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太原碉堡(连载)

2019-03-25吴根东

文史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阎锡山碉堡防线

吴根东

乾坤湾防御工事

第九部分 相关延伸链接

相关延伸:碉堡这个战争的防御性设施,究竟什么时候用于战争,眼下还没有找到准确资料,但在中国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在上世纪的30年代初。1928年毛泽东、朱德会师井冈山后,以此为根据地,迅速向周围发展,大有燎原之势,以朱培德为首的国民党江西地方势力,因军事上多次“进剿”红军不利,效法李鸿章当年剿灭捻军之深沟高垒战术,在赣西、赣南等地修碉筑堡,对根据地进行封锁。这应该是小规模碉堡在中国战争中的最初应用。1929年秋,湖南省主席鲁涤平接替朱培德,调任江西省主席,率其所属的湘军第18师和第50师入赣。不久,蒋介石因忙于同李宗仁、张发奎的新军阀混战,逐次从江西抽调兵力,江西仅剩下张辉瓒率领的第18师2个旅的正规部队。苦于兵力不足的鲁涤平,只得在南昌召开全省“清剿”会议,商讨剿共方略。与会的多数人认为:国民党在赣兵力有限,红军力量正在普遍发展,因而主张以防御为主,相机逐步“进剿”。曾名次参井冈山“进剿”的原朱培德部属第12师师长金汉鼎提出“建碉守卡”的办法,主张通过建碉守卡,巩固“进剿”部队的阵地,并进而逐步压缩苏区,最后消灭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当时,此建议未被蒋介石采纳。

国民党第一次“围剿”红军失败后,军政部长何应钦取代鲁涤平,主持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何应钦一上任,第18师第52旅旅长戴岳又不失时机再提碉堡战术,并写成《对于剿匪清乡的一点贡献》意见书,书中认为,红军非历史上的流寇和一般封建军阀部队,是同广大工农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武装力量,敦促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重点强调用碉堡战术“以静制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达到逐步缩小苏区,最终消灭苏区的目的。

用碉堡战术“剿灭”红军的建议还是没得到蒋介石首肯。

1933年初,蒋介石聘请德国将军塞克特为军事顾问,帮助制订新的军事计划。塞克特苦心研究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得出国民党军队应尽量避免与红军野战,应该用碉堡战术进攻红军的结论。塞克特认为,中央苏區方圆不过500里,只要坚持修碉筑垒,逐步推进,即使一天只向前推进一两里,不到一年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因此,他建议蒋介石改变战法,把“长驱直入”改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1933年5月,蒋介石在崇仁召开军事会议。会上,第18军副军长罗卓英再次提出多做工事,“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观点。对此,蒋介石嘉许说“这是战胜红军的要诀”,要到会者身体力行。他在给陈诚的手谕中专门谈及“剿共”战略战术要点:“多筑据点,勤修碉卡,纵深配置,以求稳固,吸引共军来攻。当碉堡线稳固,共军疲于攻击之后,又轻装急进。”

1933年6月8日至1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召开“剿匪”会议,专门讨论第五次“围剿”的战略战术。时任南昌行营参谋柳维垣继续提出实施碉堡战术,终被蒋介石所采纳,会议结束时分发给国民党各将领的《剿匪手册》《孙吴战略问答》等书中均含有碉堡战术内容。会后,南昌行营设立碉堡科(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机构,1945年秋阎锡山在太原设立的碉堡建设局是第二个专门机构),由柳维垣负责,实施对碉堡战术的指导,派军事参议院参议马吉担任指导督察,派大批军事人员分赴各地指导碉堡战术,并编写和颁布《剿匪部队协助民众构筑碉寨图书》,拟定了构筑碉堡的具体方法。

当时国民党军构筑的碉堡比较简陋,还没有使用钢筋水泥等硬材料。就建筑材料来说主要有石碉、砖碉、土碉,甚至还有一些竹碉、木碉;就大小来说,有排碉(也称母碉)、班碉(也称子碉);就高低来说,有楼碉、平碉(无棱)、伏地碉、地堡;就形状说,有圆碉、方碉、多边形碉、平顶碉、尖顶碉等。据史料统计,仅宜黄、南城、乐安、黎川、金溪、崇仁、资溪、南丰8县的碉堡就达2032座,占整个江西第五次“围剿”时期国民党军修筑碉堡总量(2900座)的70%以上。尽管这些碉堡不是很硬,但面对手握大刀、长矛、手枪、步枪、机枪的红军,它还是一块块难啃的骨头,充分体现了它的作战效能,让红军吃尽了苦头,加之红军高层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红军被迫开始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二次大规模运用碉堡作战当属阎锡山。在日本人侵占太原前,特别是阎锡山从吉县回到太原后,仅在太原城内城外就建了名目繁多的碉堡5600座,加上大同、临汾、晋中等地,至少也在万座以上。

说到碉堡的作战效能,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齐齐哈尔城南修建的一种碉堡可谓登峰造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大批东北军撤回关内,辽宁、吉林迅速沦陷,日军剑锋直指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当时担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地方最高军事指挥官的马占山“违令”修筑工事,率5个地方旅抵抗日军,这就是著名的“江桥抗战”。11月初,日军第2师团在进攻齐齐哈尔南面的铁路桥时,遇到了“令人费解”的中国碉堡的顽强抵抗,当时日军也没有重炮,以“不怕死”著称的日本鬼子,一波倒下,又一波冲锋,为争夺一座碉堡,死伤数十、甚至数百人后,终于冲到碉堡前准备爆门而人时,结果发现这些碉堡根本就没有门,这让以“武士道”扬威天下的日本军人肃然起敬,他们惊悸地称这样的碉堡为“中国碉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怀着五体投地的推崇,抱着决一死战的决心,把中国碉堡“搬”到太平洋诸岛抵挡美军,美军因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用重炮轰击、飞机投放巨型炸弹,才使这种准备同归于尽的无门碉堡失去战斗力。

说到山西的碉堡,必然要说阎锡山,而要说起阎锡山也不能不说碉堡。密密匝匝、形形式式的太原碉堡是阎锡山的得意之作,是他固守太原的宝贵资本。

乾坤湾指挥碉

阎锡山和碉堡密不可分。

阎锡山煞费苦心经营山西的碉堡防线,特别是太原的防御体系,无疑是受了江西碉堡集群和东北碉堡奇效的影响,早在1935年就出兵陕北5个旅,配合蒋介石剿灭陕北红军,在吴堡往西至义合至绥德一线筑碉数百座,阻止红军北扩;在山西南起永和北至临县的黄河防线上修建了以碉堡为核心的防御带,防止红军东渡。1935年,阎锡山仅在永和县城就修筑了8座碉堡;在县城周围的战略高地、交通关隘修建碉堡27座;在永和县68公里的黄河沿线构筑碉堡、地堡63座。当时的碉堡大部分是砖石或混石结构的圆碉(筒碉)。

碉堡,作为防御体系的主角,阎锡山把它“看重如山”,把它视为阻挡枪弹炮火的金盾,也把它当成安全保障的护身符。大量资料显示,自上世纪的30年代以来,只要是阎锡山长期居住或几个月以上待的地方,必建有碉堡和地道。遇到危险时,首先是抵挡,招架不住就逃遁。这是贯穿他一生“存在主义”哲学的直接体现。他经常给人讲,“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只有存在才有后话可说,只有存在才有后事可做。所以,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存在,他扮演了一个在三颗鸡蛋(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上跳舞的“政治舞蹈家”的角色:既抗日又和日,既拥蒋又拒蒋,既联共又反共,他把一生遵奉的“二的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为考证阎锡山和碉堡、地道的密切关系,曾专往定襄、吉县、隰县、永和、乡宁、石楼、柳林、陕西吴堡等地探究。

定襄。在河边村走访询问了多个老人,都说阎锡山在村里建过碉堡,早被日本人炸没了。阎锡山老家的碉堡虽然没有见到,但在陈应谦和张建新合著《阎府史话》一书中,对河边村的碉堡却有清晰记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北苏区日渐扩大,红军势力日益增强,五台、定襄的共产党组织也积极活动起来,与红军遥相呼应。定襄的党组织趁县城中秋节赶集的机会,挨门挨户秘密散发传单,宣传红军的胜利,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阎锡山,他决心在全省行动起来,自上而下成立防共保卫组织,在河边村也建立了“防共保卫团”,白天在街上巡逻,夜间在旅店清查,防共反共,搞得人心惶惶。在动员民众防共的同时,还大量构筑防御设施,做到万无一失。1936年,阎锡山环绕河边村修筑了18座碉堡,碉堡有大有小,有的两层,有的三层,碉堡外面是宽两丈、深一丈五尺的壕沟,在村北高崖底修建了兵营(称大营盘),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防守,在阎府花园道北修建了小营盘,将“防共保卫团”的团部设在里面。在阎府阎锡山居住的迷宫般的院内,挖有结构非常复杂的逃离地道。地道修建于1913年,以小院为中心,有东、西、北3条干线,设有3个主要出口,长约10公里,东可到文山阎父墓直至深山,西可通到河边火车站,北至西汇别墅。地道内建有警卫室、电台室、作战指挥室、弹药库、会议室、休息室等,是旧中国最大私家军事地道。

河边村阎府地道

隰县。1937年11月初,日本人攻占太原前夕,阎锡山及其军政部门后撤到隰县,短居3天后,退往临汾。1945年5月初,阎锡山第二次来到隰县,住了4爪多月,其间,动用民财民力在县城东西山土塬上修筑了几十座碉堡,山头建石碉,平川修砖碉,碉碉相望,堡堡相连,美其名曰“护民碉”,在他居住的西坡底窑洞上方的山岗上建了一座“水塔”般高的大圆碉(已毁)。修筑碉堡,是阎锡山自诩的防守上策,所到之处,只要停留稍长时间,总是碉堡林立。

乡宁。1937年11月间,阎锡山因日军侵占太原而逃到临汾,1938年1月,又因日军大举进攻临汾而逃往吉县和陕西秋林。他在吉县和陕西秋林期间,曾多次去过乡宁。阎锡山每到乡宁,都住在乡宁县城东北角一座专为他修建的深宅大院里。大院地下设有地道,直通城外和北山碉堡,如遇危急情况,可随时通过地道出逃或上北山碉堡。

隰县阎锡山府邸窑洞上方的大圓碉已被拆除

克难坡残碉

克难坡阎锡山会客室地道

吉县。在县城附近的小河畔村,也是阎锡山三次居住且时间长达两年的地方,他的核心机关进住后,将小河畔居民全部迁出,周围筑起城墙,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洞上各建一座护城碉堡,城周围高地要道也建有多座高碉和地堡。

克难坡是阎锡山流亡政府“暂居”时间最长的地方。1940年,军政机关从陕西宜川县秋林镇搬到克难坡,1945年后半年才全部迁回太原。克难坡原是一个只有6户人家的小村庄,经阎5年苦心经营,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井然有序的山城,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的军事重镇和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员最多时达到两万以上,地域扩大到20平方公里,可谓“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一时闻名遐迩,举世瞩目。

按照“惯例”,阎锡山必然要在他的临时“省会”挖地道,修碉堡。据当地老乡讲,“克难城”周围的制高点、关隘、交通要道都建有碉堡,有数十座之多,现只留下断壁残垣。在阎锡山居住的“阎公馆”的会客室,掘有供他专用的秘密通道,地道七股八叉,四通八达,总长达7华里。在整个克难城地下共挖有长短地道64条,现已发现了主地道6条,这都是阎锡山防御工事的组成部分。

至于阎锡山居住时间最长的“督军府”(省政府),更是森严壁垒,明碉暗堡自不待言;他的居室、办公室,甚至他常待的地方,地道、秘道想必也不会没有。

相关链接

南京碉堡

2013年,南京有一位叫孙军的小伙子用4个月时间,在南京城内外找到了100多座碉堡。这些碉堡都是二战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了保卫其首都南京而建设的防御物。据寻找者孙军介绍,这些碉堡大部分是圆形和方形的,外围直径大约都在5米左右,内径在3米左右,碉堡的厚度在60厘米至80厘米,小的可容纳六七人,大的可容纳十来个人。四周是射击孔,一般是3个孔,最多有5个的。射击孔里小外大,呈喇叭状。这些碉堡主要分布在城东的制高点紫金山、梅花山及周围(这里最集中,有六七十座之多);城东南的汤山、淳化、雨花台;长江沿线及老虎山、狮子山一带。200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作为项目带头人,曾经主导过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碉堡是其团队普查的对象之一。历史资料显示,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前,南京应该有碉堡1700多座,但据贺云翱团队的调查,2005年南京保留下来的碉堡只有不到200座。而随着城市的变迁,一些碉堡不断被拆,逐年消失。8年之后,孙军只找到了100多座碉堡。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在国外列强虎视眈眈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它的防御体系是非常完备的。但只从寻找到的碉堡这种防御物看,如果和太原的碉堡作比较的话,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寒酸”多了,从南京碉堡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不难看出,南京碉堡“又瘦又小”,除“品种”少得可怜外,无论数量还是“体型”都和太原碉堡不可同日而语。

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军事防御设施,取名当时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之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的战略着眼点几乎都在防御上。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马奇诺防线主要设在法国东部,横贯德法边界,全长390多公里,纵深4-14公里。防线的防御物均由钢筋混凝土和钢铁建造而成,异常坚固,造价(50亿法郎)也十分高昂。防线内部有各式枪炮、壕沟、碉堡、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隧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二战中德军进攻法国时,选择了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的法国和比利时边界的阿登高地,法国人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避开该防线,迂回绕到防线后方突入腹地,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完全失效。十几年耗费巨资精心打造的钢铁防线无奈成了“雄伟的摆设”,留下世界战争史上的“千古笑柄”。在不少记述阎锡山碉堡工事如何坚不可摧的文章和材料中,说太原的百里防线比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要坚固。通过查阅资料,觉得这种说法太过夸大其辞。马奇诺防线的不少碉堡和其他防御物都是钢构铁铸的,就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其“做工”和坚硬程度以及庞大的地下通道和凶猛的火力配备,太原防线只能是望洋兴叹,不可企及。如果说太原的防御工事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是因为太原防线是远、中、近三个圈构成的防御网,不存在“意想不到”的进攻线路,从哪里进攻都会付出沉重代价,这样说来好像比马奇诺防线更厉害。而马奇诺防线只是一条线,假如非从这条线上突破,它的“固若金汤”的作用就会充分体现,如果对方大迂回绕开这个难以逾越的死亡线,它巨大的防御作用也就归零了。所以,丝毫没有起效的马奇诺防线成了军事家们茶余饭后的冷笑话。

明孝陵碉堡

雨花臺碉堡

钢铁碉堡

钢筋水泥碉堡

猜你喜欢

阎锡山碉堡防线
阿尔巴尼亚:人口几百万,碉堡十几万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那些不可移动的碉堡
老碉堡,该如何走进未来?
哼,我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
筑一道抗“毒”防线
太原的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