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旅游扶贫研究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2019-03-25刘亚男武永超甘晓成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聚类期刊旅游

刘亚男,武永超,甘晓成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前言

贫困问题是我国当下正奋力解决的问题,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的旅游业在消除贫困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也被许多国家作为反贫困的主要战略政策。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扶贫计划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计划(2011-2020)》(中发[2011]10号),建议首先将旅游扶贫作为我国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调查中就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必要对指导进行分类,使工作正常,并准确地帮助穷人。”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31号)进一步指出发展旅游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致富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财政部和农业部两部合发了《关于深化农业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农业和农村一体化,我们将推动农业PPP工作。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对实现我国71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旅游扶贫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政策提出的时间短,学术界没有学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旅游扶贫进行视觉分析。基于知识地图的可视化分析是挖掘特定研究领域的有效手段,可以直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其视觉分析方法,直观地分析了文献量、作者、研究机构以及旅游扶贫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研究从多维度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为中国旅游扶贫的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时间维度选取的是1978-2018年。以“旅游扶贫”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503篇期刊,最后筛选出242篇核心期刊,构成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介绍

CiteSpace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可视化分析工具。自提出以来,因其科学性和普适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1]通过 CiteSpace能够进行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共现分析和关键词等不同节点类型的共现分析,通过聚类视图和时区视图可以绘制出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和前沿。本文通过CiteSpace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旅游扶贫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宏观把握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望能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量分析

学界在对旅游扶贫进行相关学术研究后,文献发文总量呈上升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自2013年之后,涉及旅游扶贫相关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文献量呈现突增趋势,形成了旅游扶贫研究热潮。分析发现,这一研究阶段的文献数量贡献与中国准精扶贫政策的推行和实施密切相关。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调查中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后,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开始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的研究成果出现上涨趋势。可以看出,中央政策导向对旅游扶贫研究具有明显影响作用。[2]

图1 旅游扶贫发文量年度分布(1978-2018)

(一)来源期刊分析

如图2所示,主要有五种期刊发表过六篇以上的文章来研究旅游扶贫。首先旅游学刊作为旅游学科的最权威的期刊载文量高达15篇、其次贵州民族研究13篇、资源开发和市场9篇,生态经济7篇和农村经济6篇。研究结果显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湖南西北部、贵州、云南大部等西南欠发达地区;从学科领域上,在农村研究方面更多的涉及到旅游扶贫,当然也有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研究旅游扶贫。[3]由此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术界对旅游扶贫的关注不仅只停留在旅游开发层面,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和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图2 旅游扶贫研究主要期刊渊源知识聚类图谱(1978-2018)

(二)主要作者分析

一定程度上,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可以大致反映该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在间接上折射出相应领域的研究成熟度。[4]根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得出表1和图3,冯伟林和李诗冰的发文量最多,其次是李燕琴发了6篇,王志章、邓小海和曾亮发了5篇,黄燕玲、罗明义、罗盛峰和邢慧斌发了4篇,曹务坤、王铁、辛纪元、杨德进发了3篇。总计发文3篇以上的有14位学者。从发表的文章数量来看,我国在研究旅游扶贫方面的学者数量较少,学术力量较为薄弱,该领域还需更多学者进行涉足完善。

表1 旅游扶贫研究主要发文作者情况(1978-2018)

图3 国内旅游扶贫领域研究主要研究者聚类知识图谱(1978-2018)

(三)主要机构分析

如表2所示是研究旅游扶贫的主要机构分布情况,自1978年以来,长江师范学院荣登榜首,先后发表相关学术文章9篇。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紧随其后,各发表相关文章6篇。中国科学院和西南大学以一篇之差位居第三序列,各发表学术文章5篇。云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河北大学位居第四序列,各发表4篇文章,之后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贵州社会科学院各自分别发表论文3篇。从上述描述来看,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机构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充分反映出机构研究的地区导向。

表2 旅游扶贫研究主要研究机构情况(1978-2018)

图4 旅游扶贫研究主要研究机构聚类知识图谱(1978-2018)

三、研究前沿分析

(一)热点主题识别

通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可以大致明晰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如图5所示,在检索出的242篇代表文献中,统计出现频次排名在前20的关键词中,主要的有“旅游扶贫”“精准扶贫”“扶贫机制’“贫困人口”“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开发模式”“民族地区”“扶贫绩效”“减贫效应”“乘数效应”“效率评价”等。可以明显得出,目前涉及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的运行机制、实践模式和效率评估等方面。

图5 旅游扶贫研究主题聚类知识图谱(1978-2018)

(二)聚类关键词分析

为了更清楚研究热点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图5的基础上进行了时区分类分析,见图6。在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变化和政策导向,旅游扶贫研究从最早的农村旅游开发引申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探索、之后又提出了全域旅游、生态旅游和适宜性评价。目前,随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倾向于研究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旅游扶贫效益。[5]通过对旅游扶贫效应这一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目前,我国对于旅游扶贫效应的评估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从涉及旅游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相应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模糊评价、灰色关联等分析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阐释;一类是采取数据包络、MI指数分析等方法来分析旅游扶贫的直接经济效果及乘数效应。[6]

图6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关键词时段知识图谱(1978-2018)

四、结论与展望

研究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基础,以CNKI的检索的242个代表性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分析了旅游扶贫的文献量、来源期刊、作者及机构和关键词分析、热点分析等内容,得出如下结论:

因其独特的市场及优势产业集聚拉动作用,作为造血式的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推行精准扶贫的新引擎和新方式。[7]自旅游扶贫从政策层提出以来,受到学术界广泛青睐,研究总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8]。综合来看,(1)从研究基础来看,关于文献量方面,近四十年的发展,关于旅游扶贫的核心期刊仅有242篇,说明研究还有待深入,还需要更多的关注;[8](2)研究主体方面,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冯伟林、李燕琴、王志章、邓小海和罗明义等学者研究成果较为显著,被引量较高。但从共现图谱来看,学者之间的校际合作、科研机构合作较少,未来还需更多的协同合作来共同推动旅游扶贫的发展;(3)从研究区域来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作者的所属机构还是主要发文期刊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即针对旅游扶贫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四川、重庆、贵州多地为主,提供的扶贫模式也以这些地区为主,研究区域单一,不能代表我国31省市整体旅游扶贫面貌,未来还需要关注更多地区的旅游扶贫现状,以期推动我国旅游扶贫进程又好又快的发展;[9](4)从研究时间来看,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在2014年出现研究高潮,反映出旅游扶贫开发紧跟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导向;(5)从研究主题和热点来看,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精准扶贫如影随形,从最早的“以旅游换保障”等模式探索到现在的不断深化。[10]尤其是进入扶贫的攻坚克难阶段,学者们逐渐关注扶贫效果、扶贫效率等,展开了一系列的旅游扶贫效果评估研究,并将大数据、信息化等新型视角引入到旅游扶贫研究领域,这将成为未来相应领域研究的大势。[11]

猜你喜欢

聚类期刊旅游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旅游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旅游的最后一天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