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

2019-03-25庞先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代表性河南美术

庞先超

摘 要:文章通过剖析制约河南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瓶颈”因素,探讨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相应融合对策,以期河南非遗文化弘扬的同时,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长期以农耕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河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民间美术便是其中一支风采独具、绚丽多姿的奇葩。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大学生身心健康、智力拓展、人格健全、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院校应充分重视公共艺术教学工作。

一、河南傳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性

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保护和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生态环境是农耕文明,民俗是其载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传统美术类非遗许多项目面临着消亡迅速和后继乏人的状况,保护形势非常严峻。其次,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但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整体具有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性别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等特点,尽管技术熟练,传承经验丰富,但有些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去世,十分可惜,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再次,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主要是家庭(或家族)传承,传承人之间一般秉持着血缘关系,“传内不传外”,这种传承方式明显具有保守性、封闭性和单一性,传承链条比较脆弱,容易中断、失传。最后,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专业性、技艺性较强的行业,囿于手工制作,费工,费时,且不如外出打工收入高、见效快,所以不受年青人青睐。因此,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大都面临着传承难、发展难、消亡迅速和后继乏人的窘境,保护任务尤为迫切。

(二)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的政策,使地方院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非常迅速。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河南省地方院校已达129所,“其中,本科院校55所(其中公办38所),占42.64%;高职高专院校74所(其中公办54所),占57.36%;成人高等学校11所”,这些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却客观存在着决策层重视不力、培养方式不正确、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教学设施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以及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公共艺术教学的提高,制约着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二、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一)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的可观性

河南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2015年3月文化厅实施的“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对全省范围内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统计显示,目前,河南“全省传统美术类代表性项目中,共有13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24项市级代表性项目、290项县级代表性项目。”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也较为可观,截至2017年12月,在文化部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380名传承人中,河南省共有14人入选,占到全国入选比例的3.7%;在河南省文化厅公布的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2名传承人中,传统美术类传承人共入选123人,占到全省入选比例的14.8%。河南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的可观性,为其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提供了可能。

(二)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

“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尽管通常为世人所诟病,但这种现象在河南省内地方院校教育教学中却依然普遍存在。河南地方高校的领导多非艺术学科出身,长期从事其他学科研究,对公共艺术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性质、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甚至没有将其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狭隘地认为公共艺术教学只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等“软能力”,而学生就业时更多依赖专业基础知识等“硬能力”。因此,在与同类院校相互攀比中,为了“多出政绩,快出政绩”,部分院校领导通常把衡量教学工作开展好坏与否的标准与教师和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所获奖项的数量简单等同起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好大喜功的错误思想,必然导致人才培养工作中过于重视目标管理、轻视过程管理,甚至一些培养环节在操作过程仅仅流于形式,公共艺术等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此外,河南一些地方院校至今“没有将公共艺术类课程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有的虽然纳入到本科培养计划中,但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但调查发现,除教育部规定的“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外,河南省内院校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其他课程尤其有地域文化特点的选修课种类太少,涉及面太窄,老师多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学生的客观需求开课,甚至不乏以活动、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而不太注重地方文化和校本资源的发掘,致使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合得不够到位。再有,河南许多地方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严重缺乏,根本达不到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的0.15%~0.2%师生比例,而且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大都来自艺术系的兼职教师,甚至有的不是艺术专业出身,与教育部规定的“专职教师人数应占教师总数的50%”数量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

三、河南傳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途径探索

(一)非遗文化进课堂

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将其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并实现课程化。河南地方院校公共艺术教学应将省内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因地制宜,灵活设置课程,如可以将木版年画、刺绣、剪纸、雕塑等传统美术纳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为任意选修课;也可邀请省内民间美术类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如朱仙镇木板年画、汴绣、民间剪纸等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这样既可适当弥补高校公共艺术师资的不足,又能扩大河南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还可以增加代表性传承人的经济收入,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增强其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非物资文化遗产大师进课堂,现场向学生讲授当地民俗文化知识,展示民间艺术制作工艺,必将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

(二)举办专题讲座

除了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化进课堂,实现课程化外,河南省各高校还可以邀请省内传统美术类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如朱仙镇木板年画、秦氏绢艺等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专题讲座,讲授传统木版年画、刺绣、剪纸等民间美术知识,丰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活跃校园文化。

(三)实地考察调研

到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活动场所实地考察也可以作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拓展和有益的补充形式。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浚县“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王学锋自筹资金,在自家院内增添设施,扩大生产规模,组建了几十个泥咕咕作坊和营销公司,生产量和销售规模巨大,现在已是河南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来此观摩、学习的大学生达数万人之多,大大提高了浚县“泥咕咕”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同时也拓展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知识体系。

(四)展览参观学习

为避免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过快流失,解决其后继乏人的困境,河南省文化厅牵头建成了一批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展示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组织学生到这些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展示馆参观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展览、展示的契机,开展公共艺术教学。

参考文献:

[1]袁志正.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现状对策[J].陕西教育,2012,(7).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

猜你喜欢

代表性河南美术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美术篇
致敬经典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开启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