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孵”出好的华语原创音乐剧
2019-03-23文:本刊
文:本 刊
OUTLIN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Shanghai Cultural Square Theatre Management Co., Ltd. launched the first incubation project for the creation of musicals in China.
岁末年初,一档名为《声入人心》的全新音乐类综艺成为热点话题,郑云龙、阿云嘎这些在国内音乐剧圈已经响当当的名字,再一次“圈粉”无数,综艺节目的流量效应将受众的关注点聚焦到越来越成熟的国内音乐剧产业上。如今我们可以在国内看到各种各样来自国外的优秀音乐剧,中国演出市场的容量也越发庞大,特别是这两年来中文版音乐剧和原创音乐剧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光鲜的舞台背后,真的迎来了音乐剧的“繁华”吗?
作为全国唯一的音乐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一直担任着中国音乐剧市场引领者的角色,也深刻认识到市场对华语原创音乐剧的迫切需求。首先,光靠引进外国剧目,剧场永远是被动的——市场不好,国外剧目就不愿意来;市场火爆,外国剧团就会“涨价”,使得引进成本一再提高。其次,相比于外国作品,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本土作品更能打动观众,在音乐剧领域打造华语原创精品,也能展示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为了推动行业的发展,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发起了国内第一个音乐剧创作的孵化项目——华语原创音乐剧征集孵化计划。该项目是面向全球征集未曾发表过的华语原创音乐剧作品,汇聚行业资源对作品进行再度开发与修改,最终实现工作坊版本制作和商业化制作对接的年度音乐剧孵化计划。
“孵化计划希望搭建服务平台,汇聚业内最好的资源,让散落在民间的珍贵作者,共同孵化音乐剧事业。”该项目总策划人、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孵化计划将于今年1月至3月进行作品全球征集;4月底经过导师和评审的意见,从所有投稿作品中选出5部孵化作品,在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闭幕式上进行发布。每部作品奖励3万元作品扶植基金。并在导师的带领下,为入选作品匹配所需的创作者,协助原作者进行一期开发与修改。7月底将举行剧本朗读会和音乐工作坊,,从5部作品中选出2-3部最具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作品,每部入选作品追加5万元现金奖励,并根据导师和评审给出的意见进行二期开发。12月初,对最终入选的2-3部作品进行工作坊版本制作和市场化对接,在明年对开发完成的作品进行商业化制作对接。“音乐剧的创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像样’的作品都需要不断打磨、重新创作的洗练。”费元洪说。
见证了韩国原创音乐剧行业发展黄金十年的制作人、孵化导师王海笑,对“如何创作一部音乐剧”以“四不像”进行了比喻。他表示,要做好这门综合艺术,必须先放下各专业领域内部的傲慢,“根据各院校对学科的分类,编剧、作曲、编舞等各方面的音乐剧人才都会有长处和短板。相互学习彼此的创作思维,接受意见不断修改,才能让作品走得长远。”
此次孵化计划中,有金培达、樊冲、马达、高瑞嘉等导演、作曲、编剧的一对一辅导。作曲家金复载、音乐学家陶辛等评审则将阶段性地提供课程,对音乐剧创作方式进行介绍,给出作品调整意见。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上剧场总经理丁乃竺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乔迁也将担任孵化顾问。这个人员配置,也正表明了孵化计划旨在为行业内建立更紧密的交流沟通机制,让编剧和作曲家相互匹配,制作人把控方向对接市场,并提供导演的思路帮助作品从纸面落地。“孵化计划征集的虽然是作品,也同样注重培育音乐剧青年人才的过程。”王海笑说。
音乐剧行业从欧洲到美洲、亚洲兴起,在各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在美国曾经成为由爵士乐主导的流行文化,而日韩音乐剧产业也经过多年成长,才有了艺术气质独特的成熟原创作品。中国的音乐剧行业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提前引入科学的孵化机制,将标准化的流程结合中国文化,或能更快产生有“自生力”的作品,长演不衰创造价值。“壮大华语原创音乐剧的实力,才能保证未来行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