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除技术
2019-03-23张桂玲
张桂玲
摘 要 沛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60万亩。由于跨区域引种、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秸秆還田、防治措施不科学等因素,杂草面积逐年加大,危害逐年加重,原有除草剂防治效果较差,成为化除工作的难点。笔者近几年通过大量田间调查指出了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分析了杂草重发生因素,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 小麦;杂草;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代表性,优质小麦生产面积达60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稻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免少耕种植制度和大面积秸秆还田的应用,小麦品种调运频繁,联合收割机的跨区作业等因素影响,沛县麦田杂草发生面积和范围越来越大,种群和优势种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小麦生长。近几年,笔者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沛县麦田杂草发生概况,通过试验示范,筛选了优质高效除草剂,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杂草防除效果显著,现将沛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简介如下。
1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
1.1 麦田杂草发生种类
2016-2018年连续3年对本县麦田调查,查到杂草分属13个科35种。禾本科草以硬草为主,其次为野燕麦、多花黑麦草;蜡烛草、雀麦与节节麦已逐渐上升为我县主要杂草,成为难防除的恶性杂草。阔叶草以猪殃殃、牛繁缕、荠菜为主要优势种,不同区域草项差别较大。北部稻茬麦阔叶草以通泉草为主,其次为风花菜和泥湖菜;东南部以猪殃殃、牛繁缕为主;南部西南部以荠菜、猪殃殃为主,其次为播娘蒿,婆婆纳局部田块较重。
1.2 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发生密度逐年加重
沛县麦田杂草年发生面积约40万亩,达标面积25—28万亩,且杂草发生面积和范围逐年增加,每年增长幅度在约2-3%。2016-2018年禾本科草、阔叶草、混生草每平方尺密度分别为15.62株、10.25株、18.69株,高的达100株以上,麦田草害已成为制约本县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禾阔混生麦田面积加大,杂草抗药性明显
2011-2012年调查,全县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生田块主要集中在中部6个镇,达标面积11万亩,2018年已扩大10个镇,达标面积15万亩。根据近年来试验示范,麦田禾本科杂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类除草剂和炔草酯的抗性上升明显,婆婆纳对苯磺隆抗药性也较高。
2 麦田杂草重发生原因分析
2.1 耕作栽培制度变化
免耕技术的推广带来浅层栽培的大面积应用,沛县小麦播种多以浅旋耕栽培方式,杂草种子成熟后大量分散在土壤浅表层,浅旋栽培致使落入田间的的杂草种子多集中在浅土层内,非常适宜杂草的萌发危害。同时,免少耕麦田在小麦播种前已有许多草种在坂田上萌发,播后盖籽泥土表面又滋生大量杂草,导致防治药剂选择难度加大,防效降低。
2.2 跨区域引种、收割机跨区作业携带杂草种子传播
沛县目前小麦种植品种多达40多种,由于种子市场放开,种子跨区域引种调种频繁,加上我县土地流转大户种植面积大,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自留种和农户互换种较多,导致麦种夹带杂草种子和抗药性及恶性杂草在更大范围传播蔓延。同时,随着大型联合收割机跨区域作业范围扩大,以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雀麦为代表的禾本科恶性杂草也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迅速传播蔓延,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局部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2.3 杂草繁殖力强
我县麦田恶性杂草如硬草、节节麦、多花黑麦草、婆婆纳、牛繁缕等繁殖力和适应性极强,适生范围广,如节节麦单株分蘖数在8-15株,每穗7-9节,每节2-3个小花。据此推算,节节麦1粒种子在第2年可繁殖120粒,第3年可达5000粒,杂草强繁殖自身特性决定了该类杂草一旦定居,很容易扩散蔓延。
2.4 秸秆还田的影响
我县小麦种植以稻麦和玉米小麦轮作,玉米和水稻大面积推广秸秆全量还田,这一栽培措施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土壤肥力,但导致土壤封闭除草面积的减少,带来后期茎叶处理压力加大,或者进行土壤处理但带来防治效果下降,麦田杂草发生趋重。
2.5 防治措施不科学
本县土地流转后小麦农场化规模种植面积大,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一是大户秋收秋种进度迟缓,致使土壤封闭类除草剂使用时间推迟,导致防效下降;同时好多农户秋播期间放弃土壤封闭类除草剂的使用,过分依赖春季使用茎叶类除草剂,导致茎叶处理剂对大龄草的防效也相应下降。
3 麦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治对策
在麦田杂草防除上,依赖单一的化学防治已无法解决问题,必须依赖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的综合治理措施,化学防治坚持秋季为主、春季为辅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检疫、严格选种
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杂草识别和防治技术宣传。调运麦种时,要严格植物检疫程序,做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避免带草籽麦种流入市场。针对农户自留种,尽量避免恶性杂草发生田块所收获的小麦作为翌年麦种使用,同时推荐农户做好种子精选工作,剔除秕粒和杂草种子,严防草随种入。
3.2 抓好农业栽培措施,控制杂草蔓延
建议农户采取合理的轮作换茬、深耕种植、合理密植等措施。要加强对沟渠路边杂草的防除,加强麦田管理等措施是综合治理麦田草害的基础,严防杂草种子随风雨或灌溉水流入农田。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可以争取苗齐苗壮,形成麦苗的群体生长优势,可起到生态抑草,以麦压草的效果。
3.3 使用腐熟的有机肥
以作物秸秆或畜禽粪便为主的有机肥料,要经过高温发酵腐熟,可杀死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减轻病虫危害,减轻草害发生。养殖场畜禽饲料推荐加工粉碎,使草籽失去活力。
3.4 人工防除
一是前期对大龄草或难以防除的恶性草可采取人工拔出,二是后期对多花黑麦草、野燕麦、节节麦等髙秆性杂草前期未防治或防治效果差的田块在杂草成熟之前进行人工拔除。
3.5 化学防除
化学除草是目前最有效的除草手段之一,要坚持“冬前防除为主、春季防除为辅”的策略。立足全面用好一次土壤封闭除草剂,对麦田后生杂草茎叶喷雾处理。
3.5.1 选择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品种
除草剂种类繁多,使用方法多样,使用对作物和环境要求较一般农药要求严格,使用不当容易造成除草效果差、作物药害、抗性产生。除草剂药剂选择上要交替轮换用药,以延缓麦田杂草的抗药性上升和优势种群交替的速度。冬前化除,可以选用异丙隆、吡氟酰草胺、乙草胺及其复配剂等除草剂。茎叶处理禾本科草主要选用精恶唑禾草灵类及炔草酯类等除草剂;对节节麦、雀麦、蜡烛草等难防治杂草,主要选用甲基二磺隆、唑啉草酯等除草剂;防治阔叶杂草主要选用苯黄隆、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及其复配剂和啶磺草胺等除草剂。
春季化除选用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酯、啶磺草胺、苄·苯、异·苄、氯氟吡氧乙酸、2甲·氯氟吡氧乙酸等单剂或复配剂防治麦田杂草,除草效果一般在90%以上。
3.5.2 选择合适施药时间
土壤处理可在播后苗前使用,施药时加足药量、兑足水量均匀喷雾。茎叶处理,最佳防治时间在冬前小麦2-4叶期,杂草出齐后2-4叶期,此时杂草小、抗药性差、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大大优于春季用药,对小麦安全。春季化除易受倒春寒的影响,要关注天气预报,遇寒流抓住冷尾暖头突击用药,禁止在寒流来临之前或寒流期间施药。
3.5.3 严格控制除草剂用量
每一种除草剂都有一个适宜的用药量,再适量范围内用药可以做到精准用药、减少用药成本,保护环境的效果。用药量要依据田间杂草草相、草龄区别使用,一般草龄小时用低限,草齡大时用高限。敏感杂草用低限,抗药性强的杂草适当加量。
3.5.4 做好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加大杂草统防统治力度
对异丙隆、炔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类除草剂、啶磺草胺、苯磺隆等由于多年来的使用,部分麦田杂草对其敏感性已大大降低,需要在不同区域继续试验以验证其的敏感性,同时尽快筛选并推出新的除草剂品种。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12316短信平台、微信、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麦田杂草发生为害,普及防治知识。特别针对恶性杂草防治技术要求高的特点,要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技术、药械优势,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麦田杂草防治服务,提高杂草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