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的枫桥与寒山寺的张继
2019-03-25黄伯益
黄伯益
唐朝盛产诗人,有些人著作等身,妙语连珠,在大唐的诗坛留下无数传奇;有些人惜字如金,在唐朝的天空下一闪而过,给后世留下迷一样的虚幻。
大唐诗人张继就是个谜一样的诗人,如果没有《枫桥夜泊》,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张继是谁。同样,如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也不会穿越千古响彻人心。大唐的张继,留给历史的身影相当模糊,模糊到几乎只剩下一夜的记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每当吟诵起这首小诗,耳畔总会回响起丝丝缕缕的钟声,那钟声穿越一千多年的时光而来,向人诉说着一个落寞诗人的旅愁。吟诵之余,也会冥想张继是谁?生活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他,有着怎样的风雨人生?
1/是谁张继?
谁能想到,留下如此重要的诗篇的张继,新、旧《唐书》都没为他立传,我们对于张继的了解,只能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找寻。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一说南阳)人,生卒年不详。诗人的从生到死,就是一个谜,当然,其人生事迹更是“不详”。而作为一个诗人,他有自己的朋友圈,这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侦知他的生活年代。
张继有個好朋友叫皇甫冉,皇甫冉的生卒时间为公元716年~公元769年,与著名诗人杜甫和边塞诗人岑参的生活年代大致相同。皇甫冉为天宝年间(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的进士,曾任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官居左拾遗、右补阙。
另外,张继与诗人刘长卿多有交际,为同时代人。刘长卿的大致生卒年月为公元709年~789年,也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曾入选全日制学校教材。
唐玄宗天宝年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安史之乱的爆发,让许多人的人生节奏被打乱,因而错过了历史的关注是非常正常的。比如皇甫冉,为避战乱寓居义兴(今宜兴),虽然才华横兴,佳作不断,但是,一生也只做过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右补阙等低品级的小官。
刘长卿的官运也不畅,曾做过长洲县尉,转运使判官,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混了个厅级待遇。还有诗圣杜甫,一生都在漂泊中度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是他晚年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最终,杜甫病逝于一叶扁舟之上。
张继也是天宝年间的进士,时间大概为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但是,中进士不一定就能端上铁饭碗,还得经过铨选(考核选拔),才可安排工作。
所谓的铨选,指的是唐朝的一种选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吏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也就是说,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不幸的是,张继在铨选中被淘汰了,他成为一个漂在京城的“待业青年”。
2/张继的枫桥
从古至今,做“京漂”都不易。比如,白居易老师初到京城长安时,就被人泼了冷水。白居易16岁时,从江南来到长安谋求发展,他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名士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正贵,居住不容易啊!”
等他翻看白居易的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才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后来,顾况经常向人推送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的诗名慢慢传开了,最终在长安有了安居之所。
张继却漂得不易,从老家来到京城,为的就是谋个一官半职。但张继为人孤傲,不屑巴结权贵,所以一直不被人发现。这种际遇,他在《感怀》一诗中就有无奈地慨叹: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来长安好几年了,连人家王公贵族家的大门儿朝哪儿都不知道。这注定了他只能是个“失败”的京漂儿。
做了两年京漂了后,长安也呆不下去了,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占领了洛阳,又直逼长安,两京不保,连皇帝和他的后妃们,都识趣地仓皇逃离了京城了,张继也只有逃离京城。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乘船南下,开始了他的江南流寓之旅。由此,他与枫桥才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期间,张继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他游历过大江南北,但真正让他扬名的,还是他流寓吴越的那段岁月。历史没有记清楚具体哪一年,他来到苏州,在某个悲凉的秋夜,张继乘船来到枫桥下,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孤寂而辽远,夜不成眠的张继,想起自己失意的青春,国家凋敝的景象,以及百姓悲苦的流离,不禁愁绪郁结,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因为一首《枫桥夜泊》,从此让他和寒山寺、和枫桥、和苏州,再也分不开了。
3/命殒洪州
在当时,一首短短的《枫桥夜泊》不足以让张继扬名立万,因为,当时的优秀诗人太多(权贵更多),没微信,没头条,他的声名不可能一夜“爆红”,所以,张继的人生之路还得一步步地慢慢走。即使是一位落泊的诗人,在家国危难之时,心系国家,家国复兴之日,仍会有“翻身”机会。
当是时也,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刘晏。这位刘晏可是“家喻户晓”的网红,就连后来流传甚广的《三字经》都对他崇拜有加,并留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史称,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封彭城县开國伯。
张继偶遇刘晏之时,正是刘晏人生得意之时。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是大唐著名的经济学家。安史之乱以后,整个王朝生产凋敝,人民流离,财政拮据,能否重建经济,关系到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刘晏不负众望,在追随者们的支持下,出色地完成这一历史性认任务。在此期间,刘晏必须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干的官员,参与国家建设,张继就在其中,并得到刘晏信任。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但是,张继还没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时,却与大历末年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后,就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了(那时,没有烈士评定,如有,张继很有可能被评为烈士)。
张继死后,他的好友刘长卿曾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来挽悼他,那是一首长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张继一生的窘态与不甘。其诗曰:
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
二星来不返,双剑没相随。
独继先贤传,谁刊有道碑。
故园荒岘曲,旅榇寄天涯。
白简曾连拜,沧洲每共思。
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
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旧宾伤未散,夕临咽常迟。
自此辞张邵,何由见戴逵。
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尤其是“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晚年的落魄不堪——连下葬的钱都没有,一直得不到入土为安的终极关怀。
4/寒山寺的张继
可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继去世后,他的《枫桥夜泊》才慢慢被人记起。张继的《枫桥夜泊》最早被人发掘的,是个叫高仲武的人。其实,高仲武与张继一样,也是个生卒年不详的落魄文人,他的写作能力虽然不佳,但是,他却是个眼光独到的编辑家,他最重要的传世之作,就是《中兴间气集》。诗集共2卷,编选了包括张继在内的唐肃宗、代宗二朝二十六家,选张继诗三首,其中之一就是《枫桥夜泊》。
有史料说,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留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不可不论的是,《枫桥夜泊》的影响和传播从唐代一直持续到当下,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比如此诗在日本就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亦名寒山寺,寺庙仿照苏州寒山寺,立石碑一座,上刻写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由文学扩展到绘画、音乐,其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近代以来不断有著名画家通过画笔重现《枫桥夜泊》诗的意境,如李铁、钱松岩有《枫桥夜泊图》,陆俨少的《枫桥夜泊图》,方增先、孙君良的《枫桥夜泊图》等。此外,由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教授谱曲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是各种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由陈小奇作词、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是《枫桥夜泊》的当代演绎,《涛声依旧》一问世即风靡海内外,成为大陆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作品。
枫桥之于张继,张继之于寒山寺,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枫桥夜泊》,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张继是谁。同样,如果没有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也不会穿越千古响彻人心。张继用他的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倦的吟诵。虽然,他在大唐诗坛上只是一闪而过,但是,他却我们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
其实,每个诗人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就像我们身边所有的亲人一样,大家迟早是要分开的。而张继,陪我们失眠了一个夜晚,然后不见踪影。如果没有《枫桥夜泊》留下来,张继跟历史上的任何过客没区别。就如同平凡的我们,认真地在世界上活过,但没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