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

2019-03-25张炜熙孙志刚张兴国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张炜熙 孙志刚 张兴国

摘 要: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绿色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是认清绿色产业发展的必要工作。以绿色产业内涵研究为出发点,进行绿色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梳理,剖析查找当前绿色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进行整理,更加明晰现有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以期为构建绿色产业竞争力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客观的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产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1-0018-02

一、绿色产业的内涵研究

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对环境及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问题越来越重视。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提出“绿色计划”,第一次在宏观层次上把绿色同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随后有12个工业化国家相继提出了20多项“绿色计划”,掀起了发达国家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浪潮,“绿色产业”一词应运而生。绿色产业虽然至今尚没有一个正式并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当前的绿色产业理论研究和绿色发展实践来看,绿色产业应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基本认知,这已达成共识。较为权威的绿色产业广义描述首推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 IGIU(International Green Industry Union)2007年发表的声明,意指如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的产业,我们即可称其为绿色产业。由上述描述不难看出,广义的绿色产业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实现了绿色化发展的产业。狭义的绿色产业则可描述为:绿色产业是指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产品、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体。由这种描述不难发现,狭义绿色产业其实就是节能环保产业。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层面的绿色产业,在我国都已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实践。狭义层面,我国早在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就对节能环保产业内涵及发展方向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如今节能环保产业已由“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新兴产业上升为新兴支柱产业。由此可见,狭义层面的绿色产业不仅要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其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被寄予愿望。广义层面,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十二五”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大产业层面的规划及实施意见相继出台。那么,各地区的绿色产业是否能够实现上述规划并在环境污染防治和经济绿色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要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各地区绿色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而绿色产业竞争力的科学和客观评价是基础。

二、绿色产业竞争力表征指标研究

绿色产业竞争力表征指标的研究,国内外基本上是同步的,所关注的内容由窄变宽,由最初的主要关注经济过程的资源环境效率,发展为关注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效率。在绿色产业竞争力表征指标演进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绿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绿色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外权威机构发布的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联合国工业组织的亚洲绿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城市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和绿色经济指标体系、英国政府统计处的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二是国内权威机构发布的指标体系。比如,中国节能协会建立的绿色节能指标体系、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立的“绿色北京”指标体系等。三是相关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Nguyen和Hens利用粉尘浓度、SO2浓度等指标评价越南水泥行业的环保绩效;张玉等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三个维度构建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张志峰从产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质量监管管理、支持性产业发展层面分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于惊涛从自然资源基础投入、增长过程绿色化、经济和社会产出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迟国泰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指标体系多偏向于宏观层面绿色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这些指标体系反映信息冗余,多基于主观经验选择所得,不适合微观层面的客观评价和比较。专家学者均从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构建绿色产业指标体系,指标全面针对性强,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环境指标(比如粉尘浓度、SO2浓度、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的设置过于繁杂,缺乏规范的统一评价标准,不利于数据的快速采集和评价准确度的提高;其次,外部影响指标缺失,绿色产业具有政策导向性,但现有研究多通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指标反映经济社会效益,未包括政策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环境变化对绿色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三、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从目前来看,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主要评价方法有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网络分析法。高保中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产业发展潜力、区位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关联带动能力4个方面选取13个经济指标,客观评价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李子伦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产业体系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三大指标体系进行测度,计算OECD六个代表性国家与金砖五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李文博提出了基于网络分析法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较好地体现出评价体系中各维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三种方法都是依据指标之间的统计学联系来确定权重,但是有时指标之间的统计学联系并非真实系统指标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些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往往會受到质疑。产业竞争力评价和绿色产业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所借鉴。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较为多样,除了上述三种,还有AHP法、综合指数法、竞争结果评价法、标杆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法等。陈桥根据层次分析法(AHP法)在定量评价中的构建方法,成功将AHP法应用到矿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工作中,对于我国新一轮地质环境调查具有重要意义。张鉴将熵值理论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构建了基于熵权的综合指数模型,实现权重随指标影响程度的动态变化。刘京志通过探讨标杆法应用模式对我国快递企业的绩效状况评价、考核,为企业改进绩效水平提供参考。徐美玲分析了对我国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测度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法,基于全国层面和各个省际层面研究了技术进步这一要素对我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前三种方法的赋权过程都有主观因素的介入,因此客观性不足;标杆法处理简单事物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既包括经济目标有包括环境目标,既涉及产业内部因素又涉及产业外部影响的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而言并不适用;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着重强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率,而对于形成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能力和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实质性评价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石宝峰提出将AHP与余弦夹角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主客观赋权有机结合,但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做积累,才能实现通过夹角检验修正赋权偏差。对于作为新兴产业的绿色产业而言,进行区域间产业竞争力评价和比较并不适用,主要原因是很难保证大部分区域都有长时间的历史数据积累。也有钻石模型在绿色产业评价的应用,钻石模型通过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某项指标在同类指标中的先进性比较,来确定产业的优势项和劣势指标项,因此可以解决主观赋权的不足。但是,这种分析和比较首先需要较大的样本量,其次得出的是一个接近于定性的结论,准确性不够。综上,目前的评价方法既不能通过单独使用来有效地解决绿色产业竞争力评价的问题,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建贤.基于中国税收政策视角下的绿色产业发展[J].河南科技,2012,(14):3.

[2]  刘颖.宏观视角下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17,(35):96-97.

[3]  姜红德.绿色经济:产业转型新契机[J].中国信息化,2012,(24):14-15.

[4]  裴庆冰,谷立静,白泉.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产业内涵探析[J].环境保护,2018,(1):6-8.

[5]  王圳.绿色工业能否成为亚洲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J].国际经济合作,2009,(10):85-87.

[6]  兰德年.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目标及完善能源指标体系的建议[J].中国钢铁业,2007,(9):19-27.

[7]  Zeitz O.,Maass A.E.,Nguyen P.V.,et al..Hydroxyl Radical-Induced Acute Diastolic Dysfunction Is Due to Calcium Overload via Reverse-Mode Na+-Ca2+ Exchange[J].Circulation Research,2002,(9):988-95.

[8]  张玉,穆璐璐,赵玉.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评价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7,(9):41-44.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竞争力分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