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9-03-24金夏娟
金夏娟
【摘 要】引导幼儿通过画思维导图来展现其思维过程,能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思维水平,同时也能让幼儿转换单一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气泡图,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运用流程图,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利用“树状图”,构建幼儿思维的整体性;创新幼儿思维导图的分享策略,从而更好地了解、引导幼儿,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幼儿;思维能力;思维导图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3~6岁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能将大脑中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生动的图画,充分调动幼儿大脑的图像、色彩和空间功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引导幼儿通过画思维导图来展现其思维过程,能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思维水平,使幼儿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同时也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转换单一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于想象中开发——使用气泡图,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导图能帮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围绕主题思考相关因素,从而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并以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实践初期,幼儿的思维逻辑一般只停留在浅层,具有发散扩展的性质。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气泡图。
(一)从单个气泡到多个气泡的“联想表达”策略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逐渐扩大和深入的。实践前期,幼儿处在有意识的创造、自由表达阶段,常会用单个图或多个图展开联想,圈里主要是名词或形容词等。
1.色彩联想。教师带领幼儿开展色彩联想游戏,先出示一张底色为红色的图片,向幼儿提问:小朋友,由红色你可以想到什么?幼儿能联想到红苹果、红气球、红旗……这一做法扩大了幼儿对色彩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列举其他颜色,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2.图形联想。教师出示圆形或者方形等幼儿常见的图形,先让幼儿说一说看到这个图形会想到的东西,而后再讓他们画一画,如图1。这一做法扩大了幼儿对不同图形的认识,也加深了其对不同形状物件的印象。
3.实物联想。教师出示一种常见的物体,例如班级中的雪花片、大自然中的树叶,让幼儿根据实物的样式画出自己脑海中的这些物件。这一做法能使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代表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幼儿的图中只有单个图形,后来则逐渐增加,内容也从单一变得丰富。
(二)从多个气泡到气泡成图的“组合想象”策略
当幼儿对主题的联想具有多样性的表达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直线将主题和关联图画连接起来,增强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图2),提升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具体如下:教师先带领幼儿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然后根据主题展开想象并用气泡图记录自己想到的内容。通过这一操作,教师发现每一个幼儿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1.理解想象。幼儿每看完一本书,教师可以让他们画出故事中的情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2.情节想象。教师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推进情况,创编故事。以主人公是兔子的故事为例,教师在幼儿认识兔子后,让幼儿思考兔子回家后会发生什么事,从而创编各种有趣的结尾。
3.表达想象。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不同主题展开想象。如教师先制定一个买菜的主题(如图3),幼儿根据主题随意表达,比比谁的想法最独特。
(三)从单一气泡图到双重气泡图的“升级再创”策略
当有两个主题时,幼儿记下自己想到的内容后,会发现有些内容是交叉的(如图4),双重气泡图应运而生。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找出两个气泡图的异同。在幼儿的表达中,教师发现幼儿能想到许多成人想不到的内容。
1.形状再创。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外部形状。教师可以设定两个主题,让幼儿从形状出发找交叉点。如教师提出以门与窗为主题,让幼儿说说、画画它们的异同。这不仅帮助幼儿梳理了知识,还帮助其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2.特征再创。教师可以让幼儿比较苹果和南瓜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由此让幼儿更准确地认识两种事物。
3.兴趣再创。教师可以设定男生或女生的主题。实际操作中,幼儿发现二者既有外貌的异同,也有性格、兴趣爱好方面的异同,这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同伴。
二、于生长中开发——运用流程图,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三岁左右的幼儿逐渐进入秩序敏感期,他们喜欢按一定的顺序摆放物品或开展行动。此时是幼儿逐步建立顺序、秩序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巧妙设计流程图,让幼儿思路清晰,思维更有序。
(一)理清事物先后顺序的“思维还原”策略
事物的发展有先后顺序。运用该策略时,教师引导幼儿先在空白处写好主题,再从第一个小方框开始描绘完成这件事情所需的几个步骤。初期可以描绘笼统的一步或者两步。
1.生活还原。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其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表达,如描述叠被子、洗手等的顺序。
2.故事还原。中班幼儿学习故事后,可以用图画来描述故事发展,进行创造性的看图讲述、排图讲述等。
3.玩法还原。不同的游戏材料有不同的玩法与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玩法按顺序画下来,制作一张游戏说明书。
(二)发展逻辑思维的“思维生长”策略
幼儿有了一定的层次概念后,教师应引导其在大步骤中加入子步骤,再用箭头将这些步骤串联起来(如图5),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1.自然物的生长。经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对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十分感兴趣,因此引导幼儿通过流程图记录生命的生长过程,更好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脉络和流程。如图6,教师引导幼儿记录青蛙的生长过程。
2.事件计划。用流程图来做一日活动计划能让幼儿的思维更有逻辑性,活动更有计划性。具体内容可以是今天要做的事情,如和谁玩游戏等。图7为幼儿设计的“我的一天”。
3.工作步骤。用流程图整理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可为其他幼儿提供参考。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图画和简单的文字,介绍去超市的采购流程和去银行取款的流程。
(三)促进思维活跃性的“思维碰撞”策略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发现事物的发展是有原因的。教师因势诱导,于是产生了升级版的多重流程图。该流程图由中间的大框描述主要事件,左边的小框表示所描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右边的小框描述由该事件导致的结果,再用箭头将它们联系起来,如图8所示。
1.自我保护。日常生活中,幼儿常会遇到打翻物品、与同伴抢玩具等事件。如何应对这些事件?教师引导幼儿寻找发生这些事件的原因与后果,并画下流程图。幼儿在画图的同时也能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2.自我调整心情。教师引导幼儿画一画今天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以及一天的经历,由此使幼儿的情绪得到舒缓。
三、于建构中开发——利用“树状图”,构建幼儿思维的整体性
树状图是一种具有归纳和演绎特点的思维导图。利用树状图来呈现思维过程能够使思维更完整、系统。
(一)指向知识归类的“简单分类”策略
幼儿的年龄和喜好都有差异,充满个性化特征。树状图能充分体现幼儿的思维特点,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简单分类。
1.主题延展归类。教师引导幼儿用树状图表现自己感兴趣的“春天”主题,对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春天的味道进行延展归类。
2.专题深入归类。随着对事物探究的不断深入,不断跟进和细化,教师要求幼儿通过树状图对某一喜爱的主题进行深入归类。如幼儿对“车”进行深入研究后,从车的外观到内部构造,再到运动原理都用树状图进行了归类。
(二)指向知识分析的“复杂拓展”策略
随着幼儿知识系统渐趋完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拓展更多的内容,强化幼儿的分析能力。
1.事件分析。问题引起思考。教师可以根据事件引导幼儿思考,如围绕儿童节的心愿或父亲节如何让爸爸开心等内容,提出问题让幼儿展开分析。
2.实物分析。教师可引导幼儿对不同性状的实物,如家具和用具,两条腿和四条腿的动物等进行分析。
3.现象分析。随着幼儿阅读、学习的深入,他们的大脑中会出现许多知识交叉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再用较复杂的树状图整合梳理知识。
(三)指向知识建模的“树状构图”策略
树状图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思维特点,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每个幼儿都有差异,绘制树状图能完善幼儿的知识构建,强化幼儿的分析能力。
1.单个认识构建。教师引导幼儿用树状图来表示“我的身体”,或者思考“我最喜欢的运动”等,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主题整合构建。如教师可组织幼儿对探究过的“车”的内容进行整理。幼儿将车的种类、外观、结构、车牌、交通规则等信息都用树状图进行整理加工,使得知识建构更加清晰有条理,印象更加深刻。
3.概念组合构建。幼儿对身边的垃圾分类比较模糊,鉴于此,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树状图标出几种分类标准,再进行细化,由此理清幼儿的思路,帮助他们形成分类整理的能力。
四、于评价中开发——创新幼儿思维导图的分享策略
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们对线条、色彩和空间的利用有独到的见解,当他们完成一张思维导图,会产生满满的成就感。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充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一)直观呈现“气泡图”
气泡图充分运用线条、颜色,非常直观、形象,十分适合陈列展示。气泡图可在主题墙、区角中分块面进行展示。幼儿在绘图过程中找到表达自己感觉的符号系统,形成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教师可将幼儿的气泡图在微信、班级QQ群进行推送,让幼儿随时都可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图像。
(二)智慧解说“流程图”
不同的流程图包含着幼儿的不同思想和创意,通过聆听幼儿对流程图的解说,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想法。特别是对于多重流程圖,教师应鼓励幼儿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在说的过程中,其思维处于一种被激发的状态,此时及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有助于他们进行自信表达。幼儿也能从“听别人说”“学着说”到“拓展思路自信说”,其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不断提升。
(三)多元解读“树状图”
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将你的想法画出来”,树状图能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简化了梳理过程。
1.析细节。树状图的表达层级有区别。教师应分析树状图的细节,了解幼儿思考分析细节时是否有遗漏,是否将整体逐步细化和扩展。
2.析深度。分析幼儿的树状图可以发现,幼儿的思维经历了从点、线的平面思维到立体的思维,从单方面看问题到从整体上看问题的过程。教师帮助幼儿在分享中建立新的思考模式,纵深挖掘,逐步实现自我的超越。
思维导图使思维过程可视化。通过幼儿绘制的思维导图,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引导幼儿,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其表现形式没有限制,适合幼儿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王纬虹,申毅,庞青.幼儿前书写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4(5).
[2]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文艺,王明晖.关于幼儿园前书写教育:另一种观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4]李季湄.回到基本元素去——走进新《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幼儿园 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