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的思考和建议

2019-03-25张博航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合肥市建议

张博航

摘 要:分析了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合肥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的总体设想,包括总体布局阶段、快速建设阶段和全面冲刺阶段三个步骤,进而从创新工程布局、创新创业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方面给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合肥市;科技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2-0205-0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导和引领下,合肥市大力发挥区位、科技、教育、人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深入实施“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制度,积极优化创新环境,基本实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协同发展新格局。2017年,国务院批复合肥城市定位是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根据这一国家定位,合肥应当成为未来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撑,基于此,合肥瞄准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城市对代表中国创新水平、加快提升区域发展层级和动能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合肥是否具有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的基础?如果有应该从哪些方面建设?本文尝试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此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 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始终是合肥的城市发展之魂。20世纪中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建校,由此开启了合肥创新发展的重要一页。从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再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以创新作为发展龙头与核心引擎,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建设创新国家、创新安徽贡献了合肥力量与合肥智慧,也由此构建了城市创新发展的合肥模式。

合肥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三所国家“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60所,全市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245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万人[1]。在科研设施上,合肥是除北京以外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合肥)高性能计算中心、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等国家重大科研机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装置以及3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同时,由中科大负责筹建的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即将获得国家批准,届时合肥将拥有三大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微尺度、量子信息)和三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这在省会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由此进一步夯实了合肥在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在重大成果上,以人造太阳、合肥光源、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为代表的尖端原创成果使中国站在相关领域的全球最前沿。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中的合肥至上海段率先开通,这条长达712公里的线路是目前全球已开通的最长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

在综合科研实力上,2013年,《自然》杂志权威发布,合肥科研实力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15年,合肥再登《自然》杂志榜单,成为中国十大科研产出城市第五名,超过香港、广州、杭州。在全国17个城市双创指数排名中,合肥双创指数排名第十,被誉为双创“新一线城市”,双创成效仅次于深圳。2017年,合肥继上海之后成为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此标志着合肥成功实现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战略转变,这也为合肥建设科技创新城市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另一方面,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基础和实力,合肥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上也实现了自我创新,可以说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合肥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依托自身强大的创新能力,合肥瞄准世界和国家产业发展趋势,聚焦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内涵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家电、汽车、集成电路、燃气轮机等传统产业,到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智能制造、机器人、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物医药、高端医疗与装备、基因工程等现代大健康产业,再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的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大科学领域及其产业培育,合肥的产业创新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发展并呈互动发展之势,已经走上了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互为动能的协同发展之路,这也为合肥建设科技创新城市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综上分析可知,合肥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具有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此外,合肥在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社会资源上也具有较强实力,特别是同时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与优越的产业支撑,这为打造科技创新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创新要素支撑。

2 总体设想

建设科技创新城市是合肥市在新时代的城市理想,是合肥市创新发展的一件大事,这是落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继续深入实施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开创安徽发展美好前景”的指示精神的全新平台和载体。通过规划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城市,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发展,为创新中国、创新安徽提供合肥智慧与合肥模式,对于全面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打造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构建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升级版,全面提升合肥的城市能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总体上,根据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合肥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的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即总体布局、快速建设和全面冲刺三大阶段及其相对应的建设目标。

2.1 总体布局阶段

当前到2020年为总体布局阶段。要完成科技创新城市的總体布局,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求、特色鲜明的科技研发架构、产业发展架构和体制机制架构。要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形成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国际化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机构群,集聚一支国际一流人才队伍,在量子信息、核聚变、先进光源等方面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在若干领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2.2 快速建设阶段

2020~2035年为快速建设阶段。要把合肥市建成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力争进入全球一流行列。要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功能,产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国际若干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承载地;要建设世界级产业创新中心,诞生若干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全面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全链条,基本形成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

2.3 全面冲刺阶段

2035~2049年为全面冲刺阶段。把合肥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水平的研发高地和创业热土。其要能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要拥有创新要素的集聚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创新产业的引领力、创新生态的吸引力以及创新辐射的带动力等五大力量,由此使合肥代表中国创新的最高水平,使合肥成为全球可持续创新示范城市。

3 策略建议

建设科技创新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将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通过借鉴硅谷、特拉维夫等全球著名科技创新城市的发展经验,基于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和特点,提出以下策略建议,从而为合肥打造科技创新城市提供参考。

目前,合肥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根据科技创新城市的目标定位,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求,基于补差补缺的思路,建议重点从创新工程布局、创新创业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合肥市的科技创新体系。

3.1 创新工程布局

要继续巩固“基础研究领先、应用研发见长”的科技创新优势,深入谋划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加快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筹建进度,尽快形成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要加快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加快以先进技术研发和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为目标的企业创新平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指向的共性技术研发联盟、以产业园和各类众创空间为载体的双创平台的建设,由此打造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协同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共性技术研发联盟—双创平台”为基础的多类型、分层次、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协作的科技工程布局的框架体系。

3.2 创新服务体系

要着力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充分调动区县、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要大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营造环境。要遵循科技创新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深入了解创新创业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分类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服务方案。研究确定应重点打造和建设五大创新服务体系,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由此打造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体系。

3.3 创新人才培养

人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中心,因此必须要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合肥是国家科教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在新形势下,一方面要以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三所双一流大学为核心载体,改革高等教育,提升本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及团队,争取国家层面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向合肥倾斜,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一流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基础研究、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內外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在合肥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组建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开展高水平技术研发活动。最后,要把培养和引进、吸引和留住相结合,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实现“生活愉快”和“创新愉快”。

此外,合肥建设科技创新城市还要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两大抓手,统筹建设配套设施体系,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水电气、教育、医疗、文体、休闲等全方面的配套服务。特别的,要根据科技创新城市的战略定位要求,重点推进国际化功能服务的配套,加强优质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尽快配套一批国际化的、完善的居住、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公共服务,由此为科技创新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李万,周小玲,胡曙虹,张仁开,等.世界级科技创新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科创中心的共同抉择[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4):94-99.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合肥市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合肥市朝霞小学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几点建议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