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脆弱性分析
2019-03-25王珊
王珊
摘 要: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常态化导致传统孝文化的约束力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失去支撑,当其弱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养老困境的出现。在仍然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农村,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分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脆弱性的表现及其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试图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1-0028-02
根据国际上的老龄化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医学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人口的高龄化趋势不断扩展。相伴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养老问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导致城乡之间养老保障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城镇地区有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而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则有一段时间处于缺失状态,起步晚、发展慢使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不得不依赖于家庭宗族网络、集体经济组织或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实现[1]。在我国农村,家庭保障仍然是养老保障最主要的部分,但是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常态化导致传统孝文化的约束力减弱[2],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失去支撑,当其弱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养老困境的出现,而留守老人作为农村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养老呈现出较强的脆弱性。
一、脆弱性的概念
脆弱性概念起源于对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从字面上来看,脆即易碎,弱指抵抗力差。国内外文献对于脆弱性的不同认识主要有五种界定:其一,与风险类似,脆弱性是暴露于不利影响或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其二,强调系统面对扰动的结果,脆弱性是遭受不利影响损害或威胁的程度;其三,强调系统的应对能力和抵抗力,脆弱性是承受不利影响的能力;其四,脆弱性的表征即脆弱性是一种概念的集合(包括风险、敏感性、适应性和恢复力等);其五,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角度来分析脆弱性,脆弱性是由于系统对扰动的敏感性和缺乏抵抗力而造成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3]。
本文借鉴于长永、何剑的定义,脆弱性是指由个体、组织、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特征决定的。由于其对内外风险扰动的敏感性高、抵抗能力差和弹性小而容易在内外风险冲击中失去其系统原有结构、状态、存在形式及其功能的一种属性或不稳定状态[4]。敏感性高、抵抗力差和恢复力低是脆弱性的三个典型特征[5]。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脆弱性是指由于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特殊性,若自身或其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现有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使其陷入困境的一种属性或不稳定状态。脆弱性人人都有,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因其自身或外在因素的改变而陷入困境之中,但因其抗风险能力的不同,脆弱性程度也有高低之分。
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脆弱性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经济基础薄弱。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养老保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经济保障,不管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所面临的最基本的养老需求是经济保障需求,经济资源是否匮乏直接决定了人们养老水平的高低。因此,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经济保障的脆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脆弱性[5]。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有子女赡养金、养老金、存款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所得。除少数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外,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养老金水平每月仅有100多元,随着“恩往下流”的农村养老伦理转向的發展[6]。年老的父母为不成为子女的负担,对子女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所以其自身存款以及来自子女的赡养金并不多,年龄的增大使他们的劳动能力降低以及在农业生产的收益不高等种种因素影响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资源十分有限,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他们现有的生活会陷入困境,经济基础薄弱是其养老存在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2.安全方面存在威胁。安全既包括人身安全也包括财产安全,因为农村留守老人的自身特殊性即身体状况差、子女不在身边,导致其安全保障方面也存在较强的脆弱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大不如从前,身体的各部分都在不断地老化,身体状况变差是使老年人的安全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导致的意外伤害,慢性疾病导致的意外伤害,消防隐患造成的人身伤害,用药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因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及住房老旧导致的人身和财产危机[7]。农村留守老人的人身和财产等安全问题是其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危险与隐患问题,有着迫切的安全保障需求。
3.养老意识落后。“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观念[8]。作为一种传统的养老观念,“养儿防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血亲价值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是这种观念支配下农民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9]。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一方面,即使我国已经由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时代,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偏低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等原因,农村居民的养老意识落后,仍然认为家庭养老更为可靠;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的周期长,农村中的多数人对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作用认识不清,担心中政策有变[10],怕到时有变而导致参保率低。落后的养老意识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单一,导致其养老的脆弱性。
4.家庭养老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结构缩小成为核心家庭,而年轻一代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年轻人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对于家庭的责任意识变淡,自古以来重孝道的传统渐渐衰落,年轻一代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及其子女身上,而忽视了需要关爱的老年一代,家庭成员代际之间以道德束缚和社会舆论压力为手段,是子女与父母两代人之间双向支持和交换式家庭养老模式下社会交换的本质[11]。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出现了富余劳动力,对于农村中的年轻一代来说,城市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选择离开家乡进城寻求发展。在重孝传统衰落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之下,农村留守老年人与其子女之间的联系变弱,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受到冲击。
5.农村养老模式单一。随着养老保障体系多支柱的发展,在我国城市中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以及我国农村长期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导致一直以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都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最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巢化的双重影响之下,单一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就要求农村地区必须要积极发展养老保障事业,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切实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事关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老龄化与农村空巢化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脆弱性的破解路径研究
1.重塑家庭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作用。尽管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但是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依然是最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不管是在经济支持还是精神慰藉方面,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仍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家庭养老方式不可能被完全取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百善孝为先,重孝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孝道是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履行的责任与义务,是维系家庭养老的重要环节。政府可以通过社会宣传、法律规定等手段加强子女对留守老年人的责任意识,对于不愿意赡养老人的子女应该进行教育并督促他们尽到赡养义务。另外,还应该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于农村的开发力度,针对当地有特色的产业进行帮扶,不管是在资金还是在政策方面政府都应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于城市,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可以吸引农村青壮年人口留在农村,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农村留守老人家庭的数量,减轻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负担,重塑家庭对老年人的保障作用,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2.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农民持有的养老观念,是一种基于保障其老年生活安全的理性预期,是农民权衡养老风险与保障之后对养老模式理性选择的结果。目前,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还不具备全面实现由政府或社区机构为其全额负担的养老条件,老龄化导致政府以及子女的养老负担沉重,所以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留守老人要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纠正对机构养老的错误认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提高自己的养老生活质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年轻一代不在父母身边,老年人完全依靠子女供养的方式而养老已经不大可能。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介的宣传教育,使农村有能力的老年人树立起自我养老的观念,老年人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另外,村集体或社区应该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加其老年生活的乐趣,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孤独感。
3.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有利于拓宽筹资渠道,充足的资金是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作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牵头组织,在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以及空巢化的问题,应该积极引导企业、第三部门组织、志愿服务机构等参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可以通过适当的减免税收,或者提供床位补贴等措施吸引企业与各种社会组织在经济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给农村留守老人支持,缓解政府的财政与养老压力,为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在对待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上,要强化政府的监督与管理职责,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法规,并且在经济和政策上做出倾斜以帮助落后农村地区留住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养老保障组织的工作质量,真正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
4.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面对农村地区单一的养老模式问题,应该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积极引导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全社会的养老负担,为了缓解当地政府以及年轻一代的养老压力,更好地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应该借鉴国外以及国内的农村养老模式经验,积极在农村地区建立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事业发展,政府应给予私人养老服务组织机构政策优惠与鼓励,提高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由于社区是通过血缘、地缘关系组成的联合体,所以在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可以加强社区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农村留守老人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构建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长永,刘二鹏,乐章.农村地区养老脆弱性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10):144.
[2] 范成杰.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及其影响——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J].人口与发展,2012,(5):11-16.
[3]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
[4] 于长永,何剑.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农民养老脆弱性分析[J].农村经济,2011,(8):88.
[5] 于长永.依賴与脆弱性:农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基于全国10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3,(6):117-118.
[6] 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新型农村社区的实证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6-67.
[7] 狄金華,郑丹丹.“恩往下流”:农村养老的伦理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1.
[8] 李成贵,新农保:为农民养老保了险[J].时事报告,2010,(2).
[9] 于长永.农民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10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1,(3):69.
[10]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34.
[11]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56.
Analysis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lderly Left in the Rural Areas
WANG Shan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ize miniaturization,the normalization of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has led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security has lost its support.When it is weakened to a certain extent,it will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pension dilemma.In the rural areas wher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is still the main mode,the problem of old-age care for the special group of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peopl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nd causes of the fragility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and proposes a targeted solution to solve this social problem.
Key words:aging;rural left-behind elderly;pension;vulner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