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纳悲剧性的“仲永人生三步曲”

2019-03-23徐江杨美娇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仲永王安石天赋

徐江 杨美娇

一、文体鉴别

1.《伤仲永》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个难以做出决断的提问。文本体式互融互通是非常普遍的,就此文讲,有人说它是记叙文,叙述仲永简单的事迹,后边仿司马迁“太史公曰”发表议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人说,这是议论文,更准确地说是当时的时评,是对当时人们热捧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边叙述大家感到新奇的事,后边对事做评论。王安石很是赶时髦。

我赞成后一种看法,理由如下:第一点,从标题《伤仲永》之“伤”字看,它是“叹”的意思,就是为仲永而叹息,所以此文标题翻译为《评仲永的人生悲剧》。第二点,叙事粗略,少地点,少过程,这都是叙事文的重要元素。作者之所以省略这些要素,根本原因不是以事感人,而是以事为由头讲一种普遍的道理。事为现象,分析其理,告诫世人。这是地地道道的一事一议性的评论文。

2.文章层次划分——以仲永年岁发展为线索。

第一段,叙述其5岁作诗写诗,突出仲永小时了了,同时亦埋下伏笔,其父“不使学”。这是第 一层。

第二段,叙述仲永12岁及其20岁的情况,显示仲永才华逐渐消失乃至泯然众人,凸显了“不使学”给仲永造成了伤害。

第三段,在前边两层叙事基础上发表评论,指明——不管少小多么有天赋,后天不学,长大成庸人是难以避免的。

二、读《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以仲永的人生变化为根据阐明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的人才,仅靠少小有天赋还是不够的,必须在后天得到充分的教育,使其有充分学习的机会。在《伤仲永》一文中明确地概述了仲永人生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情况——少小“受之天”,“有通赋”;后天“不使学”,不受之人;长大则“泯然众人矣”。有才华的仲永,其这样的人生“三步曲”是可悲的。显然,王安石希望有天赋的人后天要努力学习,莫辜负了自己的天资。

作为阅读教学的例子,不仅要懂这些道理,我们还需根据王安石的叙事,从仲永的人生经历中归纳出更明晰的一种悲剧性的“人生三步曲”,以自诫和诫人。特别是当学生的,莫将“受之人”的机会白白消耗掉。自我“不使学”,老大徒伤悲!这是读《伤仲永》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要归纳出方仲永悲剧性“人生三步曲”。当然,这种归纳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各人有各人的经验。笔者的经验是这样的——认清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然后,以能够包容这基本元素的更宽泛的概念取而代之,并概括之。比如《伤仲永》的归纳如下:

事情基本元素:方仲永五岁能诗;不使学,不受之人;长大泯然众人矣。

对应选择包容性的话语:一个人小时了了;.后天不学;大已不佳。

整理概括:一个人尽管小时了了,但后天不学,长大亦难成才。

这就是方仲永三个阶段的三种情况,笔者将其命名为“仲永人生三步曲”,这是悲剧性的。这种归纳的方法是个人经验性的做法,不具有普遍意义,对初中生可讲亦可不讲,但最后以明晰的简炼的话语概括,则应告诉学生。那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诫语,也是王安石《伤仲永》观点的白话表达。

三、质疑及推导思维方式

文本说:“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方仲永五岁能诗,这也许可信,“受之天”,“有通悟”嘛!但是,不管他有多大的天才,没受过教育,是不会识字,更不会写字的。出口成诗是可能的,提笔“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在“未尝识书具”的前提下,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既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批判能力,又可在分析问题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说来,推导過程如下:

凡未受识字和写字教育的人不会到一定年纪就会书写。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所以,仲永五岁啼求文具“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说,王安石《伤仲永》叙事有疏,文本有“伤”。从文本说,此“伤”颠覆了文本存在的合理性。在教学环节还可引导学生修改文本,比如删掉“未尝识书具”及“书诗四句”,让文章更加严谨。

教学对话

执教人:杨美娇

一、文本辨体及层次划分

1.文体辨析。

师:《伤仲永》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

生:我认为是记叙文,记载了仲永的事迹。

生:我认为是议论文,评论仲永的人生经历。

师:我赞成后一同学的意见。我再补充几点理由。第一,从标题看《伤仲永》是什么意思?特别是从“伤”字看是何意思?

生:标题直译是《叹仲永之悲》,其实就是《评仲永之悲》,所以是议论文。

师:第二,从叙述文的叙事要素看,有何 不妥?

生:文中确实记载了仲永事迹,但都是为评论仲永而叙述的。其特点是叙事比较笼统,语言不详、不生动。

生:缺少许多主要叙述元素,如地点、过程。特别是缺少过程。

师:缺这许多主要要素显然不是为写人记事服务的,不是用具体的事打动人,而是概述事略,交代前后变化及原因,为评论提供基本的事实。作者写此文,着笔并非仅仲永一人,而是由此人之事让人们认识这一类人的悲剧。因此,第三点,作者在叙述概略事情后,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告诫人们吸取教训,体现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这是典型的一事一议的评论文特征。

2.文章层次。

师:全文分几个部分?

生:3个。

师:具体说一说。

生:一是仲永五岁作诗。二是长大泯然众人。三是王安石评说仲永。

师:第一、二两部分叙述仲永的事情,它们是第三部分议论的基础。第三部分的观点,是对第一、二部分事例的归纳上升。第一、二部分是具体的事,第三部分是揭示这一具体事情蕴含的规律和具有的意义。美国学者阿恩海姆这样说: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上……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严和意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623页.)从这里你们可看出此类评论文的行文结构有一个规律应该掌握,是什么?

生:先叙事,由事生议。

二、归纳“人生三步曲”

师:《伤仲永》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本原话说。

生:受之天地,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师:此话是王安石的主要观点,但以此来表述王安石的观点不那么畅快。我们开放一些,立足全文,用王安石原话重新组织,归纳出观点。你们先用白话文表达。

生:即使是像仲永这样有才能、有天赋、少小聪颖的人,后天不经过教育,长大也会变成平庸的普通人。

师:根据这个意思找文中原话,一句句找。

生:仲永“受之天”“有通悟”;“不使学”“不受之人”;“泯然众人矣”!

师:仲永少小是个有天赋的聪明孩子,后天不使学,没有得到教育,到头来没能逃脱平庸。好可惜!把这具体的人、事再精练,去掉具体的人或事的话语表述,用含意更宽泛的能够包容这些具体情况的话取而代之。具体说,能包容“仲永”的宽泛话是什么?具体说仲永是什么?

生:仲永是个人。

师:所以,这样取代——把“仲永”代之为“一个人”。接下来,“少小是个有天赋的聪明孩子”怎么取代?把上一课所讲用在这里。

生:这样取代——把“少小是个有天赋的聪明孩子”代之为“小时了了”。

师:“不使学”,“不受之人”怎么取代?

生:这样取代——把“不使学”“不受之人”代之为“后天不学”。

师:“泯然众人矣”怎样取代?还用上一课 的话。

生:这样取代——把“泯然众人矣”代之为“长大不佳”。

师:最后把用来取代原事情的话整理概括是什么?

生:最后概括—— 一个人尽管小时了了,但后天不学,长大难以成才。

师:这就是“少小——后天大一些——长大成人”三个阶段悲剧性的“人生三步曲”。所以,大家要珍惜当下,尤其注意不要把现实“受之人”的大好时光浪费掉!

三、运用“三步演进法”质疑文本

师:让我们细读文本,反思文本。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未尝受书具教化者是不能识字写字的。大家认可吗?

生:认可。

师:那么大家看文本就仲永“识书具”怎么说?

生: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师:根据前边我们说的话,对此有何判断?

生:仲永“书诗四句,并具为其名”是不可能的事。

师:你们知道古人比较小就会作诗的是谁?

生:骆宾王。

师:他作了什么诗?大家背诵一下。

生: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骆宾王7岁能诗,这仲永5岁能诗也许是有的,天才嘛!但是,“未尝识书具”,却能将自己作的诗书写下来,并被秀才传看于乡人,这绝对是不可信的。因此,王安石以此无稽之谈而发千古传颂之论,一是王安石有疏,二是后人无识。仲永可“伤”,其实荆公亦可“伤”,作为荊公后人无识更可“伤”。好了,我们当下不能仅是“伤”之,而是要能改之,大家可有主意?

生:既然提那样的破绽,删掉书诗四句及秀才传看就行了呗!

师:那文章有缺,似不连贯。

生:添加他出口成诗,吟诵给父母。

师:好!删掉“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接下来,再添加 什么?

生:写他像骆宾王一样少小能诗,在父母面前显摆嘚瑟。

师:不能这样口语化,要书面化——仲永生五年,出口能诗,诵于父母,父母异焉。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后面再续写——“一乡秀才知之,奇之,赞之,广为传之。”这样便无可指摘了。让我们把这一段重新按修改的文本朗读一下。

生:仲永生五年,出口能诗,诵于父母,父母异焉。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一乡秀才知之,奇之,赞之,广为传之。

四、课后作文

1.小议“少小了了,大未必佳”。写作提示:首先,先解释“少小了了,大未必佳”。其次,列一列古今“少小了了,大未必佳”的事例。然后,认清“少小了了”的先天资质仅仅是长大成才的一个基础条件。最后,分析从“少小”到“创业”长时间过程中学习与锻炼的重要性,在这个时间过程中的松散会让成才梦想破灭,这里需主观和客观条件相契合才行。.

2.修改《伤仲永》的感觉。写作提示:首先,为什么自己不能发现《伤仲永》文本之“伤”?其次,在教师未指出问题前是否想过名家名作有“伤”?再次,由此生出何种想法?最后,修改《伤仲永》于己有没有益处?

3.莫演仲永“人生三步曲”之悲。写作提示:首先,思考仲永“人生三步曲”是什么。其次,看现实中我们有没有不珍惜当下“受之人”的现象。然后,分析自我“不使学”的危害。最后,读《伤仲永》提高认识不自“伤”。

4.有天赋更努力,不步仲永后尘。写作提示:明白前边诸题,这是正面立意,比较好写。

5.不要累坏“小仲永”。写作提示:由仲永父“不使学”联想到当下父母极端的“使之学”,写给这些父母。

(此稿件由河北省固安县英才学校“语文与逻辑研究室”提供)

猜你喜欢

仲永王安石天赋
初夏即事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测测你隐藏的天赋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想清楚再动笔
用努力换天赋
初夏即事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与语文教学
我有数学天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