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重建计划
2019-03-23蒋莉娜吴伟明
蒋莉娜 吴伟明
一、学习情境与任务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軒,有纪念意义。该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然而,时过境迁,文章得以千古流传,而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却已消失,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准备重建归有光故居。现在请你参与这个归有光故居的重建计划,完成相应读写任务。
二、学习资源
1.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略)。
2.通过网络途径或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习房屋建造与装修设计方案等知识。
三、学习任务过程展示
(一)做一份项脊轩院落景观、格局规划说明
1.设计流程。
(1)研读文本,通过网络或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习明代江南地区房屋建造特点、设计方案写作等知识。
(2)立足文本,从文字的细节处构想“项脊轩”的院落景观,小组合作共同画一张项脊轩院落景观设计图,并配上文字规划说明。
(3)小组代表发言,用“图画+解说”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4)其他学习小组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点评设计图。通过图文对比找到与课文不符合的地方,提出疑义,给出修改建议。
(5)根据你的理解,为项脊轩庭院大门拟写对联:
上联:桂影斑驳 风——影—— 情系旧南阁
下联:———— ———— ————
2.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虚拟任务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细品文字、网络搜索、请教专业人士、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开学习,主要包括“项脊轩院落景观、格局设计”“七嘴八舌议设计”“项脊轩庭院大门拟写对联”三个环节,完成这一组读写任务活动。
项脊轩本身的格局,课文里介绍得较清楚。学生通过对“项脊轩”院落景观的构成分析,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个别地方需要教师引导补充。之后的拟写对联,学生在品味原文语言和情感的同时,也是在完成一个应用性、文学性兼具的微型写作。
关于项脊轩格局设计方案,撰写中注意以下要素的实现和学习。
3.学习成果展示。
(1)成果——项脊轩院落景观设计。
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和解说如下:
设计图 解说词
(生1)我们组根据《项脊轩志》第一段的描写,设计了这张图,是庭院的一个局部。文中说,项脊轩是一个小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所以我们画了很小的一个房子。我们关注到原文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所以在屋顶的设计上,突出了破败感,体现了“修旧如旧”这一文物保护理念。文中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所以我们在院子里画了各种树木。我们还关注到文章里的“垣墙周庭”,在这里画了矮墙,白天“日影反照”,照亮室内,晚上桂影映在墙上,也是一道风景。我们希望呈现的项脊轩是一个古朴、和美的处所。
(2)成果——七嘴八舌议设计。
生2:这幅设计图的作者非常细心。文章第一段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她画的小房子,上面的瓦片就有修过的痕迹。而且,她画的窗户非常有意思,有圆的,有方的。文章中窗户的作用是让室内明亮“洞然”,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窗户要画得更大一些。我们组搜索到江苏明清古建筑的图片,这些建筑往往有一面不用石墙,用很高大的木门窗。就像图上画的,上面是格子窗,下面是木头。所以,我们组建议图上项脊轩左侧的格子窗可以画得更大些,右侧墙壁上面那些方方圆圆的窗户可以去掉。
生3:我观察到作者画了一只小鸡(生1反驳,是小鸟,啄食的小鸟),哦,我本来想说第二段“鸡栖于庭”,我觉得要多画几只……周围应该不只有高墙,第二段有“室西连于中闺”,所以我觉得项脊轩周围应该还有别的建筑物。作者画了好几棵树,但为什么没有枇杷树?
生4:我们组觉得,建筑是寄托主人精神的理想之地。文中提到“兰桂竹木”都是高洁的树,但是这组同学画的树东一棵、西一棵,有点杂乱,没有设计感,没有办法给我们呈现庭院那种幽雅的感觉。刚才有同学也提到了,没有画枇杷树。文章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觉得所有的树里,这棵枇杷树最有故事,一定要画。
(3)成果——项脊轩庭院大门拟写对联。
学生佳作:
上联: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情系旧南阁
下联:门庭凋零 时过境迁 魂牵三代人
下联:新婚燕尔 欣短悲长 心念枇杷树
“拟写对联”这一任务设计首先是要提醒学生关注文本凝练的语言,同时检测学生对文字中情感的理解程度,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在整个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反馈看,不少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和细腻复杂的情感。
(二)复原当年生活,最不能少的几个情景
1.设计流程。
(1)以“难忘(情系、魂牵、最忆)————”的填空入手,请学生阐述填写内容和理由。
(2)小组合作完成文中几个生活情景的梳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情景。
2.设计意图。
此学习任务的设计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前一学习任务中拟写对联的内容,从分析“难忘(情系、魂牵、最忆)————”填写的内容入手,课堂从“景、物”转到“人、情”,从课文第一自然段过渡到第二、三自然段,是对项脊轩生活情景的说明和描述。这个活动起于读与揣摩,达于描述内容和分析理由的表达、交流。
文中几个关于母亲、祖母和妻子的生活场景,描写细腻,质朴感人。这一部分的梳理过程不难,但学生容易遗漏“诸父异爨”这部分内容,而只有读懂这部分内容,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悲”。简练的语言概括情景,促使学生品味场景中作者蕴含的深情,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品味、比较、甄别。
3.学习成果展示。
(1)比较学生的两种不同概括:“难忘故园情”VS“难忘三代人”。
生1:我之所以填“故园情”,是因为老师说散文“情景交融”,上联主要写景,下联我觉得要突出“情”。在文章里,我读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读到了祖母对作者的殷殷期盼之情,还把祖传的象笏给了作者;感受到了夫妻之间融洽的 感情。
生2:我填“三代人”,就像刚才同学说的,“我”的母亲、祖母、妻子——刚好是三代人。
生3:我更喜欢“故园情”。作者回忆中有很多人、事、物,都发生在项脊轩这个小小的院子里。“三代人”只强调人,“故园情”除了人之外还有别的,包含的内容更丰富。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生活情景。
生1:我读到了祖母对作者的殷殷期盼,把家传的象笏给了作者。之前我查了“象笏”这个物件,是大臣朝拜时向皇帝汇报工作用的“记事本”。我想,作者的祖母是希望这个孙儿能考取功名,做大官,光耀门楣,否则那么多子孙,也不会把这么贵重的“象笏”给作者。这个场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祖母赠笏”。
生2:课文前面讲到归有光他们这个大家族已经分家了,祖母也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家族渐渐没落。对祖母来说,这个孙子是这一辈里最有希望成(功)的,所以给他“象笏”,有激励他发奋努力的意思。这个场景用“祖母励孙”四个字概括可能更好。
生3:我关注到归有光和老妪谈论母亲生前事时,有一个细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以指叩门?她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过去抱女儿,哄一下吗?这个场景用“慈母叩问”概括。
生4:我查了资料,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嫁到归家,十年里一共生了七个孩子。我想可能是她身体原因不能亲自照顾女儿。听到孩子的哭声很着急,又怕太大声,会让女儿受到惊吓,所以轻轻地叩门询问,可概括为“慈母问女”。
(三)人物雕塑群设计用塑像姿态、神情描述
1.设计流程。
(1)小组合作,立足文本,仔细阅读课文中对项脊轩生活情景的描写,研读文本中这些生活情景描写的细节并重点还原。
(2)采用给人物塑像的形式,通过揣摩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情感的细微差别,设计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3)尝试给这个生活场景配一段解說词,在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将归有光与家人的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
2.设计意图。
《项脊轩志》行文朴实,但充满“零碎”的生活细节,可让学生设计一组人物群像,讲述人物故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还原一个项脊轩生活情景;通过推敲某个动作和神情的设计,完成一组人物群塑像,表现项脊轩中的生活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塑像的动作、神态和相互的位置关系,将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情感的细微差别直观呈现。
比较文中几个生活场景,祖母和母亲的两个场景相对写得具体,妻子这一部分想象空间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和比较人物群像的动作、姿态、神情和位置关系,重点关注“叩”“阖”“持”“从”“述”等动作伴随的姿态和神情,从中体会人物间不同的情感关系。
3.学习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上台展示,该小组设计的是“叩门问儿”这一生活情景。两学生分角色表演。人物雕塑群设计:老妪面露焦色,双手抱娃,哄娃。一门之隔,母亲神情疑惑侧耳倾听,用手指敲着房门,嘴微张。
学生评论聚焦:母亲叩门是以指尖、指腹还是手指关节?
第五小组上台展示,该小组设计的是“祖母励孙”这一生活情景。两学生分角色表演。人物雕塑群设计:祖母用双手把“象笏”递给坐着的归有光,归有光表情惊讶,双手微张。
学生评论聚焦:归有光接过象笏的动作设计是端坐、躬身还是下跪?
本次任务,学生的选择点很集中,都能关注到文本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母亲“以指叩门扉”用的是指尖、指腹还是指关节,学生在讨论中不断碰撞。从用拳,用手掌,到用手指关节、指尖,最后确定用指腹,这细微设计背后呈现的是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深入理解,将母亲心里的焦虑、行为上的小心翼翼准确地表现出来。祖母赠送象笏,作者是坐着表情惊讶、不知所措,还是一脸慎重地跪下双手高举?设计背后体现的是学生对人物的不同理解。
(四)整理规划,撰写重建记、导游解说词
1.设计流程。
(1)在前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考集体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成果,完成《“项脊轩”重建规划报告》,报告中包括:建筑格局说明,景观设计说明,人物或生活场景雕塑描述。
(2)撰写《重建项脊轩记》,以追记的方式记叙重建的原因、过程、方案依据、意义和价值,将本文学习中的作者资料、文章理解和评价、文章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有兴趣走进项脊轩,走近归有光。
(3)撰写“项脊轩”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项脊轩时注意整体介绍和重点讲解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以上活动(1)必须完成,再在(2)和(3)中任选一个完成。
2.设计意图。
这份教学之所以采用任务群的形式,是因为就《项脊轩记》这个学习资源来说,不是立足于阅读与鉴赏,而是以积极的语言实践为主线的读写任务综合学习,引入表达与交流(写作)、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共同构成读写综合体。活动(1)是前面三项活动学习成果的修整、提升,是应用性写作活动;活动(2)的写作是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的梳理以及对整个事件的记叙,表达上将会综合记叙、说明、说理等多种方式。活动3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兼具的写作,对内容和读者对象有特殊 要求。
经典文言文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有兴趣?笔者认为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理解能力和接受方式,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在实践活动和同伴启发中进行积极的语言理解、运用与表 达。
(蒋莉娜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311200
吴伟明 浙江省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