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隍庙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9-03-23阚新宇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169
阚新宇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9)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这对矛盾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城区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必然会与城市更新与城市规划产生对立,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对立关系就会使得历史文化保护区域遭到破坏,历史保护建筑物或街区得不到应有的传承,如果历史保护做不好,也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规划,难以与现代的生活方式融合。这种矛盾自古以来是一直存在的,之后也会一直存在,是普遍的。这种对立关系也是特殊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人的感受与人的行为以及其它的因素会影响其处理方式。因此不同时期,我们都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但不同时期我们也要区分考虑,不能照搬以前或别处的方式方法。
历史建筑具有地域性,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历史建筑保护应该成为城市更新非常重要的一环,或者说城市更新中甚至需要顺应与服从历史建筑街区的建筑特征与街区肌理,以历史街区为基底,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不同地域的历史溯源不同,气候地形不同,人文环境不同,历史建筑保护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借鉴不能抄袭,这是对历史建筑地域性保护的重要一点。
合肥这几十年的规划格局不断改变,新出现的规划与城市问题会打破前一次的规划的城市布局方式,这种改变与保留的优劣与否是需要依据对规划发展过程与老城区变化进行评估的;其次,合肥目前是以老城区为单一中心的规划结构,老城区位于合肥市地理中心,成为各个区域的枢纽,开发强度逐渐变大,以至于对于地下空间也作出了开;此外,二环九射的城市道路系统使得城市老城区外侧的道路都放射状指向老城区,这就使得老城区内变得极为拥堵。实际体验中,大多数的出租车驾驶员已经对前往老城区产生一定的排斥,这已然成为事实。最后,现在合肥的现状是规划中的楔形绿地在逐渐消逝,被现代化建设侵蚀,向摊大饼方向发展,热岛效应具雏形。本文通过对城隍庙的实地走访与调研分析目前老城区内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造方式。
1 城隍庙研究目的与现状调研结果
将合肥城隍庙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独特的地位,这个历史地段蕴涵着合肥人的记忆,这里曾是一代老合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但是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与规划,这里逐渐没落,受到广大老合肥人的关注。
图1 城隍庙在老城图中的位置
图2 城隍庙地理位置
研究的主观目的是找出其逐渐没落的原因并为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客观目的是要找回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的地域性与场所感。这个区域内为传统街区,并且这个区域承载着传统商业行为与地方的习俗活动,历史与文化的底蕴深厚,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公众认同感强。此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老城区复兴问题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使之能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又能充满历史的韵味。
此外,对其研究有三个意义,城隍庙的现状是街道破败,建筑品质落后,传统商业衰败,区域内流动人群与交往人群匮乏,使其商业活力恢复到10年前的繁荣状态是其直接意义;此外,从城隍庙的现状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来为今后城市更新与城隍庙街区的发展提供思路;最后,它也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个例的研究总结出此类历史性街区的共性,个性包含共性,以此在面对其他地区问题时能够给出指导。
我们对城隍庙街区做了人们对原来与现在城隍庙印象的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图3 居民对于城隍庙过去与现在态度对比
图4 居民的活动频率与活动目的
从对购物者与营业者的调查中发现,城隍庙的休闲设施等方面极度匮乏,人们除了购物,难以体验到街区的历史性与趣味性,虽有公共开放空间,但小品设施缺乏使其很难具有吸引力。在调研的今昔对比中,现在人们普遍不乐于在这种街区内购物,在其中活动的频率明显下降,而且到城隍庙,主要以购买衣物的人群为主。
2 城隍庙空间结构
合肥的城隍庙属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然而现在仍在进行的所谓符合城市更新的方式笔者认为并不合理。在目前的改造之前,我们对城隍庙进行性了走访与调研,大多数商户都早早的停止营业,据商家论述,这里大多属于中低层次消费水平的商品,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中老年人,建筑形象已与现代的生活气息严重不符,整体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但这里的商家表明希望在这里营业因为这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同时也希望对这里进行改造,改善这里的经营状况。现在进行的改造在笔者看来是一种修旧如旧,仅仅是用现代化的木材对建筑表层进行的包皮处理,很难展现出历史建筑的风貌,也很难融入现代化的气息。从现在已完成的部分来看,人流量并不大,这种修旧如旧很难给年轻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感,也丧失了老建筑的历史气息,丢失了中老年的消费人群。笔者认为这里可以根据当地人群的人口组成并研究其消费能力来改造成融入现代化气息又不失历史特色的区域,控制其中小巷与街道的尺度,注重室内的处理,可以引入内胆的概念。在现在,历史保护与现代性陈列存在矛盾,如何将现代性空间呈现在历史建筑的室内就需要引入内胆这一概念,在传统建筑的内部重新构建一个具有包裹特征的围护结构。即在特定的历史建筑内部空间,以轻质、生态、可降解的建筑材料,构筑成自承重的结构体系。通过在内部增加一个新构建的维护体系,来形成与历史建筑在身体上的隔绝,但在精神上仍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城隍庙的人流量在逐渐减少,通过研究我们分析了其外部原因以及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有3点,
①由于合肥的规划方式是着重由老城区向北向西南向东三方面呈扇形发展,老城区的核心地位正在下降,年轻人口向外侧分散,老城区成为历史保护区,而人们主要的现代生活以及主产业正在边缘化,外部发展地在逐渐形成成熟的现代化商业圈,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②电子商务的巨大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都大大影响到了各处的业态,老城区由于其存在的历史建筑以及街区使得其大部分以旅游为主,而合肥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使得各处景点,尤其是收费景点鲜有游客游览,除了旅游业,中心地带也有发达的商圈,但交通规划的不足使得全天大部分时间处于阻塞状态,旅游业发展较慢影响了不同时间出租车的活动时间地点与范围,最终导致上下班期间的巨大车流量,道路拓宽以及地铁的建设正是基于此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老城区外部,业态以商业为主,电子商务的融入可以使整个地区适应如今快速的社会节奏。要使老城区也能够适应现代化,在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中就需要考虑将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融入其中;
③新型的商业模式融入,在当代众多商业街采用了商业内街步行街的形式,笔者认为像城隍庙这种成体系的街区,本身具有大量的街巷空间,完全可以在保护过程中融入商业内街的概念,这种改变完全可以在街区保护规划中处理而完全不伤及建筑本身。
从城隍庙本身的内部原因来看,原因也有3点:
①功能特色少,城隍庙内售卖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而缺少建筑与人之间产生互动的媒介,很难让人在这里完成外出的一整套流程,包括食、住、游玩等业态。缺乏让人在这里停留的功能设置;
②城隍庙的公共景观丧失,树木与垃圾共存,缺乏休憩的场所;
③基础设施差,开场空间完全没有进行细部设计,严重缺乏小品以及让人看到以后精神振奋的事物,没有好的周边场地,建筑也会黯然失色。
图5 城隍庙图底分析
图6 城隍庙流线与开放空间
3 城隍庙改造方案初探
3.1 加强与周边地块的道路交通联系
当前城隍庙交通主流线为南北向,而在其北向并未很好延续下去,在东西方向,未能形成交错的内部交通网络,不利于人的体验。发掘当前城隍庙与周边环境联系,增加水平垂直交通网,增强体验感。对老城隍庙周边地块进行发掘,提升整体城隍庙的规模与体系。
3.2 增加竹材在老城区中的使用
竹在笔者看来是连接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空间的重要纽带。在精神方面,竹是古代文人笔下是重要的植物,苏东坡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本身具有一种文人气质,竹具有四种基本品质,虚心静守,竹本身有一种静谧的品质,刚柔并济,竹子可以弯曲,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柔软,但其在顺纹方向会有极大的强度,道德经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图7 城隍庙改造初步方案
图8 城隍庙周边业态
竹既可以传递传统建筑的历史沧桑感与历史感,同时竹在现代建筑中也在被逐渐发掘出来,被人们逐渐重视,这种自然材料也有利于推崇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竹本身也是中国独特的建筑材料,竹在中国占有大量土地,竹产量也非常巨大,前景广阔,竹有一种安静,富贵,高洁的性格特点,作为梅兰竹菊中的一份子,竹具有其巨大的精神代表性。在物质上,竹的表面色彩与肌理具有现代性,与历史建筑的木结构或是砖瓦等具有包容性,颜色上和谐统一,竹的通过剪裁与拼接可以形成点线面的造型,与历史建筑的墙面可以相互协调。此外,历史建筑街区普遍缺乏适合现代交往与活动的公共空间,竹元素的融入可以使地块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使人停留的节点。在经济上,竹子是一种廉价的建筑材料,而且加工成本与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竹材的处理流程简易,加工便捷。
4 结语
对于合肥老城隍庙的改造过程任重而道远,历史街区的保护由于在短期内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的竹材,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城隍庙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与当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