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光景日日新—德钦县乡镇脱贫攻坚纪实

2019-03-23

时代风采 2019年1期
关键词:移民贫困户村民

文 燕 子

高耸的雪山、奔涌的河流,十月的迪庆高原是一幅大美的人间画卷。一个个生动幸福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一场场精准扶贫攻坚战,托起了雪域高原百姓的小康梦。

雪山脚下的德钦县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但也是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德钦县的实际,实现全部脱贫任务艰巨。

扶贫+扶志+扶智

“扶贫路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德钦县云岭乡党委副书记张文政一语道破。“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必须我们带头干,带着群众干,让群众有目标,有方向!丧失脱贫致富的斗志,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再好的扶贫政策,再多的扶贫投入,也是难以奏效。”

张文政和我们说了斯纳永初的故事。

斯纳永初的丈夫意外去世后,她带着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独自生活,家庭的重担一下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一个人种了3亩葡萄,辛苦一年也只有7000元的收入。在被列为贫困户后,她通过安居工程6万元的补助,盖起了新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2016年张文政开始挂钩帮扶斯纳永初,他就经常去走走看看、了解情况。知道她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他就把一些科学养殖的书籍送过去,通过养猪养鸡、种植葡萄等产业扶贫,2018年,斯纳永初家的人均收入超过18000元。就这样,斯纳永初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个行列,坚决要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

“张文政同志晚上好!那天在村里开会的时候,我提出了退出贫困户,我有手有脚,还能种葡萄,不能接受不劳而获的钱!有人跟我说这都是国家给的钱,拿着为什么不舒心,但是还有那么多的贫困户,国家的金库肯定费了好多钱,所以给我脱了贫困户的帽子,去帮助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吧!”

这是斯纳永初发给张文政的微信,她深知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通过双手创造出来的。看着她这些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我们相信她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贫困的症结在于群众缺乏知识、技能、信心和斗志,给钱送物虽然见效快,但没有贫困户的积极参与,只会富一时,所以我们还要‘扶智’,让他们掌握真技术。”云岭乡宣传委员、工会主席赵秋香说,让贫困户实实际际得到收益,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苦干实干,才能实现彻底脱贫。

赵秋香帮扶的这户人家一共有6口人,因为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小学,还有两个患有长期慢性病已经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家里只能靠养几头猪牛来勉强维持生计。

当听说他们想发展养殖业来脱贫致富,赵秋香及时请到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帮忙,从日常的喂养技术、常见病的防治技术等给他们详细讲解。到现在已经养牛30多头、养猪16头,靠挤奶、打酥油,年收入达到了20000余元。

在脱贫攻坚一线,以前一些群众心中“靠在墙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思想正在悄然转变。而这些转变,正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脱贫致富的动力由外而内正在被激活。

乡上的工会专干舒莹也高兴地和我们说,她帮扶的竹玛取次家已经脱贫了。竹玛取次一家以前住在老支拉乡,那会儿的房屋和农作物都散布在陡坡斜梁上,山路崎岖,每当遇到雨雪天,道路行走都成问题。但现在,他家和15户老乡,一起搬到了30多公里外的斯拉乡,住进了美丽的生态移民村,在外打工的竹玛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漏风漏雨。

竹玛取次的哥哥,还是乡上的支部书记。兄弟俩一个懂政策,一个在外学技术,给其他的贫困户做示范、当表率。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村民们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火塘会、农民夜校等形式进行扶贫政策宣传、感恩教育,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再到“我带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这一个个暖心的扶贫故事正记录着香格里拉的美丽蜕变……

荒山变新村

我们沿着崎岖蜿蜒的盘山公路,从德钦县城顺着金沙江逆流而上,高原特有的火辣阳光将燕门乡茨中村的生态移民点照射得生机盎然。

在这里我们看到,往日的荒地变成了美丽的新村。一排排崭新漂亮的藏式民居、整洁的街道、方便实用的商铺以及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搬迁下来的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是德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缩写,也是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政策的缩写。

“我们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这个最困难、最费心的乌弄龙水电站的茨中村移民工程终于快要结束了!”移民点的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动员水电站淹没区群众搬迁工作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最后的搬迁结果会怎么样,担心搬出去后依靠什么过日子,故土难离,祖祖辈辈信仰敬拜的神山、神树、白塔、玛尼堆怎么办,顾及的事情非常多。但通过移民工作人员不计次数的耐心走访劝说,宣讲各项移民政策和各项优惠帮扶政策,明确告知移民群众会尊重他们的传统生活习俗,渐渐的才得到了搬迁群众的理解支持。

在征地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德钦县域境内的金沙江峡谷中,方圆数十里,只有茨中村有一块适合移民安置的土地。茨中村紧邻江边,温暖湿润,还有数百亩面积的好粮田,所种植的水稻、葡萄等农作物都非常好,可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所以,要从农户手中把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农田征过来,实在是难上加难的事。仅在征地工作一项上,就对群众持续开展了近两年多时间的宣传引导工作。为方便与农户沟通交流,尽量安排抽调了与各户有亲戚关系、或朋友关系的干部职工们进行一对一的宣传引导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愿诉求,接受他们的建议等。

工程要建、移民要迁、土地要征用,可部分群众就是不出让土地,该怎么办呢?无奈之下,移民工作队员只好采用帮助他们挖洋芋、干农活、种葡萄的行动来感化他们。不光如此,工作队员还考虑到村民白天要忙农活,只能晚间找他们交心谈心到深夜。

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就这样,通过工作队员们耐心细致、不计其数的登门拜访,不厌其烦地选择到田间地头、村口巷尾等不同地点、不同场合的与他们促膝交心谈心,通过他们用持续的具体行动感化,用百倍的真情耐心倾注,才渐渐得到了群众们的支持与理解。现在,当地群众都把工作队员当作贴心人、家里人,只要见到工作队员走在村里,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招呼他们,还会请到家里坐坐。

我们走进茨中教堂旁的一户农家,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老人们给孩子喂着喷香的青稞面条,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快乐,我们都能感受到从大山深处搬迁下山的群众对新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的搬迁移民正在迅速适应新生活,原本当地的村民也在寻求增收致富的好道路。

近年来随着德钦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地村民借着旅游带来的好时机,纷纷经营起了自家的小生意。一到茨中村,就能看到张贴在各式农家客栈的玫瑰蜜广告,冰酒、干红等类别的葡萄酒招牌也随处可见。几乎每家每户都把自家的庭院建造成颇具藏式风情的阁楼客栈。这座原本宁静幽谧的山谷小村如今热闹起来,多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秘境之地正悄悄向世人展露出美丽的容颜。

经营“茨中客栈”的老板说:“看到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跨江水泥大桥已建成通车了,听说今后乡政府也要搬到茨中来,还计划将茨中村建设成为特色小集镇,背靠着白马雪山、面对着茨中教堂,守着这样的美景,来住我们家客栈的游客也会越来越多,收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澜沧江边,冬日明媚的高原阳光下,搬迁移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让村民们奔小康的脱贫梦变得不再遥远。

猜你喜欢

移民贫困户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签证移民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