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019-03-24唐茂勇
唐茂勇
(聊城市纤维检验所,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1 纺织品检测的主要类型和实施划分依据
1.1 主要类型
纺织品检测分为外观检测、物理性能检测、化学性能检测、功能检测4个主要模块。[1-3]另外,部分技术人员在进行检测时,还会通过对检测手段的区分将纺织品检测划分为感官检测、仪器检测、感官+仪器检测3种模式。
1.2 划分依据
1.2.1 基础性标准
基础性标准是当前普遍使用的一种标准。基础性标准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指标,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基础性标准主要包括检测过程中的具体结构、统一管理、数量及单位之间的互相转换、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和有序性等,将其灵活高效地运用于纺织品检测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纺织品检测的效率和质量。
1.2.2 方法性标准
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对于某些项目的检测必须借助相应的设施和仪器,通过专用的检测手段和技术方法得出检测结论,这样的方式被称之为方法性标准。方法性标准是当前大多数纺织企业内部所使用的规范,借此,企业能够对纺织品检测的各个步骤进行明确和把控。
1.2.3 产品性标准
产品性标准所针对的是纺织品中的批量产品,对量产的纺织品进行规格数量、加工工艺、物流等多方面的严格管控。产品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行业的具体标准及要求,大多数企业会根据产品性标准鉴定纺织品是否合格。
2 我国纺织行业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检测机构分布零散,缺乏统一的检测平台
我国的大多数纺织品检测机构分布较为零散,综合性检测机构少之又少,小型企业的检测部门及专业的高校检测组织数量较多,但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导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将所有的行业机构进行整合,搭建出一个相对标准、统一规范的检测平台,致使检测无法充分实现规模效应。而检测机构分布的零散性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服务效率低下、检测结果无法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当将现有的检测机构进行整合规划,搭建起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
2.2 缺乏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与检测设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纺织品的检测通常是一些相对传统落后的项目,导致检测技术始终无法得到提高,相关的仪器设备老旧,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实际检测的需求。另外,我国相关技术人员欠缺学习意识,导致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技术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
2.3 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
我国现有的大多数纺织品检测机构都不具备网页检测,而极少部分能够进行网页检测的机构通常不具备相关的数据库。虽然我国大多数检测机构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案例,但针对具体的检测模式、检测分析方法、服务能力、鉴定技术等存在地资源信息不足的问题,导致无法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技术共享。
2.4 运行机构和服务方式单一
我国大多数纺织品检测机构运营模式单一枯燥,功能简单,相对收入主要是通过中介服务及检测费用。针对这种现象,纺织品检测机构应当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针对性地与周边其他检测机构达成合作,共同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
3 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发展展望
3.1 减小常规测试与国外标准之间的差距
要积极减少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相关检测机构应当对仪器设备进行优化配置,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领导应当对技术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协调设备设施及相关仪器的供需关系,从常规测试领域入手,切实提高检测标准。
3.2 建立健全科学的检测标准体系
要推动我国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标准体系。要充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检测标准机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整体难度较大。基于此,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检测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
3.3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技术人才的引入能够推动纺织品检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据此,相关机构应当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内部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从业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现有技术的开发及研究力度,根据检测的实际需要购置相应的仪器设备。
3.4 切实提高检测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信息化发展对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机构快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手段、现行的检测标准及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势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搭建起高效健全的检测网络,实现国内外检测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大大节约了成本。
4 结语
纺织品检测机构应当缩短常规测试与国外标准之间的差距,建立健全科学的检测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提高检测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