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及阿里不哥失败的原因新探

2019-03-25汪京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3期

汪京晨

摘 要: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蒙哥汗战死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山。由于他死去突然,没有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拥有继承权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围绕汗位进行了长达4年的争夺战争,最终忽必烈取胜。至于忽必烈能取胜的原因学界早有了相关的研究,但文章从阿里不哥方面入手来分析他的缺点和不足,以期能解答阿里不哥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忽必烈;阿里不哥;汗位

忽必烈与其幼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最要紧的问题是汗位继承的资格,这直接关系到汗位的合法性。诚然,无论是忽必烈还是阿里不哥都具有继承权,但是合法性的来源却不同。一方面,久在中原的忽必烈受汉文化的影响颇深,有一大批汉人豪族选择支持他,所以他完全可以打着“以长以贤”的政治口号号令天下。至于阿里不哥,“按照札撒和蒙古人的习俗,父位是传给幼子的”[1],一直驻守漠北之地的他自然受到蒙古本族内部人的支持。尽管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但是只有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方才能坐上大汗之位。据学者们分析,在军队数对比上,两人不分上下[2],但是在指挥和用人方面,阿里不哥明显不及忽必烈。阿里不哥在与兄长忽必烈争夺汗位时,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其彻底失败呢?

1 汗位的合法性问题分析

历朝的统治者们都必须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寻找理由,这张政治牌非常重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实际上渗透着两种不同继承制度的统治理念之针锋,即汉族立子“以长以贤”与蒙古传统的继承习俗“忽里勒台制度”和“幼子承父位”。

《元史》记载:“岁(1251)辛亥,六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瓜忽都之地。”[3]忽必烈在蒙哥继位之后,便一直在漠南汉地,总理庶务,也很重视与汉族文人学士交往,经常在自己的府邸和儒生们议论军国大事,向他们请教治国之道。通常来说,漠北的蒙古人骁勇善战,崇拜武力,并不中意中原的儒家文化。但忽必烈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积极联合汉族豪强,取得汉族地方武人势力的支持,又向汉族儒生“问以治道”,取得文人士族的认可。所以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继承权的时候,忽必烈在继承大统的合法性上也有据可依,就如郝经所说,“兄亡弟及,祖宗法也,长兄既没,次兄当立”[4]。很明显,忽必烈借助了汉人的统治理念,取得了继承的合法性。这应该是他在和汉族儒者的交往中,逐渐理解和接受了汉地文化,也正是因为他的宽容和支持,得到了中原地区地主文人们的拥戴。

另一方面,阿里不哥一直驻守在漠北草原。据《史集》记载,蒙哥在攻打南宋合州之前,做了一项部署,让旭烈兀出征大食,忽必烈攻打南宋,然后“把大兀鲁思托付给了他(阿里不哥)”[5]。这说明蒙哥汗是想把草原的根本腹地交给阿里不哥管理的。久在草原的他,未能有机会和南方的汉族地主交往。同时,由于他身上更多地保持了蒙古的传统习性,也由于他能更方便地接近那些蒙古诸王,所以支持他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蒙古的原贵族。《史集》有记载过这样的传闻,“旭烈兀、别儿哥和其他宗王们来到了,阿里不哥是凭借他们的决定和势力而成为合罕的”[6]。以及后来在巴昔乞和唐兀惕的战争中,阿里不哥失败后,旭烈兀和别儿哥都向忽必烈派出急使,请求和解,而忽必烈却乘机许给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拉拢他们到自己的势力中来①[7]。从此中可大致推断出争夺汗位的一开始,旭烈兀和术赤一派都曾支持过阿里不哥。而就是这些贵族们,在精心策划下,通过蒙古传统的忽里勒台制度,召开诸王会议,把阿里不哥推为大汗。除了忽里勒台制度之外,从蒙古的传统习惯“幼子承父位”来看,也应该由阿里不哥来继承汗位才是。忽必烈很清楚,当年自己的叔父窝阔台杀死自己父亲托雷,才坐稳了大汗之位。这种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顾不上手足之情,只有在战争中取胜的人才是王者。

2 阿里不哥失败的原因

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事件中最终取得胜利,所以历来历史研究都是从忽必烈一方的角度探讨他取胜的原因[8—11]。但本文从阿里不哥的角度出发,对比忽必烈在战争中的表现,探讨阿里不哥失败的原因。

第一,阿里不哥作战经验方面不如忽必烈。在阿里不哥称汗不久,就主动向忽必烈求战。《史集》记载,“阿里不哥把军队交给旭烈兀汗的长子主木忽儿、幹儿答的儿子合剌察儿,派遣他们和另一些宗王去与忽必烈作战。忽必烈的先锋为也松格和纳邻合丹,他们在巴昔乞地方相遇交战,阿里不哥的军队被击溃;主木忽儿和合刺察儿带着少数残众从战场上逃出。阿里不哥和他的军队惊慌地溃散,逃到了乞儿吉思地区。”[12]对于这段记载,笔者认为阿里不哥远在蒙古腹地,多年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风雨,自己的战斗经验远比不上久与南宋和大理国作战的忽必烈。他身边有作战经验的阿蓝答儿和浑都海又被他派去接管阿速带的军队,自己的军队又交给主木忽儿等人指挥,在遇到忽必烈的先锋部队就被击溃了。显然阿里不哥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经验不如忽必烈的军队,最后只得落荒而逃。另一方面,被阿里不哥派单独遣到唐兀惕境内的阿蓝答儿和浑都海等人,正在接管阿速带的军队。这支军队是蒙哥汗南征时遗留下来的,他们并不了解这支军队的状况,也没有带上自己的“斡耳朵”[13]。在突然遭遇忽必烈派出合丹和泰出的军队之后,一战即溃,阿蓝答儿和浑都海皆被杀[14],残余部队逃到乞儿吉思地区阿里不哥处。阿里不哥自知此时不敌忽必烈,便派去急使与忽必烈和解。这一请求得到忽必烈的许可,自己先回开平,留给也松格10万军队,待到阿里不哥来时与之一起前来。总之,这两场战役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阿里不哥缺乏战斗经验,在战争的安排上出现纰漏。

第二,阿里不哥不能及時调和内部势力的矛盾,一些过激举措反而激化矛盾,导致集团瓦解。阿里不哥是蒙哥授意留驻蒙古本土的。蒙哥死后,支持阿里不哥的主要是一直在蒙古大草原的贵族们,主要的首领有阿蓝答儿、脱里赤、阿鲁忽、别儿哥、阿速带和玉龙答失等。但是这个利益集团并不是那么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尤其在巴昔乞之战和姑臧之战失败后,之前一直支持阿里不哥的旭烈兀和阿鲁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他们“都开始倾向于忽必烈合罕方面,两人不断地互相派遣急使。旭烈兀汗向阿里不哥派去急使,责备他并力图制止他称合罕之举,他也向忽必烈合罕派去了急使,同样阿鲁忽也向忽必烈派遣了急使”[15]。不仅他们两个开始有脱离阿里不哥的倾向,另一支持阿里不哥的贵族别儿哥也发生了动摇,“别儿哥向双方都派去,使者劝他们和解”[16]。事实上,这仅仅是这个集团分裂的开始,它的彻底分裂是以阿鲁忽反叛阿里不哥为标志的。由于巴昔乞之战的失败,忽必烈切断了和林的供给,导致阿里不哥军资短缺,便派阿鲁忽往河中和突厥斯坦,为阿里不哥的军队提供军需、兵源。但是令阿里不哥没有想到的是,阿鲁忽拥兵自重,不听调遣,“阿里不哥数次请求阿鲁忽支援武器和粮食,他都置之不理”[17]。阿里不哥从阿鲁忽手中夺走大量物资,这使得阿鲁忽既眼红又感到不满,最终杀死阿里不哥的使者,投向了忽必烈,阿里不哥极为愤怒,“他杀死阿鲁忽的急使,……,举兵攻打阿鲁忽去了”[18]。自此,阿里不哥失去与忽必烈交战取胜的可能性,他离最后的投降也不远了。

第三,阿里不哥不具备将才的气度,缺乏大局意识。巴昔乞之战和姑臧之战的失败后,阿里不哥养精蓄锐,卷土重来,在中统二年(1261)偷袭也松格成功后,又败于忽必烈之手,“诸王合丹等斩阿里不哥一方大将合丹火儿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儿与合必赤等复分兵奋击,大破之,追北五十余里,帝亲率诸军以躁其后,其部将阿脱等降,阿里不哥北遁”[19]。在这之后,阿里不哥与部将阿鲁忽之间爆发了战争,原因是阿鲁忽不听调遣,杀死了他派去征集物资的使者。据《史集》记载,当阿里不哥出兵攻打阿鲁忽时,他也预料到忽必烈会乘机进攻和林,他非但没有做任何的战略防御部署,甚至说“如果忽必烈来了,就让他们(城中百姓)快快归顺他吧”[20]。这样的言论表现出阿里不哥在战争上的幼稚,更体现了他对这场争夺战的无望与放弃,他深知自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艰苦境地了。

3 结语

本文首先主要分析了汗位的合法性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忽必烈久处汉地,受到汉文化影响颇深,支持他的一批汉人认为继承大统理应遵循“以长以贤”的原则。忽必烈利用了这一点,将他的汗位合理化,但是也没有彻底抛弃蒙古传统的选举制度——忽里勒台制度。而阿里不哥,他符合蒙古“幼子继位”的传统,而且也通过了忽里勒台制度的推举,当上大汗,所以他们都有继位的合法性。

其次,本文分析了阿里不哥在这场争夺战中失败的原因。一共有三个方面:第一,阿里不哥用人和作战方面不如忽必烈;第二,阿里不哥一派内部分裂因素不断扩大,导致集团瓦解;第三,阿里不哥不具备将帅应有的一战到底的精神,缺少全局意识和坚定的战略意图。除了这三点之外,《史集》中多次提到阿里不哥寻欢作乐,不关心蒙古百姓疾苦。在他决心攻打阿鲁忽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主们都说,“在沉重的徭役下,我们进行怎样的协助呢”[21]。

总之,胜败有凭,除了忽必烈的雄才大略之外,阿里不哥的劣势及缺点促成了他最终的失败。

参考文献

[1][5][6][7][12][13][15][16][17][18][20][21](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二卷[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9]赵涟稳.论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的原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14][19]宋濂.元史:本紀第四:世祖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郝经.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M]//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8,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8]舒傅之.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及其胜负原因[J].内蒙古师大学报(汉文哲学社会学版),1988(1).

[10]杨建新.论忽必烈称汗及蒙古统治集团内的斗争[J].西北民族研究,1998(1).

[11]白钢.忽必烈为什么能战胜阿里不哥[J].史学月刊,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