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9-03-24许正霖
许正霖
一、由于地理概念不清而出现的问题
由于在地理教学中没有重视地理概念的教学,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案例1:在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4)写出图3中相应图例的地貌名称。
答案是“冲积扇”和“三角洲”。其中有学生写出来的答案是“冲击扇”更有甚者写出来的是“冲激扇”。当时,找到这些写错的学生问他们“什么是冲积扇?”这个问题时,这些学生的回答是“由于流水冲击作用而形成。”这就反映出了在教学中对地理概念教学忽视而导致的错误出现。“冲积扇是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把冲积扇的概念展示出来并且做好解释分析,学生也就不会因为对冲积扇这个概念不理解而出错了。
案例2:在上到陆地自然带时,许多学生常常把“热带荒漠带”记成“热带沙漠带”,因为“热带荒漠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学生想当然的就以为是“热带沙漠带”。这表明学生没有理解什么是“自然带”这个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人教版教材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自然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气候仅仅是组成自然带中的一部分。这同样的体现出忽视概念本质内涵影响学生答题,而且对这些概念体系认知是十分混乱的。再比如农业有这么几个概念“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河谷农业”等,其中不少是特指某种属性的农业,而不是分类下非此即彼的平行概念,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或者弱化这种分类的概念,会造成学生对这些概念体系认知混乱。
案例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节的教材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统称为洪涝灾害。”上課时,学生在分析洪水形成原因的时候,作为高一的学生来说,许多学生是不知道要从地形、水系、气候这些个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因此问题一提出许多的学生完全不知所措。而此期间并没能够引导学生从洪水的概念入手去分析洪水的成因,而是直接告诉他们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这样不利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仅仅是单纯的让他们去记忆一些答题模式。
二、今后的一些措施
1.紧扣概念,抓住本质
从概念出发,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完善自己的认知。比如“滑坡”与“泥石流”这两个概念经常有许多学生是辨析不清的。“滑坡是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缓慢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由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组成的固液两相流。”紧扣概念仔细推敲其实不难准确判断。“滑坡”主要强调其是大块岩(土)体整体的滑下的特征。而“泥石流”更多地强调多数情况下它是泥沙和石块构成的特殊洪流。通过概念可以从成因,本质属性等角度区分滑坡和泥石流。
2.逻辑推理,培养能力
从概念出发让学生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比如洪水的成因分析就可以从洪水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表径流会从河道中溢出?
从这张图中有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第一个原因气候变化。再加以引导除了气候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会使得河道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地表径流呢?这时有学生就想到了泥沙淤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想,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就这样慢慢的从概念着手引导出洪水的原因。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慢慢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思维逻辑细读文本的习惯。
3.学会辨析,提升自我
在备课时应本着科学发展观和辩证唯物观,审慎分析评判。更应该注重概念的提出、生成与完善,要更加关注概念本质内涵的深刻认知与现实意义,对教材中一些概念表述不甚明确、严谨,要深挖深究,不要造成学生对一些概念体系认知混乱。比如,“城市化”和“城镇化”这两个概念许多学生是存在问题的。两者都是Urbanization的中文译法,其本质是相同的,概念存在一定差异。“城镇化”更适合我国国情,指代更为广泛,既可以指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指代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化”的提法也体现了我国均衡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的道路。而不可以简单的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对于这种相似的概念不能够单纯的日常的表述与见解,甚至无视和漠视。而应该深入追问并予补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