢,称为“墓幢”,一般存于封土旁、甬道或墓室。该经幢仅留幢身部分,八面,每面宽11厘米,高80厘米。其幢额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左起首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真言”共四面,其他四面为“硖石山青莲上方院先师门人省旻殁故幢记并序”现将序文释读如下:
硖石山青莲上方院先师门人省旻殁故幢记并序
详夫鹫岳穹崇劫变而犹枸成坏,蟾轮朗耀时迁乃尚厄亏盈。况乎,情深四生,躯成五蕴,因缘聚而名/立分,限盡而色归空。斯乃动植皆同,孰能逃此者矣!爰有殁故和尚,俗姓王氏,本贯泽州高平县长平乡伯方/人也。和尚法号省旻,字彰,无染皆以早厌嚣烦。幼归空寂,立志孤耿,禀性不群,并已道貌昂藏,法器魁伟,性孤/野鹤,志静闲云。遂乃振锡江湖,翘囊吴楚,心专访道,恳切寻师。果得意于雪峰悟亡荃于韶岳,自此道芽/芳秀,觉树增荣,善价非沽,藏珍勿耀。尔后,问津志歇,挂锡心闲,偶届高平遇缘而往,既乃情敦仲季礼显恭同也。/□匮工施修崇而九层院就,僧安四海,供化十方,士庶钦皈,檀那仰重。师乃度四十腊寿六旬余。道行馨兰,德风/偃草,昨于开宝二年孟冬之月,澄神俨若,宴坐第茨,视目存身。□然殗化时,以烟云惨淡,鸟鹤悲鸣,忽沉欲海。/□丹躯顿谢,昏衢之炬烛。今有门人省珍,缅惟师资义重,法乳情深,将申孝敬之诚,特上安厝之兆。遂/去院西北隅,访慕良匠,雕琢奇材,永壮龙岗,将修幢塔,别谋班手,创构亭台,松桧满骚,檐楹华丽。其/势也,东窥藏音之境,是远公说法之堂;西望弥勒巅峰,及信士礼瞻之所;南观丹水,上连双髻之山;北顾浮山,此异何殊于鸡足。掷笔峰下运载群机,须彰刊石贞珉以纪年辰之月朔。/开宝三年岁次庚午二月丁卯朔六日壬申。建业上生经沙门桂通书,镌字人张赟。/同学师兄山主省通,院主省圆,同学弟兄省琳、省朝,讲百法论沙门省饶。/徒表前摄铜堤县主簿王英,俗弟王敬芝,侄男端儿三三四四韩八住儿和见师留小师。/光岩院主师伯道明法侄圆昭圆密德义。
依据目前资料可知, 幢最开始的用途是在军队和仪仗中号令三军,掌握进退,汉魏之前就有相关资料记载。此后由于佛教影响广泛,就出现了书写佛经到八楞形石幢上的现象,如《金刚经》《孔雀明王经》等。到了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普遍流行,信徒为使此经永存, 将其刻在有莲花顶座的八面石柱上, 即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
从序文可知,幢的主人省旻,本姓王,是当时泽州高平县长平乡伯方人。伯方村今仍然存在,隶属于晋城高平市寺庄镇。文中还对省旻的生平和秉性作了详细记述。最初授业于雪峰悟亡禅师,后驻锡于青莲寺上方院,四十六岁而终,葬于寺西北。文中特别是提到了青莲寺周边的地理环境:“其/势也,东窥藏音之境,是远公说法之堂;西望弥勒巅峰,及信士礼瞻之所;南观丹水,上连双髻之山;北顾浮山,此异何殊于鸡足。”这对研究青莲寺的周围环境变迁和历史文化的流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藏音”应该是 “藏阴”之笔误,双髻之山应该是泽州四大名胜之一的“珏山吐月”之珏山,说明在宋代开宝之时还未有珏山之名。
2 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的由来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和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有关系。现存于五台县虒阳岭的尊胜寺就是为纪念佛陀波利遇文殊点化,取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修建的。此经传入时间为唐仪凤元年(676), 历经四年译成。
青莲寺内现存最早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是立于上寺释迦殿之前,刊刻于唐开成四年(839)的《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幢并赞序》。幢的序文中提到到:“是佛陁波利,问大圣于五台,远陟流沙,赍神咒于七载,《佛顶尊经》者,金果宣□以重译。为五部之真宗,千佛之上道。善主捧受,免阿鼻之苦厄;天帝传时,教敷扬于沙界。层幢回耸,沾泽者销殃;石塔苕峣,□尘者灭罪。”
因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称:“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宓刍、宓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盛行一时。唐代以佛陀波利本最为流行。而到了宋代,本经幢中,是西京大兴善寺不空三藏奉诏译的佛顶尊胜陁罗尼咒语部分,再加上省旻的生平序文,就形成了既是经幢,又是墓志的双重作用。
3 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的影响
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表现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不断流传,僧众信徒不断增多。其兼济生死的功能,特别是破地狱功能,就使其从唐五代时期大多建于佛教寺庙,到宋时多建于墓地,对宋代的葬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来说,宋代墓幢比唐代寺幢更具世俗化和功利化,也是佛教自身由上而下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幢上一般不完整地书写序言和经文,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真言密咒。有学者认为:“唐代经幢多兼刻序经咒,其后逐渐简化而无序。入宋以后,更趋陋俗,刻经者已寥寥无几,更有如此幢仅镌咒语者,谓之‘真言幢”。这种世俗化的过程,直接影响了当地僧侣和民众的葬俗。在僧侣和信徒的墓地或墓穴中,往往会伴有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这些经幢一般要比立在寺院的矮小,经的部分省去不镌刻。形成并盛行于唐代的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入宋之后更加普及和应用广泛。
晋城地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分布范围较广,仅青莲寺所处的泽州县一地根据记载和现存情况统计就有三十余通,如崇寿寺、乾明寺等。其中以青莲寺最为集中,目前共计有七通。由于其信仰的扩散,泽州地区一些民间祠庙和道教庙宇中也有立幢的现象。青莲寺留存的墓幢,一是真实记录了高僧大德在青莲寺的活动情况,补充了碑刻史料记载的不足,包括佛教宗派信仰的流布和变化、师门的传承情况。再则证实了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从唐到宋的形式演变和对僧俗葬俗的影响,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晋城金石志编纂委员会.晋城金石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2]赵改萍.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在山西的流布[J].山西档案,2012.
[3]刘金锋.隋唐佛都青莲寺[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