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精准扶贫中如何实施思想扶贫对策研究

2019-03-23龙凤英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对策

摘 要 “十三五”规划提出:2016至2020年,中国要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中国实现目标的最后冲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思想贫困是困扰农民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也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实施思想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头戏和硬骨头,思想观念的贫困是如期扶贫攻坚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脱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探索精准扶贫中如何实施思想扶贫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键词 精准扶贫;思想扶贫;对策

“精准扶贫”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脱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探索精准扶贫中如何实施思想扶贫提供了基本遵循。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河北灵寿砂子洞村村民、低保户、贫困户及村两委班子的调研,了解精准扶贫中存在的思想贫困的基本情况。通过田间地头交谈、入户走访交流、召集部分村民座谈等调研方式,了解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真实需求,了解村扶贫工作的实际薄弱环节,及其造成村民思想贫困的原因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办法和途径措施。

1 河北灵寿砂子洞村经济发展概况和贫困现状

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经济上的贫困只是外在的阶段性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则是内在的顽固性根源。如果不首先解决这种内在的思想观念上的贫困,精准扶贫就会事倍功半。实施思想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头戏和硬骨头,思想观念的贫困是如期扶贫攻坚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砂子洞村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寨头乡,距离石家庄90多公里。该村地处要塞,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栗子、葡萄干、玉米尖、土豆、青豆。该村长期以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第一产业占到90%以上,产业结构单一极不合理,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除种地收入农民几乎无其它收入来源。全村户籍人口241户802人,常住人口650人,基本从事粮食种植。贫困户109户,占总农户的45.2%,贫困人口341人,占全村人口的41%。低保户29户、104人。人均耕地半亩,以山坡地为主。本村受制于缺水和交通闭塞几乎无其它产业。种植业基本为传统型,机械化程度低,收效不高。传统的农业种植用地多,但每亩地的纯收入较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该村种植板栗核桃2000亩。2015年人均收入2000元,距离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为 900元,其中种植粮食收入占77%,个别户有搞养殖的,养殖业收入占9%,林业收入占2%,其它收入占8%,务工收入占4%。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学、大专文化占0.07%,高中、初中文化占42.97%,小学占56.96%。村民人口平均年龄为39.6岁,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48岁。

砂子洞村的贫困问题是我国农民贫困现状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 导致贫困的原因分析

经济的贫困与思想的贫困互为因果。马克思有句名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就是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没有了利益也就失去了动力。长期的经济贫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挑战贫困,与贫困作斗争的意志力,得过且过,随波逐流。陈规陋习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等思想严重,走不出承包地,离不开责任田。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现状所产生的这些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全县的同步小康建设,制约了精准扶贫的发展进程。

乡镇村党政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乡镇村干部认为对农民的智力扶贫抓不抓无所谓,怕群众清楚明白了,以后工作难度更大。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掌握不准,更缺少做好新形势下农民思想扶贫工作的有效办法,很难发挥骨干作用。另外,少数基层干部自身形象不好,难以令群眾信服。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需求不协调。农村目前还缺乏系统的、配套的、健康的、娱乐性很强的文化载体。有些农民无事便打牌、搓麻将,以酒来麻醉自己。由于思想贫困,黄、赌、毒的封建糟粕、封建迷信在农村蔓延,使农民的精神颓废,无所事事。

长期患病或突患重病是农村贫困或返贫的重要原因。该村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29.2%,目前,农村尽管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民而言,如果家庭中有长期患病、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

自然环境较差,土地资源和资金项目困乏。该村不仅水资源匮乏,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半亩,以山坡地为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缺资金,缺项目。资金和项目是制约贫困户脱贫的主要因素。

劳动力文化程度低,致富手段能力较差。该村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为56.96%,由于文化水平低又无专长,有的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4.9%。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通过贫困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思想贫困是导致贫困的根本性原因,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贫困的问题。

3 当前在思想扶贫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思想贫困的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普遍关注,思想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当前还存在一些影响思想扶贫效果,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3.1 摆脱贫困要摆脱意识和思想的贫困

精准扶贫要取得显著成效,必须首先针对“思想贫困”这一实际,坚持扶贫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方针实施“思想扶贫”工程。“思想扶贫”既要扶贫困户的“思想”更要扶当地各级干部的“思想”,解决等靠要为难情绪,思想保守,怕字当头。

3.2 增強教育的效果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入手,将教育内容渗透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中来。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感和新鲜感,要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

3.3 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

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给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

3.4 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

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3.5 谨防“扶富不扶贫”的怪象

由于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先富户”身上,而“先富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机制不对等,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造成“扶富不扶贫”的怪现象。

3.6 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切忌分散、撒胡椒面

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是影响扶贫效果值得引起关注的因素,这些问题不解决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实施思想扶贫是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做好扶贫工作的主要的和根源上的抓手。

4 在精准扶贫中实施思想扶贫的对策建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实施思想扶贫首要的是思想先行,让观念“先飞”,勇于向贫困宣战,锲而不舍。摆脱贫困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把优势做足、特色做强、短板补上,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攻坚之路。

4.1 扶正各级干部的思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本身也要有扶正自己的政绩观,脱贫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扶贫攻坚不是两三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

4.2 找准思想扶贫与农民增收的契合点

农民最关注、最关心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求富、求知、求安、求乐。因此,农民思想扶贫要紧密结合这些去做。只有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干农民之所盼,与农民的思想脉搏同频共振,才能化虚为实,把思想扶贫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为思想扶贫的根本目标,把思想教育融化到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去。要围绕农村各地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真正把思想扶贫工作寓于各项服务之中。

4.3 提高思想扶贫的精准度

4.3.1 建设乡村级农民培训学校,开办乡村课堂

利用闲置的校舍,作为对农民进行长期、系统的科技、政策、法纪的宣传教育基地。把培训基地建设成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便民服务的站点,为农民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减轻农民办事往返的负担。通过“乡村课堂”,宣讲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方针,提高农民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了精准扶贫的精神动力。

4.3.2 培养一支宣讲员队伍,组建“思想扶贫宣讲团”

到农家、到地头,深入农户,深入人心,精准宣讲。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组织村里有文化的人编写出宣讲材料,自己宣讲,自我教育。

4.3.3 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科技扶贫

挖掘创新农村思想教育手段和方式,用当地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用脱贫致富的典型现身说法,引导贫困户,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激发内在动力,穷则思变,坚定致富信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建立扶贫培训基地,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提高农民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了精准扶贫的精神动力。

4.4 建立及时反馈机制

启动精准扶贫机制建档立卡后,每一个贫困户有了家庭的人口、劳力、土地、林地、收入来源等基本情况,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帮助其寻找增收门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围绕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政策精准、社会力量精准等方面具体化。

4.5 充分利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及乡土文化资源

进一步探索思想文化扶贫路径,帮助贫困户摆脱思想观念“贫困”,用市场教育农民,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从根子上推进扶贫工作。以文化惠民增添群众精神力量,转化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强大正能量。

总之,在精准扶贫中实施思想扶贫是关键,同时要创新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体制机制和政策,通过大力实施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来加强扶贫效果,使贫困村民早日脱贫致富的目标。

作者简介:龙凤英(1964.7-),女,汉族,籍贯山东德州,本科,哲学学士学位,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学科带头人。

备注: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