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9-03-24董艳红
董艳红
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馨香不衰。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相关诗词,充分发掘诗词所蕴涵的史学价值,教师的教学会更生动,知识更易于理解,学生更易融入问题思考,这样的课堂别有洞天。
一、运用古典诗词激发兴趣,点燃学习历史的热情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戴维·乔纳森在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有意图的,积极地、自觉地、构建的实践。笔者利用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唤起对新知识的深一步或者高一个档次的了解,更容易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故而利用学生已有的古典诗词的储备,让历史的课堂更生动有趣,更能增添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和动力。
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学生对“西域”这个概念的认知,停留在“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地理范围,利用地图只是可以找到“阳关”和“玉门关”这两个地名,但是对于空间的概念不能达成认识,如果利用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习效果大大增强。前者所蕴含的依依惜别和不舍之情能增进学生对于边关阳关之遥远的情感体验;后者提到连春风都不肯光顾,足见玉门关的偏远与荒凉。这两首诗学生们耳熟能详,情绪会积极投入于此,这不仅唤起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投入学习中,更加固了对原有知识的进一步解读,轻松达成对新知识的掌握,生发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些反映某一时期背景的诗词章句,有助于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可以变枯燥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充满诗意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会使历史课堂更有生气,并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因此也被点燃起来。
二、运用古典诗词引爆情感,强化历史事件的记忆
“诗言志”。自先秦《诗经》以后诗作有多少,这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教师从学生时代到走上工作岗位能吟诵,会解读的可能不止几百篇而已,一首“靖康恥,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难道不令人胸中澎湃?“壮志可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难道不令人精神振奋,不为历史人物所折服?历史教学中,一卷卷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一个个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鲜活生命、一段段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等。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演绎,借助诗词媒介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达到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学生在学习《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笔者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毛泽东手笔《七律·长征》,学生们看到伟人作品磅礴的气势,很快受到感染,不自觉地齐声朗读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顺势提问:“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如此艰难险阻,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它?”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但是要让学生真正领悟这一奇迹,诗词是最好的媒介。在诗词的诵读中,学生被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染,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运用古典诗词丰富想象,提升史学的思辩能力
采用多种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氛围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创造氛围的关键,是把握“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下》)的基本原则。古典诗词意境深远,历史课堂将精华诗词纳入学生融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文本的情景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的情感体验越深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维越活跃,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古典诗词为了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总是以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组织排列极简单、极鲜明的事实,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叩击学生的心扉,拓开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楚汉之争时,怎样以史为证,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笔者首先展示了《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后又对比王安石的《乌江亭》中这样描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通过这种对比,在不同情境中分析项羽的成败,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历来的诗人对他的品质和功过作过许多值得深思的评价。但作为学生此刻我们应该以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事件。项羽残暴而不善于用人,而当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任用贤才,才使他们的命运有了最终的结局。学生通过诗词,加深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提升了初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文本是静止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学生是有感情的,让诗词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潜能,使之为历史教学的目标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词解读历史的尝试颇有收获。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史,诗言志,古今多少事,尽在诗词中,正是历史原因,诗歌才得以流传而不衰,也正是这个原因它才可以作为解读历史问题不可置疑的有利材料,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让古典诗词魅力永久而弥新的绽放在历史解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