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时代高职会计专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2019-03-23赵萍
赵 萍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1 新技术的发展呼唤会计专业的革新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未来,财务在工作方式、工作环境、所处角色及价值体现等方面,将发生系统性的全面转变。传统的以核算为主的交易处理型财务正向着集中核算、服务业务、支持战略的决策支持型财务转变,支撑着公司整体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1]。
1.1 新技术应用会计领域
近年来随着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手工会计工作基本上被软件替代,工作准确率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财务机器人的问世,进一步加速了会计核算流程,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人力成本;会计信息载体也从单纯的纸版凭证、账簿、报表转化为数据库和电子档案,并且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会计数据的共享;传统的单一核算开始转变成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区块链技术也正应用于此;数据挖掘及数据处理技术使得财务数据的利用率更高,除了结构化数据,财务报表要披露更多非结构化数据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撑作用;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集团公司内部也开始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将分散化的财务部门、财务人员集中优化,梳理分类业务流程,形成财务流水作业中心,极大提高了财务资源利用率,缩减了成本,成为企业财务改革的重要方向。
1.2 新经济形式层出不穷
在新技术的支撑与引领下,新的经济形态诞生并发展壮大,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
1.2.1 平台经济
从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到如今遍布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平台,平台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形态,并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平台经济形式下,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外界信息,掌握技术革新与需求变化,及时提升自身业务内容和服务质量,能够更便捷、高效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要。同时,平台可为企业未来的市场整合、跨界融合以及转型发展提供帮助。
1.2.2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最早由两位美国社会学教授提出,它基于“弱化所有权,释放使用权”的思路,利用互联网技术连接人与人,通过对信息的调度使社会上闲置的资源流动起来,以求更好更高效地加以利用。从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到共享医疗、共享财务,从商品、物品的共享到劳务服务的共享,越来越多的闲置资源与专有资源被优化整合并提供给更多的需求者,共享经济发展愈加壮大。
2 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现状
2.1 财务共享的内涵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通过将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并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对其进行处理,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一种财务业务处理模式,是将不同地域实体的会计业务拿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来统一处理的方式[2]。财务共享服务相比原来的财务工作具有很多优势,如结构统一、数据规范、机构精简、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等。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营的国际化进而使得会计工作分散化,同时,计算机应用和云技术发展也简化了会计工作,导致共享服务的产生。借助技术红利,财务共享平台可以将大型集团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分散在全球范围内的会计工作集中到一起进行处理,包括流水化作业、一体化分析,并站在战略高度统一进行营运管理和资金运作与分析,大幅提高工作准确度和工作效率,节约大量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当前,财务共享已成为集团公司财务转型的必由之路。
2.2 财务共享带来会计组织架构革新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职能,结合业务流程梳理财务工作,变革内部组织架构,即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标准化业务、集约式人员调配,抽出大部分共性、重复的业务由共享中心完成,原部门仅保留小部分的财务职能。同时,站在集团企业的视角来规划战略,制定营运计划,调度资金,并进行财务管理,以最有效地利用财务资源,同时精简机构、降低成本。财务共享中心改变传统会计事后反映监督的做法,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融入会计领域,优化了会计流程[3]。
首先,推行电子审批,减少直至摒弃手工处理或纸质文件签审等工作形式;其次,财务共享中心将子公司的数据导入系统,实现“协同商务、集中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前移会计工作到事前提示、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第三,利用财务模板,将流程标准化并尽可能减少人工作业,避免人为偏差和暗箱操作;第四,设置风险预警、系统提示风险发生及突发状况的及时处理;最后,实现多平台数据集成,根据各方需求定制符合不同准则要求的特殊报表。
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人才的需求
2.3.1 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新定位了财务的工作内容,弱化了中低端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将财务工作重心向高端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战略分析倾斜。通过对原有的岗位进行切割,将基本财务业务重新梳理、细分并归类,形成流水作业的大工厂。大量简单重复作业弱化了会计的专业技能,也使得基础工作失去了岗位综合性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的锻炼过程,程序化操作造成“管报销的不必懂核算,管核算的不必懂报表”现象,导致财务岗位的大量“流失”。除了共享本身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人员精简,非专业人才的冲击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都使得整个行业对初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形成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与“跨界”综合能力是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2.3.2 具有全局思想和战略思维
财务共享收回了各集团分公司的财务主导权,企业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获取和挖掘财务数据,并分析利用财务信息来进行整体运作,以作为决策支撑。因此,财务人员需具备大局思想和战略思维,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远看近、运筹帷幄,最大限度利用财务数据,促进企业长远快速发展。
2.3.3 具有较强的管理分析能力
负责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部门是整个财务共享中心的核心部门,它将传统的核算会计转化为价值创造会计,进一步改变了会计工具的着力点,提升了会计工具的效用。
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梳理,重新调整组织机构与职能分工,将原来分散、重复、孤立、繁杂的结构优化后,财务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业务服务、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在风险管控与预警、绩效管理与评价、集团营运等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因此,财务共享中心的营建和运营需要大量既懂业务、懂管理,又会分析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能根据需要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方法做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能熟练使用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工具,从集团整体上提出战略规划,并对企业的营运管理进行监督管控,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3 高职会计专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3.1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深化对财务需求的认知,通过大量调研了解财务共享中心、代账公司等岗位设置和职业技能缺口,着眼于未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重构教育教学环节,重新架构课程体系,列出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清单,学校、行业、企业、政府联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导师”制度,将课堂教学、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与技能比赛、证书获取相结合[4],实行“双主体”育人,有效接轨会计人才新需求,提高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适应性,深化高职会计改革,并设置三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低端会计人才主要掌握基本的记账、算账和报账能力,能适应共享中心前端票据审核和数据录入等工作,可以胜任各小微企业、代账公司的会计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初级岗位。中端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知识与数据分析技能,掌握报表解读、管理会计以及财务分析方法。其就业方向主要为大中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会计核算、数据分析与管理岗位。高端会计人才除了具备中低端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判断力,能够进行财务制度制定、执行和监督,及时反馈财务信息和合理优化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管理流程等,可胜任集团公司管理会计师、会计咨询机构运营分析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工作。高职院校应以打通三层次发展通道为人才培养的主方向,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职业规划及晋升发展的积极性。
3.2 重构课程体系
适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作业特征与人才需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首先,重业务流程,会计学科的教学必须还原场景,让学生在理解真实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方法,并且保证会计教学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其次,进一步整合、拓展电子报表、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知识内容,避免重复,形成一整套管理方法应用分析体系;第三,增加互联网、云平台等先进技术通识课,让学生了解科技,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第四,会计通识课和职业素养课要做到有的放矢,增加行业认知,多与案例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感受;第五,加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增加数据分析方法类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Excel等常用软件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并提出决策建议。
3.3 强化实践教学
3.3.1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方式也发生巨大变革。各种辅助教学的平台、网络、优质资源都随处可得。为进一步理解业务流程,增加真实感受,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可以借助仿真工具、虚拟实验室、财务共享中心教学平台等,把工厂搬进教室,接触真实流程、体验真实场景、进入真实角色,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体悟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所需知识、经验与技能,明确目标,提升学习效果。
3.3.2 扩展实践资源,加大实践力度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范围和力度,将企业导师编入教师队伍,定期进行实践内容的讲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分岗位、分行业构建业务流程库和会计案例库,增强会计教学的真实性和引导性;利用并制作网络共享资源,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实践演练、业务探讨、经验积累的实践过程,以实际问题反馈知识盲点,引导学生找到实践背后的理论支撑,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注重思考、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同时,加大实践考核力度,综合校内外导师意见,考评学生实训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状况以及作业准确度、标准度、业绩成果等,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职业精神与职业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社会契合度和职业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