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鄂尔多斯模式
2019-03-25文风
文风
摘 要:鄂尔多斯模式起源于10年前。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赴鄂尔多斯考察时指出,继“深圳模式”、“温州模式”之后,鄂尔多斯创造了其独特的“鄂尔多斯模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楷模,其发展方式值得学习。这是当年党中央对“鄂尔多斯模式”的最高肯定。自此以后,鄂尔多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鄂尔多斯模式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属性。
关键词:鄂尔多斯模式 特质
一、鄂尔多斯模式的拓展
纵向看,前30年对鄂尔多斯模式的概括集中体现为跨越式发展,速度规模是最基本的特征;而后10年这个特征逐步减弱,代之而来的是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新创举。横向看,过去的鄂尔多斯模式主要用来解析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发展了的鄂尔多斯模式还体现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
(一)新型工业化模式
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随其发展历程不断演进的。主要包括:從经济起步时期创造的以资源转换战略为先导的开发模式;从经济提速时期创造的以本土企业和中央企业二元主体驱动的增长模式;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创造的从煤炭产业到非煤产业的转型模式。这套既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又遵循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形成和完善的发展模式,是由资源决定论转到能力决定论的成功范例,强有力推动地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开发阶段:鄂尔多斯工业化开发的“第一桶金”,来自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之后,鄂尔多斯根据资源赋存特点,合理有序推进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成了东胜、准格尔2个亿吨级矿区和万利、高头窑两个5000万吨级矿区,建成了国内先进、世界前列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生产原煤31亿吨,全市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全员效率、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90%、35吨/工、78%。从此,鄂尔多斯赢得了煤炭十年黄金期。这十年黄金期也为鄂尔多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除了煤炭,鄂尔多斯还依托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天然气资源,建成了我国首个探明储量超万亿立方米的苏里格气田。资源开发使鄂尔多斯获得了再发展的第一桶金,也使鄂尔多斯率先成为内蒙古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流入区”。
增长阶段:鄂尔多斯工业领域的勇猛精进,得益于“儿子”“女婿”的协力齐心。鄂尔多斯经济起家有两个支柱,一个是培育起来的本土企业,相当于自家“儿郎”;一个是寻着资源来的中央企业,相当于招来的“女婿”,这两个方面的市场主体共同驱动着鄂尔多斯经济增长。仅从煤炭企业就能够看出本土企业和中央企业在鄂尔多斯的分量。2017年,全市共有煤炭生产企业146家。其中,中央企业7家,拥有煤矿33座,总设计产能25970万吨/年;外省国有企业10家,拥有煤矿35座,总设计产能7560万吨/年;地方煤炭企业129家,拥有煤矿263座,总设计产能42615万吨/年。鄂尔多斯市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主要靠本土企业,本土企业也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特别优势。据2005年统计,鄂尔多斯市333户规模以上企业,本土企业占319户;规模以上企业714.2亿元资产,本土企业占39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449.3亿元产值,本土企业占30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73亿元利润,本土企业占52.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7亿元税收,本土企业占29.6亿元;在规模以上企业87855名员工中,本土企业占70059人。
转型阶段:鄂尔多斯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指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鄂尔多斯的产业转型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只手。在煤炭市场正值兴盛时期,鄂尔多斯就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一是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粮食年产量突破30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量稳定在1300万头只左右。二是做好做足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19%,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人数突破千万人次,服务业占比达到42%,多点支撑、多元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和韧性,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鄂尔多斯在推动这三个层面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少到多、由黑到绿、由量到质的华丽转身。
(二)新型城市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与此相比,城市化建设明显落后,大工业小城镇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大型国企进驻开发后,本应将总部和生活基地设在鄂尔多斯,但由于城市条件的局限性,只能移到外埠。
空间布局:因地制宜,中心城区“建一带二”。城市支撑能力不足的窘境让鄂尔多斯的决策层意识到,只有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才能为经济发展构筑更大的载体和空间。经过历时3年的认真筛选和反复论证,于2003年市人代会正式审议通过,做出了将未来新市府选择在康巴什建设,合力构筑东胜、康巴什、阿镇“一市三区、两个组团”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之后,只用了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由小城镇向中等城市,由扩散式向组团式发展的重大转变,为鄂尔多斯未来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规划设计:精益求精,康巴什定位“城市景区”。现在的康巴什是我国首个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的4A级旅游区。康巴什新区从决策、规划到建设,无不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低人口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要求总体规划。《康巴什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规定,控制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分别为31.28平方公里和25.54平方公里,适宜人口容量为17.6万人。十年弹指一挥间,这座从荒芜之地上建起的,从建设之初一直在外部争议中前进,在内部不争论中迅速崛起的草原新城,已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展示城市新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统筹城乡:握指成拳,生产力布局讲究“三个集中”。鄂尔多斯不断优化人口和城镇布局。依托产业发展,减少和合并乡镇,组织引导农牧民向城市集中,进行生态移民,努力形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人口和城镇布局。2000年以来,全市苏木乡镇由108个撤并为49个,全市城镇人口由60.5万人增加到148.1万人,城镇化率由43.5%提高到72.8%。同时,鄂尔多斯大力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三区”规划,把农牧业生产向优化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集中,禁止开发区逐步退出农牧业生产,已建成生态自然恢复区2.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6.4%。在工业发展上提出“让1%的土地创造价值,让99%的土地休养生息”的理念,把园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的主阵地,集中在园区布局项目,杜绝遍地开花,促进工业集中、集约、集聚、循环发展。
(三)生态修复模式
如果把鄂尔多斯生态修复模式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全国率先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和标准化舍饲养殖,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建成生态自然恢复区2.3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分别达到70%和25%,全市国土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绿装。空气优良率多年保持在85%以上,黄河流经728公里沿线无一家排黄企业,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为世界提供了“鄂尔多斯样本”。
组织方式: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四轮驱动”。党委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促使生态持续性改善。其中,党委政府确定发展方向并给予政策支持,企业落实各项政策并进行投资运营,农牧民全面参与并从中受益,技术不断改进并吸收世界各国最先进经验。这四个“轮子”分属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治理格局: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分区治理。在库布齐沙漠,针对沙丘高大、地下水位较低、沙丘移动大、治理比较困难的实际,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的治理模式,沙漠南北两侧营造生物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南侵、北括、东移,利用天然的十大孔兑和修建穿沙公路进行切隔治理。在毛乌素沙地,针对沙丘低缓、地下水位高,有不少天然绿洲的特点,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运用封飞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形成以农田草牧场防护为中心的庄园式生态经济圈。在干旱硬梁区,以封育保护旱生灌木和濒危植物为主,采取了“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两行一带”的治理模式,行植灌木,带间种草,灌草搭配,为舍饲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在丘陵沟壑区,结合水土保持采取了“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治理模式。这些造林模式,为鄂尔多斯破解区域治理难题、提高治理速度和成效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今的鄂尔多斯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经济导向:治理不误“挣钱”,提倡生态产业化。各类企业大力发展沙漠生态产业,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初步构筑起了林板、林纸、林饲、林能、林景一体化和食品、药品、保健品“五化三品”的林沙产业发展格局。在亿利、伊泰、东达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参与治沙和沙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培育了包括高原杏仁露、水域山在内的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林沙产业的崛起,也逆向拉动了生态建设,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和谐共赢,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
社会导向:“挣钱”不忘治理,实践产业生态化。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鄂尔多斯全面实施了地方煤矿三年技改和资源整合工程,大规模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矿企治理政策,传统的灰黑色逐渐披上了绿装,鄂尔多斯成为全国和谐矿区建设试点。同时,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火电超低排放改造,使产业發展方式向节约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绿色循环型转变,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转变,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初步形成了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生产与环境友好相处的良好局面。
(四)民生保障模式
多年来,鄂尔多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持续实施民生改善工程,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建共享水平,着力实现民生由总量累积向普惠均衡转变,使人民群众最大程度享受转型发展成果,多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指标均位居自治区乃至全国前列。不仅扎扎实实地解决了老百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等基本民生问题,而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提出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方向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用一步步行动回应着广大居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育领域:学有优教,精心呵护未来希望。鄂尔多斯由贫穷落后迈向富裕文明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到办好优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经费累计投入330.3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总投入的85.9%。累计投入115.2亿元,新建中小学88所、幼儿园137所,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完成校安工程,2014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高中为93.2%。如今,无论是农村牧区,还是城镇,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教育质量也由原来的全区各盟市后3位迈入第一方阵。
卫生领域:病有良医,努力维护健康权益。多年来,鄂尔多斯为了解决当地医疗水平低,人们看病不是跑呼市就是跑北京的问题,不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改造和新建卫生院、卫生室和综合医院,实现了“一村一室”“一乡一院”,全市各类医疗机构达到了1793个,医院床位数增加到了10593张,每千人拥有病床5张,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达到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中心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配备有核磁、CT、超声、碎石机等国际顶尖医疗设备,市内居民可就近体验到一流的诊疗设施。全市引进培养硕士以上高层次医技人才500多人,启动实施“名医名院名校走进鄂尔多斯”等重点医疗工程,让广大老百姓就近享受到北京、上海等地区知名专家的医疗诊断。
养老领域:老有颐养,积极提供幸福归宿。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初步构建起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08家,养老床位总量达到1233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60张,比民政部提出的“十二五”末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增加了1倍。全市有3家养老机构被命名为全国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1家被命名为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做到了老人安心、家人放心。
住房领域:住有宜居,迅速构筑广厦万间。自2006年启动住房保障工程至今,全市累计投入452.59亿元用于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及各类棚户区改造,累计建设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以上,解决了10万多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间题。同时,加大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力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8.3平方米和46.4平方米,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让普通老百姓和困难人群实现安居梦想。与此同时,加大力度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面积达到6700多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0.47平方米,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3.2%和93.6%,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变得越来越舒适。
(五)文化建设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引领和带动,文化发展走进全国先进行列。目前,全市8个旗区中有6个旗区建成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可以说,对文化的追求已深深地渗透在鄂尔多斯人的血液之中,鄂尔多斯已不仅仅是一个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更是内涵丰厚的文化符号和一方热土。鄂尔多斯文化建设历程揭示出三大特色。
政府方面:实行行政化推动,政府不能缺位。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先提出建设文化大市地区,也是全区最早启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29个,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39万平方米,人均0.69平方米,所有行政嘎查村和社区全部建成了文化室、阅览室,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8.65%,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鄂尔多斯十分重视文化品牌建设,像挖掘利用自然资源一样利用文化资源,先后经历了整合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延伸文化品牌的过程,形成了以成吉思汗陵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响沙湾为代表的沙漠文化品牌,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品牌,以羊绒衫为代表的服饰文化品牌,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市场方面:推动产业化发展,企业不能缺勤。在鄂尔多斯,为了调动企业投资办文化的积极性,在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的基础上,2015年又设立文化旅游专项基金5亿元,出台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关方案。全市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28个,调动了200多亿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发展到1200多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6.65亿元。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民营企业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依托祭祀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正在打造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先后开发了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市内著名旅游景点,成功打造4A级以上旅游景区23个,占全区28.8%。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成吉思汗文化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正在成长为新的增长极,东联集团已经从一个年收入不足百万元的小型公司成长为总资产近20亿元,集文化旅游、文化投资、文化传播和影视制作为一体的大型文化集团,其文化产业项目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社会方面:倡导社会化参与,公众不能缺席。为了提升全民素质,动员全社会参与,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國卫生城市,使大多指标数位居于全国地级市前列,老百姓在具体行动中感受到文明的力量,享受到文化的福利。为了最广泛地普及文化,全市建立了160多个“市民大讲堂”,分为高层论坛、名家讲座、社区课堂三大模块,共宣讲近4000场,听众多达120余万人。在广大农牧区,农牧民每年会自发地举办那达慕、祭敖包等各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展现民间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全市上下掀起了全民阅读热潮,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甚至是农牧民,学习和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即使在偏远地区,纯朴的农牧民甚至组织开展了诗歌那达慕,有些农牧民还能够出书、出唱片和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在前不久的世界读书日上,鄂尔多斯还被评为了“中国十大潜力阅读域市”。
(六)供给侧改革模式
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鄂尔多斯也不曾置身事外。新常态下,鄂尔多斯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年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也创造性地蹚出了“鄂尔多斯路径”。
证券换资产:独辟蹊径,在房地产去库存中引入“房票”“地票”。为积极解决好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房地产去库存等问题,东胜区紧密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创新性地提出房屋兑换凭证实施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对棚户区拆迁户不再以货币补偿而是发放“房票”,再利用国家棚改优惠政策获得政策性贷款,用以回购开发商已建、在建甚至烂尾停工的商品房项目,拆迁户凭房票自主选房。房票可以拆分找零,可以相互转让。“房票”的正式称谓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房屋兑换凭证”,有7种面值,正面是平米数,背书几类地段、单价、评估价,还有二维码信息,有住户姓名、身份证号、发放日期,可以做到全程跟踪。房票由财政局和金融办共同印制,根据征拆协议发放给拆迁户,拆迁户再拿着房票来结算。实践证明,东胜区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对于打通房地产供需渠道,消化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收到了明显成效。
减量换增量:对等交换,在要素配置中采取“水权转换”“水沙置换”。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一大批煤电、煤化工项目纷纷落户鄂尔多斯。工业项目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鄂尔多斯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鄂尔多斯的黄河水权转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实施的,至今已实施两期黄河水权转让工程规划。通过水权转让工程的实施,一是为重大工业项目提供近2.3亿立方米水量,满足了43个工业项目的用水需求;二是拓宽了水利工程建设融资渠道,两期水权转让工程共完成投资23.52亿元,是国家投资的 6.3倍;三是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催生了与节水灌溉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化合作组织,推动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2008年,鄂尔多斯提出了拦沙换水的思路,以实施十大孔兑治理工程为抓手,减少进入黄河泥沙量,从而减少黄河冲沙用水,换取工业用水。2017年国家黄委会批复了鄂尔多斯的实施方案。暂定年置换水量2800万立方米,换水年限25年,由此开启了水沙置换的新篇章。
二、鄂尔多斯模式的特质
站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评价鄂尔多斯模式,是否坚持鄂尔多斯模式,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鄂尔多斯经济减速,房地产库存高企,加上民间借贷问题影响,使外界有不少人质疑“鄂尔多斯模式”还有没有生命力?今天,已经到了该从实践上、理论上作出回答的时候了。当然,科学界定“鄂尔多斯模式”的核心内涵,是我们正确评判“鄂尔多斯模式”的基本前提。内涵没有搞清楚,难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遵循“鄂尔多斯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我们认为“鄂尔多斯模式”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内涵
鄂尔多斯模式的精神内涵是敢为人先。敢为人先,是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最实质的精神追求,具体表现在蒙古族的精神图腾——蒙古马上,蒙古马不仅满足了蒙古民族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且升华为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形成了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可以说,鄂尔多斯经济后发先至与鄂尔多斯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紧密相连,而这种精神的本质就是脚踏实地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在这里,经济是根,文化是魂。从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乌审召,到绿富同兴竞超越的库布其;从勇于变革当先锋的赵丑女,到敢于创新能担当的企业家;从鄂尔多斯的三次创业到鄂尔多斯的创业精神,无不体现出鄂尔多斯人的价值追求。遵从自然是“鄂尔多斯精神”的根本,包容开放是“鄂尔多斯精神”的品质,敢为人先是“鄂尔多斯精神”的核心。
(二)活力源泉
鄂尔多斯模式的活力之源是民本经济。鄂尔多斯人民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民营企业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民本经济的重要内涵。可以说,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是“鄂尔多斯模式”的本质特征。这种民本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鄂尔多斯经济的旺盛活力,契合了发展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有机统一,造就了藏富于民的典范。
(三)体制架构
鄂尔多斯模式的体制架构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不断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大力发展煤炭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推动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创造了企业上市、水权转换、水沙置换、房票、地票等许多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直至十九大以后全部采用市场化方式配置矿产资源。可以说,市场化改革造就了鄂尔多斯的活力。“鄂尔多斯模式”揭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变迁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四)产业基石
鄂尔多斯模式的产业基石是实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一开始就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在“脱实向虚”现象和“赚快钱”的诱惑面前,鄂尔多斯的企业家仍然坚守实体经济,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黑到绿、从弱到强的实体经济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实业致富的路子,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羊绒产业基地、沙产业基地,使鄂尔多斯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由工业化初期走向工业化中期。面向未来,鄂尔多斯把高端制造业做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着眼解决发展实体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创新驱动,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优化环境做为振兴实体经济的前提保障,让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汇聚到实体经济上来,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五)政府作用
鄂爾多斯模式的政府作用是有为善为。改革开放前期,政府对农村牧区自发的承包制改革采取不压制的态度,并进行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当“包”字进城后,政府不被各种争论和非议所惧,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当市场经济不完善时,政府强势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弥补市场空缺;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政府善于退位,能交给市场办的事尽量交给市场办;在市场出现失灵、失缺的时候,政府该补位的补位、该到位的到位,在消除房地产泡沫、化解民间借贷风险、推进绿色安全发展、加强质量管理、构建信用体系等方面积极有为,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可以说,善于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度、效,努力当好有限、有为、有效政府,不扮演“全能者”角色,这是“鄂尔多斯模式”的要义。
(六)成效体现
鄂尔多斯模式的成效体现是由快向好。“鄂尔多斯模式”是历史的,说其是历史的,是因为在改革开放30年体现的是跨越式发展特征;“鄂尔多斯模式”又是现实的,说其是现实的,是因为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体现的是转型发展的特征。把这两个发展阶段结合到一起,就是由快向好的发展。由此,鄂尔多斯也成为国家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这也是判断“鄂尔多斯模式”今天是否具有生命力有力例证。过去的鄂尔多斯,立足资源优势,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和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路子,被党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打造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通过第三次创业,鄂尔多斯经济社会一定能够完成由量到质的再一次升华。
(七)形象理念
鄂尔多斯模式的形象理念是绿色发展。鄂尔多斯的发展经历了由黑变绿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也曾带来黑色污染,如今黑色煤炭却魔幻般变为无色透明的清洁能源和白色的化工产品。在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沙进人退无躲藏,如今沙漠峁塬披绿装,蓝天、绿地、碧水成了鄂尔多斯的骄傲。特别是面对荒漠化这个全球性生态问题,库布其作为世界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成功创建了联合国认可并写入决议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在全球荒漠化治理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今天,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走出库布其,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东南亚国家开展森林退化地带的生态修复,与上合组织国家讨论甘草治沙扶贫,与蒙古国共商荒漠化治理。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经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带给世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归纳起来说,鄂尔多斯模式就是敢为人先精神实践化的产物,这种实践化的结晶就是鄂尔多斯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及其经验做法。从理论层面解析,就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根本,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作为善为、思路不断创新,市场发挥作用、要素优化配置,企业市场运作、经济自主增长的发展模式;是发挥比较优势、延伸比较优势、不断转型发展、实现由快到好的发展模式。
(作者系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