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下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构建
2019-03-23明玉梅
明玉梅
“1+N”中的“1”是课内,“N”是以“1”作为生发点,联系作者或其他作品,对作者或某一方面作品形成系统认识。部编版语文教材无论是课文,还是单元写作都以写人训练为主。例如七年级教材里的阿长、老王、《台阶》里的父亲;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特点(七上第3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七下第1单元);抓住细节(七下第3单元);怎样选材(七下第4单元)。以上无疑都围绕写人展开,学会写人成为七年级写作的重点。然而,课内以篇为主的课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感悟,近几年深受读者喜爱的李娟的作品以生活日常为主,作品《阿勒泰的角落》大多篇幅都在写新疆阿勒泰角落里形形色色的身边普通人的故事,作为七年级“1+N”下整本书阅读的补充与延伸,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人训练点的对接,都是比较合适的。
【教学目标】
1.印发资料,总体了解作者创作及作品。
2.美文列举并选点鉴赏,激活阅读兴趣,指导话题式读书笔记方法。
3.制定阅读方案,提出阅读具体要求。
【教学准备】
1.走近名家——李娟:生平、作品特点、他人 评价。
2.例文导读:《一个普通人》《打电话》
【教学流程】
一、速读资料,走近名家
阅读作者相关资料,勾画主要信息。(材 料略)
二、自读美文,选点赏析
自读《打电话》《一个普通人》,完成选点式读书笔记。
1.主问题:结合文章列举分析作者如何写人。
2.从某一点具体谈作者写人的方式,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谈认识。
3.师生交流,指导选点式读书笔记的写法。
三、出示阅读方案,提出阅读要求
1.阅读时间:2周(每周课上3节)
2.阅读方法:品读,做选点式读书笔记
3.阅读要求:
(1)做选点式读书笔记。摘抄3000字并选点赏析,手写稿共5000字以上。
(2)写人选点角度:读者意识、个性体验、叙述语言、标点列举、细节品析、人物对话、语言幽默、温情与孤独等。
(3)做一期综合电子读书汇报,自选话题,从写人的某一点至少结合三篇作品简析。
【话题参考】
1.李娟教我如何打造写作的“天真”;
2.“原来————”,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3.幽默诙谐从中来;
4.人物对话,可以这么神奇!
5.标点符号里见乾坤;
6.嗯,这就是读者意识;
7.追寻李娟笔下人物的诗意栖居;
8.从《阿勒泰的角落》的眼睛描写中体味情感的细腻;
二、分享课设计
(一)认识一个“神”一般的人
有一个人,这几天一直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课堂、读书笔记、茶余饭后。相信李娟已经成为我们的闺密,就请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李娟吧!
学生介绍:她出生于新疆,生长在四川。曾在新疆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与牧民一起转场。她没有接受任何的文学训练,却出版了五部散文集,刚刚40岁就拿到了“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几项大奖。她就是—— 李娟。
教师出示李娟照片和个人简介: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是阿勒泰的一次绝唱。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
(二)倾听一本书在心底的回响
有人说,阅读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唤醒——透过文字,唤醒了我们早已沉睡的麻木的心,让我们睁开蒙昧的双眼,看到生活日常的美。下面听听我们读这本书在我们心底的回响。学生发言 如下:
语言简单、凝练,说白一点,就是草率中的幽默,每一句话简短有力,却又有幽默感和画面感。
——石睿哲
静下心来,发会儿呆,慢慢体验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
——曾宇彤
生活总是一边抛弃,一边继续。
——叶尚君
只有离开封闭的小屋、见识世界,才能写出更有魅力的文章。
——陈柏熹
读《阿勒泰的角落》,有时会哑然失笑。其实李娟所生活过的阿勒泰地区深处牧区,常年大多时间是空旷孤寂的,来往的人也是匆匆过客,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却处处充满着温情,源于李娟那颗炽热“天真”的心。
三、聊聊关于写人的那些事
(一)人物的“天真”
1.人物个体。
李娟记录了“我”和“外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话,一个无赖、可爱的老太太形象跃然纸上。《带外婆出去玩》一文中描写90多岁的外婆为了出去玩早早穿好鞋,换好衣服,在路口等“我们”;“我”和母亲如何斗智斗勇想甩掉尾巴似的外婆;外婆趁“我们”不在家时把糖果分给孩子们吃,还笑眯眯,假假地说:“今天生意好得很!特别是吃的东西卖得最快!”书中还大量描写了来自阿勒泰透明干净的个体灵魂,那个靠着门框津津有味地看着作者拉面的陌生的男人(《看着我拉面的男人》);年轻漂亮、追求时尚、做一条裙子和自己的婆婆輪流换着穿的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我们的裁缝店》)等。
2.人物群像。
《叶尔保拉提一家》《孩子们》《三个瘸子》《有关纳德亚一家》《喝酒的人》等都是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诸多人物的故事,鲜明地塑造了人物群像。例如《喝酒的人》一文写了诸多喝酒人的囧相,可谓笑料百出。例如喝多了轮流照镜子,没完没了地梳头;哭得一塌糊涂,硬要向我妈几次认干妈;电老虎塔斯肯喝醉了,挨家挨户收电费,收完后再挨家挨户掐电。虽无奈,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包容与感激,让整本书都洋溢着温情与幽默。所以写出人物的“天真”,不在于人是否“天真”,而在于你是否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与 善意。
新疆作家的刘亮程曾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 :“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福……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李娟没有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改变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状态。
(二)人物对话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她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的幸福时光之中……
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
“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了一晚上了还没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道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外婆的早饭》
最后一句,叙述者心理补刀,作者跳出叙述本身,看似发牢骚,实则是孙女对九十多岁可爱外婆地宠溺与嗔怪,让我们感受到温情的同时又觉好笑。书中类似补刀法还有很多,如《看我拉面的男人》中,当“我”拉面时,面像猴皮筋似的缩成手指头说:“这不能怪我,只能怪揉面时盐放多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那盐也是我放的。”幽默清新的語言风格瞬间涤荡身心,像这样的语言文中处处可见。
汪曾祺在《说短》一文中曾经说过:“对话要少,要自然。对话只是平常说的话,只是于平常中却有韵味。对话,要像结得很好的果子。对话要和叙述语言衔接,就像果子在树叶里。”《阿勒泰的角落》一文的对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三)标点符号
(原文摘录)
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一个普通人》
后来忘了这事,铁炉子烧得通红,火墙也滚烫,鱼缸水直冒烟……鱼就给煮熟了。
后来还是死了?怎么死的?……热死的……
——《金鱼》
如果说文字是文章的各大器官,那么标点符号就是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结缔组织。李娟正是因为对它们得心应手,才得以用它们来为自己画 “龙”点睛。《一个普通人》中在大量的短句式中频繁使用“,”“?”“!”将那个人和母亲的吃惊与尴尬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口语化,又用标点符号还原画面。在特定的情境下,省略号是具有留白功能的,表现出一种欲言又止的美感,引发读者无限遐想……还有网红式的:表示尴尬和无语的,像原文摘录第一、第二句一样。
这些标点符号就像活泼的精灵,给汉字注入新鲜血液,让人物有趣起来,鲜活起来。巧妙地使用标点,例如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会让文字更真实,更有韵味,更有节奏感。
(四)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阿勒泰的角落》一书的叙述中,作者似乎始终面对着你讲述来自阿勒泰的故事,时不时地加入自己的心理感受,让读者深陷其中,代入感极强。
例如《看我拉面的男人》,一个“我不认识他,显然,他也不认识我”的陌生男人,看着作者狼狈地拉面出洋相的叙述过程中,经常会穿插:
“那个看着我拉面的男人实在讨厌,好几次我都想把手里那扯得一团糟的杂碎扔到他脸上。”
“这还不算什么,最可恨的是那个一直兴趣盎然看着我拉面的臭男人。”
“最后你猜怎么着,他居然笑起来了!”
作者叙述时,经常会拉读者参与其中,极强的画面感与代入感让读者与作者没有疏离感。李娟用一种细腻委婉的语调轻声低语,像拉家常一般娓娓道来,在近乎流水账一样的平凡话语中营造出了一种陌生化的语境。“由于陌生化的过程中有感觉的弥漫、意象的跳跃,以及鲜活生命的渗透,因而这样的语言自然也是一种诗性的语言。”
作家陈村说:“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却可以从《阿勒泰的角落》中鲜明地感受到写作,尤其是写人,技巧是其次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天真”的心。正如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说的:“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我依赖着并热爱这样的生活,有希望的能够总是发现生活乐趣的生活。”
(广东省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理想学堂;5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