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高校思政课经典阅读探析

2019-03-24

关键词:经典著作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徐 莉

(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一门集理论性和现实性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1]。近年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向大多偏重于实践教学方面,强调从趣味性、社会性等角度着手,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让思政课摆脱沉闷、枯燥的标签,让大学生喜欢上思政课。在此导向下,各类关于实践教学的教改课题和教改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扭转了以往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然而,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边缘化的问题依然没有扭转。笔者探讨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安排经典阅读,让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对思政课的看法,帮助他们端正学习与生活态度,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一、经典阅读对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经典通常是指在古今中外历史长河中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经典的产生虽然基于特定时空并反映特定时代的需要,但它能够经过历史选择成为该领域最具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是因为回应了不同时代的共同问题。《辞海》对经典解释为“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2],但这个定义显然较为宽泛。何谓经典其实并不好精准定义,正如意大利学者卡尔维诺在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所说,“经典名著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好界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明白,它们是经过时间洗涤被认可被保存下来的,而且越是历久越是弥新,是人类思想的智慧源头。它们甚至不能单纯地以学科来划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专著,都蕴藏了人类精神中某些永恒的内涵”[3]。

(一)经典阅读有助于夯实思政课的理论基础

思政课主要由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国情教育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支撑教学内容的学术理论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近现代及当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理论等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处于该课程的核心地位。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4]。这四个“是”是习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高度评价,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岁月的磨砺,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典理论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细细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能为课堂的理论分析提供有力佐证,更能为课后的深入研习提供扎实保障。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俄国曾有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发表过尖锐的批评意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阐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让学生阅读这些经典论述,就能结合授课内容深刻理解为什么“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6];理解为什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乘势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英国社会主义组织的教条主义,如何批评美国社会劳工党的教条主义等等,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入研习的兴趣。经典阅读进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夯实理论基础,让他们认识到思政课也是一门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的学科,具有深入学习的难度和深度。

(二)经典阅读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思政课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和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喜欢与社会接轨的授课内容,但由于经验和阅历的不足,他们又往往缺乏对事物的客观辨别能力。在高校思政课的调研和座谈会中,不少大学生表示,他们并非对理论不感兴趣。理论如果能够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丰富的层次性,能够触发他们对人生或是对社会的感悟,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那一定能够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思政课理论层次的丰富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光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通常无法实现。和高校思政课教材相比,经典著作通过大量的论据和论证让相关理论充满说服力,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等特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作品《共产党宣言》在论证“两个必然”“两个决裂”和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必然性时,就引用了大量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甚至地理学、工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其中不少知识是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7]。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经典阅读,能够使学生从知识体系上、学科内在关联性上对课堂知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三)经典阅读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具体涉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仰、道德自律、人的超越等问题[8]。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9]。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完善个人品格[10]。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仅靠课堂知识的讲解尚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如果通过课后拓展阅读经典著作,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的深厚背景和研究成果,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共鸣,就能在意识上形成认知并在行为上达到认同。

二、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

“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社会学研究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验情感并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11]。具体而言,该教学法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释疑让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和掌握课堂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一)学生自主学习是该教学法实施的核心

“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前指导性活动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再以丰富多彩的课堂亲历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这种课前唤醒学习动力、课中亲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对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具有显著的效果。以“参与式”教学法中常用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为例,教师事先要设计一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场景,并规定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学生接到角色后必须提前自主学习,了解该角色扮演时应具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现场安排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角色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行为方式及知识的运用。最后,学生基于对角色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该角色进行剖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发挥设计和引导的作用,学生从提前预习到最后总结都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学家Bonwell所言,“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教学中心,他们除了听以外,还要参与到行动中,从做中学”[12]。

(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贯穿教学过程

“参与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认知来提升思考能力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各环节积极讨论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可能产生新的思路。思政课“参与式”教学应围绕师生互动展开各环节的设计,要充分做好课前教材及经典参考书的阅读,在课堂中注入情景、辩论讨论等元素的设计,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有效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不仅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各知识点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在互动辩论过程中解决教师对相关内容的困惑,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经典阅读,也可以采取情景模式、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在这些教学形式中,经典阅读可以不分课程、不分教师,既可以在前置环节让学生预习阅读,也可以在课后环节让学生扩展阅读。经典阅读的合理运用可增强其他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使思政课教学从枯燥抽象走向生动具体。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知识点内涵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参与式”教学法下经典阅读应用模式构建

“参与式”教学法下经典阅读应用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

(一)甄选经典著作,组建参考书目库

高校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相关著作更是浩如烟海,如何甄选既适合大学生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参考书目库是构建经典阅读应用模式的第一要务。由于目前开设的5门思政课所涉知识面侧重点不同,为更好地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提升思政课的授课效率,学院要求每个思政课程教研室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的,在教研的基础之上甄选出40~60篇(本)经典著作篇目,以备初选。学院基于教学管理的需求,尽可能使各门课程的参考书目不发生重复现象。重复的书目根据学科分类和课程教学目的划归更适应的课程参考书目库,最终形成内含5门课程的分书目库,并有所侧重。

(二)组建课余阅读小组,开展必读和选读活动

“参与式”教学法必须建立在学生课前对知识已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之上,依托大学生课余经典阅读活动开展。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理论学习能力差、缺乏刻苦和自觉的学习习惯等问题,以阅读小组方式开展经典阅读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阅读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按照组织学习与讨论的便利性,以6~9人最为合适。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开展的课堂讨论或情景教学形式的需求,指定2~3篇(本)必读书目,2~3篇(本)选读书目。阅读小组的经典阅读活动可以通过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方式完成。在教师布置分散完成阅读的基础之上,阅读小组每2周组织一次集中讨论并汇报进度和心得。这种分散和集中并举的阅读讨论方式能有效督促大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并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参与式”教学法的效果。

(三)开设经典著作阅读辅导讲座

要想让大学生更深地理解经典著作的内涵和价值,仅仅依靠组建业余阅读小组开展自我阅读活动来学习和思考是不够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通过在全校每学期开设2场以上思政课经典著作阅读辅导讲座的方式,帮助大学生习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逻辑思维方式,增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认识[13]。学生在经典著作辅导讲座的专业引领之下,通过自我学习和集体讨论,可以跨越特定时空与经典著作的作家对话,准确把握经典著作的内涵和社会价值,进而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四)以互动式读书活动内化经典阅读成果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神奇性和成果的多元化。同样的作品由于读者的社会阅历、心路旅程、感悟能力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经典著作的品读也是如此,要使大学生通过阅读深刻认识经典的内涵,并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认知,除了教师导读、个人阅读、小组交流等方式,还可以通过读书演讲会、读书汇报会等互动式读书活动来实现。因此,每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在自己授课班级推选1名学生参与该课程的读书演讲会活动。学院在此基础上,推出2名学生参加学校的读书汇报会,展示思政课经典阅读的教学成果,调动大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思政课马克思主义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