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2019-03-23刘汉梅徐云芳
刘汉梅,徐云芳
(解放军第904医院苏州片区,江苏 苏州 215000)
心脑血管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极高,患者多伴随既往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史,致使临床脑梗死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基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相对敏感的性格特点,其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对于患者康复过程十分不利[2]。在本文中,笔者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基于护理方法的不同对样本展开分组探讨,重点探讨早期情志护理的临床价值。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作为本次临床回顾性分析样本,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52-74岁。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关于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或MRI确诊病情。根据患者临床康复护理过程方法的不同分组为观察组、实验组,两组例数相等。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54-73岁;实验组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为52-74岁。经检验,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无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用于本次临床样本。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在此基础上的早期情志护理。
早期情志护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健康宣讲。老年脑梗死患者群体往往对于自身所患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向患者介绍脑梗死发病原因、后期治疗与护理出发点、康复关键环节注意事项以及过程中发病机制,从而促进其了解如何更好的配合临床医护过程[3]。其二,心理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往往伴随的敏感心理特征,要有针对性的安排护理人员为其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以医院往期成功治疗、护理案例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基于日常护理过程反映及时向患者进行必要解释,消除其疑虑心理等。其三,必要的家属护理指导。鉴于家属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的事实,要指导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细致揣摩患者心理特征,指导其如何合理应对,若有必要及时咨询医护人员。
1.3 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指标。负性情绪用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度、抑郁度评分进行衡量,选用SDS量表、SAS量表展开评价,焦虑度与抑郁度同患者得分正相关;同时以患者护理依从性进行评价,由护理人员按照依从性进行打分,百分制计分,同样依从性与分数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于两组患者康复护理相关数据展开显著性分析,P<0.05,则表明质量差异显著。
2 结 果
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焦虑度、抑郁度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实验组患者焦虑度、抑郁度评分
另外,通过评估可发现,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依从性平均值为(90.62±4.35)分,显著高于观察组(78.77±4.20),P<0.05。
3 讨 论
脑梗死作为老年群体高发性疾病,致残乃至致死率极高,良好的康复护理过程对于保障其预后质量非常关键。通常,老年患者缺乏对于疾病以及自身病情的正确认识,容易产生焦虑、恐慌心理,并因此对于护理过程产生各种抵触情绪。为科学优化患者康复护理质量,在本文中,笔者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康复过程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实验组,分别提供临床常规基础护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早期情志护理,从其焦虑度、抑郁度评分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分析早期情志护理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护理前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护理依从性无显著性差异的前提下,护理后实验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38.69±7.66)分<(51.38±7.74)分,(32.45±5.43)分<(50.66±5.67)分],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依从性平均值为(90.62±4.35)分,显著高于观察组(78.77±4.20)分,P<0.05。
综上所述,早期情志护理能够处于人性化关怀角度提升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依从性与心理质量,对于其整体康复过程质量保障十分有利,故极具研究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