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乙酰毛花苷与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疗效对比

2019-03-24晏明珠1许瑞平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毛花充血性乙酰

晏明珠1,许瑞平

(光山县人民医院,河南 信阳 465450;2.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卫生所,山西 太原 030024)

房颤为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变所致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类型,而充血性心衰为房颤多发合并症,且两者同时发病可造成昏迷、心源性休克,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干预则可能会引发死亡[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洋地黄制剂等药物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予以治疗,以期改善心肺功能、控制心室率等,但整体疗效与临床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及胺碘酮为临床治疗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的常用药物,可有效控制心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患者86例,探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与胺碘酮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光山县人民医院86例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胺碘酮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41~78岁,平均(60.25±9.5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25例。去乙酰毛花苷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43~79岁,平均(61.08±10.11)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23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或排除标准

经临床证实为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无认知功能障碍,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或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存在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过敏体质或对研究已知药物成分过敏。

1.3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积极治疗心衰与原发病,给予吸氧、抗感染、利尿、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去乙酰毛花苷组采取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178),缓慢静脉注入0.2 mg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1~2次/d。胺碘酮组采取胺碘酮注射液(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108),初次使用剂量为3 mg/kg,时间控制在10 min匀速注射,随后以1.5 mg/min剂量持续微量泵注。两组均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窦性心律恢复正常,心功能改善Ⅱ级为显效;静息心室率降低至80~90次/min,心功能改善Ⅰ级为有效;静息心室率≥90次/min,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LVEF及HR比较

去乙酰毛花苷组治疗前LVEF为(41.89±4.26),HR为(116.04±8.01)次/min,治疗后分别为(50.55±5.37)、(86.13±7.11)次/min ; 胺碘酮组治疗前LVEF为(42.18±4.53),HR为(115.07±7.85)次/min,治疗后分别为(57.25±5.15)、(80.46±6.83)次/min 。疗程结束后两组LVEF、HR较治疗前改善,且胺碘酮组优于去乙酰毛花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房颤具有较高发病率,相关研究表明,Ang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交感神经效应,缓解心律失常,并提高致颤阈值,但若心功能较差,则会增加疾病病死风险[2]。近些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房颤发病率不断增高,如何对其进行安全有效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非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在心衰合并房颤治疗中也较常用,但起效较慢,且整体疗效不佳,而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属强心苷类药物,在临床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等)中均有所应用,其可选择性作用于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抑制其活性,并对心肌细胞膜内外Na+-K+主动耦连转运予以阻碍,增加心肌细胞及细胞浆中Na+含量,于心肌兴奋时生成大量钙离子,强化心肌收缩能力。相关研究指出,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具备正性肌力,能增加心衰患者心输出量,改善交感神经张力反射性,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强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心率,延缓心室传导,并延长舒张期、改善心室供血[4]。

胺碘酮也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属多通道阻滞剂,不仅能有效阻断钾离子通道,且可抑制快、慢成分的延迟整流钾电流,尤其是开放状态下延迟整流钾电流。同时,研究还指出,胺碘酮可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并消除折返激动,对心房和心肌传导纤维钠离子内流予以抑制,以此减缓窦房及房内、结区传导速度,改善窦房结自律性[3]。此外,胺碘酮还可扩张冠状动脉、抗甲状腺素活性、抗肾上腺素能,利于降低疾病病死风险,且针对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可将心率控制于稳定状态,即使转复失败仍可获取良好心室率控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知,疗程结束后胺碘酮组HR低于去乙酰毛花苷组,LVEF高于去乙酰毛花苷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去乙酰毛花苷组,表明相较于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采取胺碘酮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患者予以治疗,可更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率,恢复患者心功能,疾病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另由本研究结果可知,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去乙酰毛花苷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采取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不仅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相当,均具有一定安全性,可避免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治疗依从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整体治疗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采取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房颤效果优于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可更有效控制患者心率,改善其心功能,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相当。

猜你喜欢

毛花充血性乙酰
脲衍生物有机催化靛红与乙酰乙酸酯的不对称Aldol反应
毛花苷丙与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房纤颤伴急性左心衰的效果对比
毛花猕猴桃叶的鉴别研究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HPLC测定5,6,7,4’-四乙酰氧基黄酮的含量
反式-4-乙酰氨基环己醇催化氧化脱氢生成4-乙酰氨基环已酮反应的研究
N-(取代苯基)-N′-氰乙酰脲对PVC的热稳定作用:性能递变规律与机理
微量泵补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稀释性低钠血症中的应用
花椰菜 “毛花”成因初探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