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授人以渔”
2019-03-23郭树彬
郭树彬
科普的未来发展方向.除了要建立一个面对广大老百姓的专业、权威的科普平台外,还需要建立一个面对广大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两手抓”,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很多人都曾去医院的急诊科就诊过,“拥挤、嘈杂、车水马龙”或许是它留在大家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有时候,大家还会看到脾气暴躁的家属与医生、护士争吵的情景,使原本就拥挤不堪的急诊室变得更加让人无法呼吸。
一般地说,病人家属情绪激动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对医生的治疗措施不满意;二是一些疾病并非急重症,病人应该去门诊治疗,但病人不理解,非要在急诊看。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缺乏医学知识,对医务人员不够信任,非要以不专业甚至可能错误的做法来参与诊疗,从而导致非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有限的急诊资源不能顺畅地运转起来。
科普,将医生还给病人
在急诊工作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做科普的重要性。现在的医院如此拥挤,医患矛盾也不少见,很大原因是老百姓在看病的时候与医生沟通的时间少。因此,必须将医生还给病人,让医生在看病之余有更多时间传递科学知识、防病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我们可以有效地避免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可治疗的疾病,能够得到更好的预后;对于不能治愈的疾病,也希望能正确调整病人及其家属的预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投入,使得社会更安定。科普是医生工作的升华,如果能把疾病预防做好,医院将会不再这么拥挤,人民健康就可以被更好地保障。
“会科普”是对医生更高的要求
会看病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会科普则是对医生更高的要求。好医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高超,能够把病治好的医生,这是作为好医生最基本的要求;第二类是医学团队的领导者,能高效管理科室和医院,能带领团队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这类医生比第一类医生高了一个台阶;而第三类,是既会看病,又會科普的医生。这部分医生能利用各类手段将医学知识普及给公众,能间接帮助更多的人,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医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人治病,不如教人防病。
医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医学成果的转化。这个转化,不仅局限于产品或医疗技术转化,也包括一些科普知识,能够为广大人民所知晓和运用,并使人们从中获得健康收益。
科普是生产力,更是健康的“说明书”
医学科普是生产力,不容缺失,必须建设。如果绝大多数人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如何及时、正确地处理突发疾病,懂得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不仅能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还能大大降低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支出。
什么样的医学科普才算好?医学科普不在乎方式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容质量上乘,文字浅显易懂,能让更多老百姓接受和受益。再就是传播范围要广要与主流媒体合作,增加传播力度。
未来的科普,更应该是健康的“说明书”。除医学知识外,医生还应该有目的地向患者传播一些健康常识,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理念,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使患者形成对其日常行为的自我约束。
做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的精准科普
我从七年前开始从事医学科普工作,在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和北京市医学会科普分会担任相关职务。当时,医学科普给我的感觉是比较乱,很多内容不够科学与规范。于是,我们开始组织不同专业的医学专家撰写科普文章,目标是做权威的、专业的医学科普。近几年,我们联合了多个以医学科普工作为中心的组织,并与全国50余家媒体组成“医学科普媒体联盟”,进一步推动了医学科普知识的更大范围传播。我们还建立了“科普主场”,根据科普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来设置,通过有影响力的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以及义诊、宣传等形式进行传播。科普主场可以给科普专家一个发挥其所长的平台,也可以使希望了解科普知识的大众“有处可寻、有处可依”。
科普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国家将重点扶持和关注的领域。在我看来,科普的未来发展方向,除了要建立一个面对广大老百姓的专业、权威的科普平台外,还需要建立一个面对广大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两手抓”,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各级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应当成为医学科普的主力军,联合专业的医学科普工作者和各类有影响力的媒体,共同打造中国最大的权威医学科普平台,使大众能随时随地获得专业、权威的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