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运用的方法思考
2019-03-24雷婷
雷婷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既新教材改革后对原思想品德课新的称呼,新名称新思路,更明确了该课程的目的与思路。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尤其令人惊喜的是教材渗透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混入《论语》《大学》等国学篇目,这些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能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弥漫着国学的馨香,更加满足了德育的目的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通过探索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充分解读:品析经典名句,感悟文化故事
道法教材中引用古文言文居多,而初中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具有既幼稚又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对很多教材中的经典名句的寓意无法完全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释义。首先,要反复诵读经典名句,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出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类似经典名句对仗工整,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诵读材料,七年级上教材中所涉及的名人孔子以及所引用的《论语》恰巧与语文教材中《论语》的学习相互照映,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经典文化的精妙寓意。学科之间的相互辉映,让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力油然而生,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更加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知识桥梁,引起学生的知识共鸣,文化共鸣。其次,在理解上道法又区别于语文教材,如“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琼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教师不用逐字逐句的进行解释,但需引导学生少年有梦,要树立远大志向,个人志向必须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以《少年有梦》中的名言引用为例。
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的相关链接中节选了《格言联璧》中关于“志向”的经典名句,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同时使学生懂得努力一定要有明确方向的朴素道理。
操作建议
1.师生齐诵。师生共同有感情诵读,初步理解。
2.内容解析。阐释语句含义。
3.交流分享。师生共同分享自己做指导的关于“立志”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总结提升。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明确主题。
二、充实课堂:巧用生活资源,自主感悟知识
学生的生活经历就是我们的资源和素材,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困惑,能够帮助学生理性面对生活,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年级的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七年级上《认识自己》为例。自我探索不仅是一个热闹的外显行为,更是对自身内在的探索,甚至需要勇气,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安全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并乐于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针对教材所设计的相关活动,我果断的进行了取舍,把教材环节“我的自画像”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和精简,替代了教材中“我是这样的”和“认识自己的窗口”两个环节,并且调整了教材,由“认识自己的方法”引出“认识自己的作用”,游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游戏要求:
1.准备白纸,用文字把你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表达出来,不写名字,折叠起来
2.任意同学抽出一张折叠的作品,大家举手示意猜出这是谁的作品并说明理由,你想对这张作品的人说什么。
3.谈感受。当事人分享:听到别人评价后的感受。
游戏守则:认真聆听,珍惜机会,尊重不同的评价,不乱写,不乱作评论,如被抽中的作品不符合要求,视为无效。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在激情参与和冷静思考的碰撞中完善了自我认识,同时对他人评价高度期待,为后面“做更好的自己”的学习做了铺垫。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三、充盈美德:国学文化进课堂 知行合一促成长
德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七年级上《亲情之爱》在讲述“家的意味”一节时,引用《论语》:“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欤”。意思是孝敬父母和兄长是仁的根本。那么如何做到孝亲敬长呢?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设计三个环节,课前准备、课上反馈、课后跟踪。课前準备家庭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事,回忆与亲人深刻的碰撞,课上学生汇报或以小组展示等形式呈现,此时,教师要尤其关注课后跟踪环节。大部分学生都以不同形式反馈了对家人的爱,也为后面“爱在家人间”和“让家更美好”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充备自身:提炼思想精华 融合现代课堂
(一)启发教学,学为中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学生为主体一直是当代教育所强调的同时也是所缺失的。鉴于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而时习之”的乐学精神,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下,云教育、大数据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加需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关键品格和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
(二)课堂“留白” 教师“示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弱者,道之用”,用“弱”来引导,而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适当“示弱”并学会“用弱”,在启发式教学中,“导而弗牵,牵而弗达”,教师创设情景,从课堂“留白”中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既当扶手也适当放手,教师的示弱不是真正的示弱,恰恰相反,教师必须具备更加专业的的丰厚的知识,学生在探究学习和自主思考中产生的问题不可限定,面对不可预期的问题,迫使我们不断成长,这样的我们才能有底气让课堂“留白”才能更加游刃有余的“用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