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陪伴叫做《河北教育》
2019-03-24河北青县树人学校马识宇
■河北青县树人学校 马识宇
在我心中,《河北教育》不仅仅是一本铅字成文的杂志,她有可感的温度。感谢《河北教育》的陪伴。
活了三十几岁,生平第一次醉酒是2013 年《河北教育》曹振坡老师一行到青县,这是向曹老师网络投稿近十年的第一次线下相见。席间谈及曹老师从社内的报纸编辑到现在的岗位,回忆起他对我的业务学习一直引领,从最早的为学生发表作品,到指导我写作能力的提高,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醉方休方尽兴。
2012 年开始,我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案头的《河北教育》就是“工具书”,稍有闲暇便翻阅一二。看记者笔下各个学校的亮点工作,看从记者视角挖掘出的优秀教师,看文章结构,看题目和标题,看细节描写……《河北教育》时效性很强,文章往往和当月的工作尤其是活动重点同步,而省域内学校教育多有相通之处,就这样,《河北教育》悄然成了我的“智囊”,那些书中没有到过的学校是“远方”更是方向。
有一篇名为《望都县以“新八德”教育促养成教育纪实》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写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已经不是以前的‘版本’了……这就要求德育观念、德育方法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句话引发了我的共鸣。是呀,当你发现“说了一百遍怎么也不听呢”时,应该考虑改变自己的立场了。要知道,在中小学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数是八零后,如果还沿用“老黄历”,费心费力却碰得头破血流的往往是老师自己。
文内提到一所小学组建了一个校园小记者团,小记者们以随手拍的形式记录校园里的不当行为或感人、启思性的场景,学校将这些拍作(配说明文)编辑成册,定期“发行”。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当即在我们学校予以效仿。
2016 年,我兼任了学校办公室主任,学校的“树人教育”品牌建设急需“定概念”“成系统”,其中,“树人学堂”的“名词解释”如何更接地气?这个重点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河北教育》再一次给了我灵感,一篇《让教育回归本质——安平县品质教育走笔》中提到,“通过先期动员、统一思想,中期跟进、重点帮扶,后期结对、全面推广三个阶段的努力,全县涌现出一批课改‘种子学校’和‘种子教师’……”我陡然意识到“树人学堂”的主角应该是我们树人自己培养的名师。于是我调整思路,从名师的成长轨迹入手,重新丰富学堂概念。
《河北教育》上一篇篇的文稿犹如“智囊”,让我“脑洞大开”,灵感如泉。《河北教育》的诸位编辑,更称得上是我写作之路上的“点灯人”,每次的“命题作文”(约稿)都让我收获快乐,体验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2013 年起,我自写或推荐我校优秀教师平均每年2篇文稿刊登在《河北教育》上。
2014 年元旦前,受我之约,各位编辑为青县树人学校教师亲笔手写了寄语,每想起来就感到一股暖流。
在我心中,《河北教育》不仅仅是一本铅字成文的杂志,她有可感的温度。2014 年元旦前,受我之约,各位编辑为青县树人学校教师亲笔手写了寄语,每想起来就感到一股暖流……感谢《河北教育》的陪伴,祝她一路向前,一路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