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拥有”到“转化”:学术著作照亮写作

2019-03-23李倩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整本书观点

李倩

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学习任务群1便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该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修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新课标明确了阅读学术著作的目标和内容: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毫无疑问,重视整本书阅读是中学生回归真正的阅读的正道,而阅读整本学术著作,也将为学生当下以及后续的研究性阅读奠定基础,但笔者认为,学术著作的研读,除了完成上述任务外,尚可与高中生,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的写作挂起钩来,实现读写结合。本文以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为例,探寻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在高中阅读与写作中的价值、意义。

一、理清思路“拥有”《美学十五讲》

为什么选择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首先,不管是对于现代人的日常生存还是学者的学术生存,朱先生的这部著作可以使人尽情地冲刷涤荡尘心的泥垢,给人一份爽心的清凉和净洁。这是一弘性灵的清泉,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人该怎样生存,该获得怎样的生命意义(刘桂荣.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N].光明日报,2007-2-27.)。其次,尽管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中国哲学的书,但其定位在“通识”,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专业之外的读者,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高中学生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完全有能力读懂。再者,以学生的阅读水平来阅读这类学术著作,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议论文强调有思想有观点,书中有关生命超越美学的若干观点,能提供给学生不竭的思想资源。文中大量的古代诗文、名言故事,不同领域的中国美学的表现形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而素材之间有迹可循的联系方法,提供给学生灵活的论证方法。

美国学者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活动,阅读可以是一件主动的事儿,而且越主动,效果越好。主动的阅读基础是每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四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大致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作者观点,从整体到局部作者说了什么;论述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读者立场,与读者有什么关系,关注读者生成。笔者以为这四个问题,概括了一个阅读者的责任,适用于任何一种读物。

基于作品的特征和学生的需求,借鉴《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观点,笔者将《中国美学十五讲》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定为:从拥有到转化,从观点、素材、论证三方面充分开掘其写作价值。本书一共十五讲,笔者选择其中的七讲,要求学生通读之后,对这七讲分别进行主要观点、核心含义、具体引例、联系拓展四个方面的梳理,每讲内容梳理在300字以内,要求呈现每讲的核心内容,完成时间为两周。本人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梳理内容第一指向作者观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梳理,关注从整体到局部作者说了什么;第二指向论述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体会作者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第三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立场,勾连以往的阅读经验,关注自己的阅读生成。下面是某个学生“拥有”作品后的呈现:

主要观点:古意盎然。

核心含义:“古”不是古代的“古”,崇尚“古”,不是为了复古,它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思潮是不同的。那是以古律今,或者以古代今,而这里是无古无今。高古,是要通过此在和往古的转换间超越时间的,它体现的是中国艺术家对永恒感的思考。

具体引例(印象最深的):(1)中国园林理论认为:远离之妙,在于苍古,没有古相,便无生意。(2)中国书法中追求高古之趣蔚为风尚。

联系拓展:菩提树下的冥想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菩提本身,坐在树下的人们在古木之下,更容易受到“古意”的熏陶,从而悟出超越时空限制的 真理。

二、读写一体“转化”《美学十五讲》

进入“转化”阶段,笔者示范可以搜索哪些资料,从何处获取信息资料以及提供几篇论文,呈现现实中专家研究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与阅读中发现美学,用书中的美学观点来解读生活,将美学、哲学的观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写”在“读”中进行,“读”在“写”中得以深化。笔者按语文学习小组,确定负责人、自选主题、分工协作。每组的汇报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具体分工,最后配合PPT演示完成总结汇报,完成时间一周。

总共六个语文学习小组,汇报的主题分别是:万籁有声/吾心无声——从王维诗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从《红楼梦》谈“蹈虚蹑影”中的“影”与“灵”;探寻插花艺术中的乱里世界;疾涩立势,灵空合道——以疾涩之道见艺术表现与人生追求;通会之际,风规自远——由虞世南到颜真卿看书法中的大巧若拙;山水之间——“隐士”情怀背后,人与自然的关系。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阅读吸纳的东西如何在写作时倾吐出来,转化成作品,需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学会借用已“拥有”的观点,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深刻富有哲理;化用素材,寻找到某种共同的血缘和密码,让自己的素材新颖独特;活用素材之间的联系方法,让自己的论证变得机智靈动。

高三现阶段的阅读有其特殊性,我们需要的阅读是对作品的“拥有”,我们强调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吸纳营养,并内化成写作素养。叶圣陶先生说:“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通过上面的两组活动,学生在观点、素材、论证方面“拥有”或“吸纳”了不少养分,再基于阅读完成片段写作。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超越是一种胆量,一种能力,一种状态。也有人说,超越是有限度的,有些事情还是要一步一步来。

要求:片段写作中要有观点,有材料,有论证。观点材料可以从这本书中来,也可以从你的其他阅读中来。150字左右。

下面是学生课堂“转化”的精彩案例:

超越之有限,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有一个过程。虽然我们无法“一步登天”,体悟像庄子那样的天地境界,但不妨一步一步来,做到对自己的不断超越。《赤壁赋》中,苏轼“望美人兮天一方”,而他不停滞于此,不断地对过往的自己进行否定,从而超越,最终方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从王右丞到开创水墨画,王维先超越了对功名的汲取之心,才能体会世间之大美不言。因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刻意地去超越财富或名誉,而是做到面对自己,方能做到“丈夫立世,独对八荒”。

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对我们在阅读中拥有的无论是观点、素材还是论证的方法,只有反复使用,多元转化,方能实现超越,超越课堂的讲习、超越从前的自己。

笔者还提供了一段学生习作,让大家运用这本书的阅读所得加以修改。

(修改前)在时代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许多人的生活忙忙碌碌,做事大都急功近利。而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若是一位作家写作是带有功利心的,只是汲汲于追求名气,那他的作品便很难出色。但总有一些人会坚持做自己坚守的事情,不为名利,只为初心。刘亮程长久以来养成慢慢写作的习惯,不去刻意迎合大众;贾平凹坚持用纸笔写作,做个小手工业者;而沈从文写作“耐烦”,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他们写作为的不是钱财,而是真情实感写下的一字一句。所以,就算他们不富裕,也是富人。我们立身于世,本就应该随着自己心中的旋律来做事。

(修改后)一直觉得《楚辞》对中国人的人格心灵境界影响深远。若说《楚辞》精神的气质,我以为,其一自当是“自怜”,此间“自怜”并不是怨怨艾艾,而是珍自内美;不是躬自安慰,而是寻求解脱,结撰起性灵的木兰舟。这是刘亮程坚持慢写作,不刻意迎合大众的自我勉励和性情的超越。其二,当是“远游”,这是一种穿透世界的方法,一种心灵的流观。这是沈从文“耐烦”写作,不为钱财,只为真情流露的字斟句酌的心灵远游;这是贾平凹坚持用纸笔写作,一滞一点,性灵贴近自然的心路旅程。于是,于忙碌浮躁中抚慰焦躁的心灵,在功利世俗中给寂寞的心灵从容舒展的空间。

三、从“拥有”到“转化”,我的教学反思

笔者以《中国美学十五讲》为例,探寻了如何在基于写作的阅读中拥有一部作品,以及如何在基于阅读的写作中转化这部作品。在实施阅读指导和教学中,笔者有几点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阅读品质。

(一)思辨读写有欠缺

《中国美学十五讲》中,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的分支。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的用处在于启发人开始思辨。虽然目前学生的哲学素养有限,但正如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的,“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观察,可以是一幅画、一个雕塑、一篇文章、一类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开展思辨读写的训练。

(二)塑料假花需谨慎

新课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然而现实是,虚假的作文眼花缭乱,塑料花以假乱真,浮华的辞藻和伪饰的情感常让老师和阅卷者手中掂量作文的一杆秤迷失了准星。阅读了《中国美学十五讲》,如果死记硬背套上一段华丽丽的素材,生拉活拽带上一个自己都不甚了了的美学观点,那是违背我们阅读的初衷的。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質朴为文,尤为重要。

(三)功利阅读要不得

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原则的本真,应该遵循体验性原则,重视学生真实的审美体验,教会学生读,让学生读进去,读深入,然后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真实体会。然而,整本书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又不好操作,从性质上看,整本书的阅读在阅读基础、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感受、阅读评价等多个方面,都是很个性化的。而课堂时空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高度聚焦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是统一的,很难复制真实生活的阅读。在课堂指导中多思考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对书籍的敬畏之心,引导深度阅读以及指导阅读方法,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功利的阅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性情。

整本书阅读,从“拥有”一本书到“转化”这本书有一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用眼睛去看,用笔去写,更重要的,是用心去体悟,用脑去思考;教师要充分开掘不同类型的著作对我们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更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一起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彼此分享,共同进步。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00)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整本书观点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观点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