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构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探究
2019-03-23陈玲
摘 要:随着微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微课程在使用的过程中虽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相关兴趣,优化教学结构,但是也不断地出现新的争执点,造成微课程的使用处于摇摆状态,不能有效地在农村中学铺开使用。笔者在微课教育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提出了自己在实际课堂应用中微课堂对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的观点,希望能够通过本文为帮助农村语文教学有效性方面提供一条借鉴的信息化教学模版。
关键词:微课程;构建;农村语文课堂;有效性;探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开展与建设,我们的课堂运用的信息化设备越来越多,但是会发现,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似乎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作用没有像设备投入增长的那么快。究其原因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解释,但是没有较为信服的理论和印证能够适用于四海而皆准。但是笔者认为,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课堂构建是重中之重,良好的课堂构建,即使信息化程度差也能出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微课程与课堂构建如何有效地结合,这才是语文课堂构建的有效性教学的关键。
如何有效地利用微课程进行农村语文课堂(以下简称“课堂”)有效性呢?笔者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指导思想中往往走了两个极端:要不就是不用电子信息化的微课程;要不就是滥用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这两个极端就出现了微课程在课堂构建的有效性大幅度降低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就此现象,笔者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区域的模式。
依据相关的心理学与教育学提出的有关理论,例如戴尔经验之塔,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主要是视觉和实际技能在认知事物方面能产生长久的持续的效果。因此依据这个理论,笔者认为微课程运用在以下方面就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有效性开展,帮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利用微课程的可视性,将微课程应用在课程的导入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虽然不能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但能影响整堂课的氛围。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制作出一个集动态图像、声音与文字于一体的微课,让学生可以借助微课了解到语文课文具体情境,进而使得学生融入微课所呈现的场景中后,教师完成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教学重点与核心,对本节课所呈现出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 利用微课程破解语文课题中的难点环节
对于语文课程有的知识是没有难点的,而过度地使用微课程的视频刺激是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这样不但起不到相关的有效性反而会将有效性降低。笔者认为微课程的利用最好展示在难点环节之中,让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优势。
只有学生能够透彻理解难点内容、扎实记忆重点内容,学生语文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其语文学习效果才会更加理想。笔者建议需要基于学生发展与教学难点为学生呈现出微课程教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该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难点知识的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该提高难点内容分析技能的展示水平,让学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将破解过程印到自己的脑海中,保证知识在脑海中的清晰程度。
三、 利用微课程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技能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种情感上、技能上均要实施培训的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技能的应用更多的情况是需要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很多教师都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教学的艺术,认为艺术往往存在不可复制性。笔者也部分地赞同这样的观点,在笔者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艺术”也遇到很多学生。但是,我们虽然存在文字的“艺术”,但是我们可以把怎样产生正确的“艺术”的过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此时,我们微课程就能够将这种情况有效地进行处理。首先,微課程能够以空间、时间的方式将事物串联起来,避免单独的个体视角的干扰,从而得出正确的感悟,训练学生的综合看问题的能力;也能达到教师利用实际过程操作,展示教师的思考路径,帮助学生有效迅速地模仿教师。其次,微课程能够有效地以视觉观将前人的错误展示出来,通过发现别人的不足,来训练自己的提升问题,这样的方法往往最有效。
上述微课程在课堂上的应用,有效地构建了农村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模式,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在相关的水平测试中,平均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多次获得良好的成绩。可以看出微课程与课堂构建有效性密不可分,既不能否定微课程的不足,也不能过于使用微课程,要将微课程使用在关键的环节之上。传统教学手段和微课程,各有千秋,笔者的目的不是倡导某一方而放弃另一方,在很多情况下,其中一方的优势还恰恰是另一方的劣势。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微课程和班级授课制需要互为补充,我们不能因微课程的便捷而否定传统课堂本身固有的优点,我们也不能囿于传统的课堂而对微课程的长处视而不见,两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馨阳.“微课”及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
[2]齐兵.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4).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作者简介:
陈玲,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羊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