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2019-03-25西安信安保密技术研究所所长石梁

网信军民融合 2019年1期
关键词:军民战略融合

◎西安信安保密技术研究所所长 石梁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接近四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也快满两年,近期各省市也在陆续成立省市级的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军民融合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军队军工和“民参军”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党中央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各级党委政府和军工军队单位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思维还不够开放,力度还不是很大,思路还不够清晰,措施还不太得力,办法还不够科学,效果还不太明显,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

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部分相关人员责任担当不够,缺乏创新思维,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方面前怕狼后怕虎,在推进新生事物方面没有勇于试错的勇气和魄力,总怕做错了担责任、受批评,做起事来顾虑太多、缩手缩脚。比如在拆壁垒和去门槛方面就很典型,“壁垒”和“门槛”不仅没有“拆掉”和“去掉”,有的地方和领域反倒变得越来越高。另外,部分人在保密管理中的“掩耳盗铃思维”、“绝对化思维”、“神秘化思维”严重地阻碍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工作。

问题二:

部分领导、专家将军民融合“局限化”和“矮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很多人、很多企业觉得自己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无关,于是很难形成一个全民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氛围。我们各个地区在搞军民融合相关活动或者在宣传教育中只是围绕装备研发、生产、配套在说事、在做事,而把军民融合发展中的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军地人才培养、军事后勤服务、国防动员创新等各项工作都忘在了脑后,把军民融合发展就简单地理解为装备和技术方面的“军转民、民参军”,实际上是把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大战略、顶级战略严重“矮化”了。

问题三:

不论在党委政府和军队军民融合发展管理部门还是在军工企业、“民参军”企业里,军民融合人才极度匮乏,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性的、涉及全局、涉及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工作。可想而知,没有人才,各项工作如何能高质量、高效快速推进。

问题四:

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很多领导和专家极度缺乏“市场化思维”,这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严重障碍。没有“市场化思维”,军民融合根本无法推进,因为“军转民”需要市场化,“民参军”也需要市场化,市场化不仅仅是建立竞争机制,更重要的是促进生产力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极大地激发创新力和融合力,我们要谨记:无创新,不融合;缺市场,难融合。有的军民融合专家一听说某个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培训班是收费的,都不敢去或不愿去讲课,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市场化思维”的表现。

问题五:

各地区军民融合发展推进缺乏统筹规划,“急功近利思维”比较明显。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顶级战略,大凡战略,一般都具备“重要性、长远性、全局性、系统性”四个特征,这四个战略特征决定了军民融合发展不是一件能短期见效、不是一个能简单化推进的事情,所以统筹规划就显得异常重要。现在各地针对军民融合发展做的最多的就是圈地盖楼建产业园,而产业园装什么军民融合业务、提供什么军民融合服务则还是“空心化”状态。

问题六:

不少地方在开展军民融合发展推进活动方面还不够开放,有时候都不敢宣传,怕宣传不当带来麻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军民融合战略的宣传效果。还有就是在组织军民融合相关活动时体制内外分水岭比较明显,国有和民营之间地位差异明显,各种军民融合座谈会参与的民营单位寥寥无几,军民融合常常变成了一种体制内单位和人员的“自弹自唱”,即便有些活动有民营单位参加也是座次排在最后,经常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发言机会,民营单位发声的机会少、声音小,使得军民融合发展变成了一个“瘸腿”战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

针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的以上六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才能更好、更有力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进程,才能达到军民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军民融合高质高效发展的目的。具体对策如下。

对策一:

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全民融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文化氛围,纠正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粗浅理解和矮化现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国家的顶级战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尽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但实际上它基本涉及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六大国家战略,同时也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完全匹配,由此可以看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通过在“民参军”推进过程中“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的各种举措,使得社会中的落后思维和现象逐步消除,从而带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益,让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迈向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

对策二:

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使军民融合发展人才的数量、质量能够基本满足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需求。人才是做好军民融合发展各项工作的核心要素,没有人才,各项工作将无法有效开展。

对人才的培养、培训和组织,是一种战略行为,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有创新的思维,还得有科学的方法,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还得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实施,既要利用国有教育培训资源,也需要有社会第三方有能力的机构参与,这样才能将军民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培训、组织常态化、有效化和可持续化,从而为我国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对策三:

要加大军民融合战略智库的建设力度和优化智库专家甄选的方法,加强军民融合理论研究,注重军民融合发展实践总结,不拘一格降人才,将市场化的各类既有实战经验又有战略思维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吸收到高端智库中。

智库中既要有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专家,也要有军方、军工体系的管理、技术专家,还要有大学等机构的著名学者,也千万不要忘了民营企业中的管理专家和核心技术专家,更不要忘了自身就是“军民融合体”的既在军营服役多年又在商场上打拼数年的军队转业干部,他们是军民融合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对策四:

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相关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研究制定奖惩机制,制定问责追责制度,把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进一步树立开放理念,不要用保密的借口阻碍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宣传,不要用保密的门槛把立志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各类企业挡在门外,要切实优化工作方法,简化各种资质办理流程,降低或取消各类不适当的门槛,真正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为推进军民高质量深度融合加油助力。

对策五:

各地的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及服务机构要多组织军地对接活动,一是在活动中让“民”多了解“军”的需求,产生“需求牵引力”;二是在活动中让“民”和“军”接上头、牵上线,激发“信息引爆力”;三是在活动中拉平“民”与“军”的地位,提升“民间自信力”;四是在活动中消除“民”对“军”的神秘感,化解“思维阻碍力”;五是通过活动增加“民”与“军”的感情,强化“粘合亲和力”。

对策六:

各地党委政府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制定区域化军民融合发展引导和扶持政策,不要把地“一圈了之”,不要把园“一建了之”,不要把钱“一给了之”,不要把会“一开了之”,而是要能真正从战术上做到帮扶有效,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少做领队指手画脚,多做教练身体力行,让企业真正学会搞懂能做,同时产生效益。在帮扶上少给钱,多借钱;少开会,多培训;少说话,多行动;少指挥,多服务。

除了以上六大对策,还应加快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速度,还要提升各级党委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还需打造更为有效的军民融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还得继续推进军地科研成果相互转化并落地,如果将以上各项工作都做到位了,那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工作就会更有效了,军民融合成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猜你喜欢

军民战略融合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战略
战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