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古画及其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2019-03-25王仁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

王仁海

摘 要:博古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画题与创作样式,文章通过梳理博古画的发展史,并将不同时期的博古画置于历史大背景中加以观照,剖析其审美嬗变及民族审美文化心理,进而抽绎出其优秀传统元素并运用到当代艺术教学中去,分析其艺术价值以使其服务于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新时代,进一步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关键词:博古画;审美嬗变;民族心理;价值思考

在中国美术史上,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画面中描绘古器物元素符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上的纹饰,以及汉画像砖与石上的博古图案,但以表现博古器物为题材的中国画在唐宋之后始兴,本文研究的即为中国画范畴的“博古画”。其通常指摹写古代青铜鼎、簋、鬲、瓶等器物的中国画作品,又称作为博古图、钟鼎画,狭义是指以摹写青铜鼎彝等器物为主体的中国绘画作品,广义是指含有博古元素符号的中国绘画作品。博古画在古代主要是为了摹写器物形状,记录当朝文化,在当代则有了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与博爱精神的意义。

一、博古画的发展史

在中国绘画史上,博古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题材,自唐宋兴起后,博古画的图像层出不穷,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一)博古画萌芽时期(唐、五代)

表现博古题材的中国绘画艺术:“始于宗教的礼佛供花,多见瓶插莲荷,其‘不枝不蔓,著而不染的形象,具有特殊寓意。”[1]据明代《清河书画舫》中记载南宋收藏家司德用家所藏的卷轴画中有一幅唐代汤子昇的《博古图》,而遗憾的是没有对作品内容的详细记载,关于这幅作品的描述仅四个字“博古图佳”。旧传为南唐人物画家周文矩所作《水榭看凫》中,侍婢手捧长颈瓶即为博古题材,内插折枝梅,尽显优雅仪态。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唐代孙位的《竹林七贤》《高逸图卷》中也有博古题材描绘。这个时期的博古题材表现较少,可视为萌芽时期。

(二)博古画独立时期(两宋)

宋代时出现专门的博古图,即描绘古器物图像之作,王黼撰《宣和博古图》是其早期代表。蔡绦《铁围山丛谈》曰:“李公麟,字伯时,最善画。性喜古,取生平所得及其聞睹者,作为图状,而名之曰《考古图》。及大观初,乃仿公麟之《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图》,则书踵李公麟而作,非踵黄伯思而作,且作于大观初,不作于宣和中。” [2]从蔡京之子绦所记目睹可知,宋代的青铜器等博古器物“模绘图形、勾勒铭文、考释文字”的创制既奠定了古代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也促进了博古题材在中国画中的应用。现存该时期最早的博古画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董祥于崇宁元年(1102年)所作的《岁朝图》。在中国画中的应用,这一时期博古画主要在人物画中作为次要审美题材呈现,如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等。

(三)博古画发展时期(元明)

这一时期,博古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文人博古场景的“博古图”,一类是在人物画中的次角“博古题材”。如明代丁云图的《罗汉》人物画中“案上白瓷觚插莲花供养,旁置香炉与书册。透型湖石旁栽木兰与翠竹,奇石平台摆置灵芝盆景,内盛雨花石”。[3]又如元刘贯道《消夏图》等,其画中亦皆有博古元素的描绘。

(四)以拓绘为主的博古画高峰时期(清代、民国)

清乾嘉年间,伴随着金石学热潮而兴起的博古画也进入兴盛时期。清道咸以后青铜鼎彝研究之学蔚然成风,马起凤、达受开创了金石全形拓,为博古画增添了新的金石元素,如美术家薛永年所言:“受西画与摄影的影响,据《前尘梦影录》记载,先是道光间嘉兴马起凤发明了有立体感的全形拓,后经画僧六舟发展,囊括素描观念、传拓技法与剪纸功效的全形拓开始风靡朝野,用全形传拓古器物补以花卉的博古画,也随之兴起。” [4]任薰、朱偁合作的《博古画会四条屏》(1872年)可为拓绘结合博古花卉的早期代表,其后比较知名的海派博古画,大致是在古器物拓片上直接点染花卉并盛行。这一时期博古画家有吴大澂、黄士陵、任伯年、吴昌硕等。

(五)以水墨为主的博古画转型时期(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拓绘博古画的发展趋缓,手绘博古画以写意为主,其作品多不用拓片,而是直接创作古器物,将瓶罐鼎彝与折枝花卉一气用水墨勾勒而成,将文人的儒雅情趣以及“富贵寿考”“吉祥长寿”的美好愿望,推入了更为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出独立的审美情趣。有影响的画家有齐白石、孔小瑜、田世光等。

二、博古画的审美嬗变

在中国绘画史上,博古画主要有手绘与拓绘两种,表现的博古元素符号视其在作品中因经营位置和表现主题不同,其审美价值亦不同。

重金石文物资料价值的博古图。以于北宋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代表,这类博古图意在描摹原器,以其文物资料价值为主,艺术审美价值为次。

人物画中以人物描绘为主体的博古题材,有审美情趣而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类绘画中不是以青铜器为主体来描绘对象,表现的是人物故事,画面中博古器物虽有一定的审美意趣,但不具独立的审美价值。如宋代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清代华喦的《金谷园图》等。

金石文物资料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相融合的金石题跋类博古画。这类绘画特点是以青铜器为表现主体,用手绘、全形拓或拓绘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金石器物,并对金石器物的考证文字运用书法题跋的形式来完成画面,使其形成具备独立审美价值的“全形、博古”艺术,如六舟《彝器全形拓四条屏》、黄士陵《丁子鼎全形》等。著名美术家薛永年称这种作品是“把拓与绘结合为一,既利用了传统资源,又赋予了新的意蕴,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实现了‘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的创造。”[5]由此形成既具有金石文物资料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拓绘博古画。

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手绘博古画。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全部手绘或者绘拓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钟鼎彝器,在此基础上补画花卉蔬果而相互配置构成画面,形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博古画。

三、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博古画发展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支撑,因而“博古画”发展成为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

(一)中国人的“崇古”情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纷纷推出古人以寻求理论支持,如儒家以西周的礼乐制作为楷模,墨家则追到更古的夏朝。由人及物,中国先贤对于古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崇拜,对于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古器物的尊崇自是不言而喻的。

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提到:“先王之盛德在于礼乐,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可谓动中肯綮,把赏玩古器物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

(二)文人对礼器的重视

商周时期文化的主要代表就是青铜器。当时的鼎主要作用就是礼器、祭器,礼器象征的是秩序。汉何休注所说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鼎成了权力象征。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理念,而“礼”则是儒家治国的核心理念之一,礼器则是“礼”的理念的实物化象征,所以,此后的历代文人莫不对礼器怀有崇敬之心。

(三)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的文人情怀

当儒家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后,“书斋生涯”便成为士人生活中的常态。古器物和书籍与文人追求的气息相通,所以便成为文人们案头赏玩的热衷之物,“博古”与“尚文”自然融入士人情怀。

四、在当代艺术教学中价值和思考

博古画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要求和创新,在艺术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表现题材的拓展与审美趣味的丰富,当代博古画创作亦应“笔墨当随时代”。一方面传统博古画表现题材以博古花卉为主,为适应时代审美要求进一步拓展题材范围,可融入反映现代文化生活的时代符号;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博古画审美趣味,传统博古画偏重于个人情趣的抒发,缺乏时代宏大主题的展现,今天的博古画要紧扣时代脉搏,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展现时代风采。

在表现形式与手法上,当代博古画与时代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和。一是继承传统形态的手绘、拓绘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共融中西形态的水墨、彩绘的方法,三是加入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及解构与重构等原理并使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博古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在应用范围上,多领域拓展,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博古画除在绘画领域表现,还可在影视、网络等视觉媒介中加以传播,多元呈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通过梳理和分析博古题材的中國画发展史,并将其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加以观照可以看出,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深入剖析其审美嬗变及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等,进而抽绎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分析其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并用于艺术创作中,从而从客观上全面认识博古画,深入一步发掘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文化关系,进一步推动、启迪当前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创作,并赋予博古画以新的时代内容,以传统的艺术再现形式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参考文献:

[1][3]林莉娜.百卉清供:瓶花与盆景画特展[M].台湾:故宫博物院,2018:16,42.

[2]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M].扬州:广陵书社,2010:1.

[4][5]澳门艺术博物馆编.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87,86.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