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横竖笔画关系管窥近代汉字书写面貌

2019-03-22张薇薇

关键词:近代面貌笔画

张薇薇

摘 要:现代笔顺有一套完整的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已经成为笔画书写常识。但是追溯以往,诸如唐宋,关于笔顺的面貌描述和相关记载是十分少见的。唐代以来人们在写具体每一个字的时候笔画之间呈现的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呢?文章主要以“寒”“無”等横与竖相交的字作为代表例字,首次梳理了此类汉字在近代的书写面貌,并通过分析它们从唐至民國的具体写法,从而看出唐代以来的汉字书写并非如我们今天规定的这么严格和死板,整体写法比较丰富,大多都在2/3种或者以上,人们可以选择比较舒服或者顺手的某种写法,但也都是有章可循的。也通过分析笔顺面貌从而归纳横与竖相交时候的一条书写规则,为汉字书写规范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横竖;笔画;近代;书写;面貌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41-04

有史可查的唐宋蒙童识字书,很难发现有关笔画的搭配,和明确笔顺的注解,人们书写时在意更多的是篇幅布局,整体韵味,而非笔顺先后之类的细则。同时,“在古人眼中笔法具有私密性、宗派性的特点。”①古人十分看重笔法的私密性和传承性,不会将自己的写字规则和习字方法通俗化的公之于众,以至于今时之后人遍翻古书也很难或者说基本看不到关于某个字是先哪笔后哪笔的详细叙述,“笔顺”如同宗派“武功秘籍”一般,是不能轻示与人的。因此,今天想知道唐宋时期笔顺书写面貌是怎样的,就需要去一点点发现、分析、总结、概括,艰难如抽丝剥茧。纵览书林记载,有元以后,开始出现关于笔顺规定的字典或习字书,如本文中将会提到的元代佚名的《书法三昧》,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潘之淙的《书法离钩》,清代蒋和的《习字秘诀》,唐彪的《父师善诱法》,民国时候中华书局编的《习字入门》,韩非木,高云塍的《字学及书法》和诸宗元的《中国书学浅说》等。

文章选取《字汇》“运笔”章节出现的横与竖相交特征“寒”“無”等字,以其笔顺作为代表,通过截取它们在敦煌手写经卷和唐宋以来部分书法作品的写法,分析其在近代作品中的笔画书写先后顺序,从而展示近代此种类型汉字的书写面貌,通过梳理,归纳一条书写规则,为汉字书写规范化提供历史参考。

一、寒

(一)唐代

“寒”字涉及多横与多竖相交现象。中间部分 “ ”的两竖“ ”与三横“三”的交叉,毋庸置疑第三横是最后一笔,但是是先两竖,再三横呢?还是先两横两竖,最后再第三横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我们用具体例字来逐一说明。

1.“ ”先两横,次两竖,最后第三横。

② ③ ④ ⑤,通过这些例字我们可以看出,由“寒”字的“宀”向内勾连左下收笔,顺势成就中间第一横,次接第二横,第三笔左竖,接着右竖,第二竖尽处,笔锋左下轻掠,顺势落笔,右上回提,成就中间第三横,第三横尽处向下带出一撇。不难得出唐代敦煌写卷中“寒”字中间部分“ ”的笔顺为:横、横、左竖、右竖、横,一言以蔽之:上下两横意相连,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右竖尽处左下掠,顺势回提横尽撇,一捺之余再两点。

再如:     ⑥,这五个例字亦看得很清晰,上面的两横两竖依次先写完,再写第三横,因为第三横的横尾与下面的“ノ”首尾相接;还有诸如: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李世民晋祠铭)等也是如此。

2.“ ”先写“ ”,次三横。

(李隆基书) (杜牧张好好诗卷),不难发现中间两竖“ ”的右竖向左上勾连带出第一个横,三横也是首尾笔意衔连,很明显中间两竖先写,次写三横,一气呵成。

(二)宋代

1.“ ”先两横,次两竖,最后第三横。

(赵构千字文),“宀”向下直接与横相接,故而“ ”起笔为横,且“ ”写完直接带出第三横;

(苏轼字) (张即之自遣用鲁山老僧韵) (苏轼石恪画维摩赞) (米芾蜀素帖),例字的第三横均与下面的“ノ”首尾相连,且与上面两横有一个稍远的距离。

2.“ ”先写两“ ”,次三横。

(米芾天启帖) (米芾烝徒帖),这两个例字的“宀”的右下勾直接向下顺势成就“ ”的左竖,很明显“ ”的起笔是竖; (黄庭坚),这个例字“ ”的三横丝连清晰,很明显是一并书写完成的;还有 ⑦  ⑧ (米芾杂诗帖) (薛绍彭上清帖)等,也是先两竖,次三横,第三个横与下面的“ノ”相接。

(三)元明

1.“ ”先两横,次两竖,最后第三横。

(王铎字),这个例字明确显示“ ”先写两横,横尾再向左连带出左竖,次接右竖,再次横,最后“ ”; (鲜于枢) (文征明),这两个例字也是先写横,次两竖,竖尽意连带出第三横;还有 (赵孟頫字) (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等。

2.“ ”先写两“ ”,次三横。

(王铎临阁帖),这个例字的“宀”右下勾笔意不停成就左竖,所以起笔竖; (文征明自作诗卷)

(赵孟頫深秋帖)  (董其昌宋词册) (王铎字),我们看到例字的“ ”之间有个笔画的丝连,右竖尾部钩挑带出三横; (黄道周崇祯壬申书卷)

(董其昌宋词册),三横与下面的部件“ ”一并写完的,所以也须先写“ ”,次三横; (唐寅落花诗册),这个例字的两竖丝连,三横丝连也都很清晰。

寒,《字汇》:先 、次 、次 。

(四)清代

寒,《习字秘诀》:先 、次 。

(五)民国

寒,《习字入门》:先 、次 。

综上,“寒”近代笔顺面貌主要有两种:

1.宀,               寒。

2.宀,            寒。

“寒”在手写中,中间部分“ ”的第三横与上面的两横有一个明显的距离。就如同“隹”字的右边  “ ”,手写中第一个横与下面的三横也有个稍大的距离。主要就是第1种“先两横,次两竖,最后接第三横”这种笔顺使然。

二、無

(一)唐代

首先是第一、二笔画: ,。这两笔无异议,每種笔顺都是“”起笔,但接下来的写法有差异,我们举例说明之。

1.先 ,次 ,次 。即把所有的横先写完,再写四竖,最后是四点。

⑨ ⑩    11  12,我们看到“ ”的第四个竖,与下面四点“灬”(经常连笔写作横)首尾相接,可知这种写法的“無”三个横是一起写完的。还有 (褚遂良) (颜真卿)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三横首尾相接的笔画丝连明显,“ ”与最下面四点“灬”相接也很清晰。 (李隆基鹡鸰颂),例字的三横笔画丝连完成,且在第三横的尾部有个向上的钩挑带出竖,竖又与最下面的“灬”(横)相接,笔画连贯顺畅,笔顺关系清晰。 (武则天),这个例字的第三横尾部有个明显的向上回环钩带的丝连,带出竖,亦可知先横后竖。

王羲之的这个例字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看到“ ”笔画之间的顺承连带,所有的横全部一起写完。

2.先 ,次 ,次 。即与竖相接的最下面的横最后写。

13  14,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 ”的第四个竖尾部向左回环带出第三横,所以三横势必不可能像前一种笔顺那样一并顺次写完;还有诸如: 15

16  17,这些例字也是如此,不是先把横全部写完,而是先写两个横“ ”,次“ ”,再“一”,最后“灬”。

还有一种写法也有见到,即先“”,次“ ”。例如: 18,这个写法与上面两个都不同,我们看到“”之后紧接着写“ ”,第四个竖的尾部向左丝连带出第二个横,横尾再向下带出第三个横,所以笔顺是:, ,二,灬。这样的写法只捡得一例,而且之后亦未见到其普遍的应用,所以我们认为是书写者个人的书写习惯,而不展开讨论。

(二)宋代

1.先 ,次 ,次 。

(米芾虹县诗帖),这个例字在“ ”第三个横的尾部清晰的有向左带出竖的丝连,是把三横一并写完接着“ ”,第四个竖的尾部直接相连“灬”。 ,19例字也是“ ”的第四个竖的尾部直接相连最下方的四点“灬”。还有诸如: (米芾苕溪诗卷) (米芾)

(吴琚)等,都呈现了相同的笔顺面貌。

2.先 ,次 ,次 。

(1)“”写完向下丝连带出第二个横,再接  “ ”: 20 21 22 23;

(2)“ ”写完,直接带出第三个横: 24  25;

(3)第三个横向下带出最后的四点“灬”:  26

27  28。

我们看类似的 (苏轼)也是如此,第三横与下半部分的“舛”相接,所以是写完两横,次“ ”,再次横。

(三)元明

1.先 ,次 ,次 。

(王铎行李贺诗帖),这个例字“”向下带出横,然后三横之间的笔画丝连明显,笔顺清晰顺畅。还有: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赵孟頫趵突泉诗)

(赵孟頫望江南净土词)  (鲜于枢) (董其昌白羽扇赋) (王铎山堂诗帖) (祝允明归田赋)

(朱耷字),均是“ ”直接相连下方的“灬”(横)。

2.先 ,次 ,次 。

(唐寅落花诗册),这个笔顺和上面不同,我们看到“”与第二横首尾丝连衔接,“灬”又与第三横笔画丝连相接,故而笔顺是“ ”之后写“ ”,次之“一”,最后“灬”。

無,《书法三昧》《字汇》《书法离钩》:先 、次 、次 。

元代只有“先 ,次 ,次 ”的例字,而未见“先 ,次 ”的写法;明代“先 ,次 ,次 。”也只捡得唐寅那一例,所以我们认为在元明,人们的实际手写中,“先 ,次 ,次 ”,这种把同样笔画类型(先把横笔画或竖笔画一起写)的一并先行写完的情况,在人们的书写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四)清代

無,《习字秘诀》《父师善诱法》:先 、次 、次 。

(五)民国

無,《习字入门》:先 、次 、次 。

無,《中国书学浅说》:先 ,次 ,次 。

無,《字学及书法》: (1) (2) (3)

元代及以后的习字书,无一例外的都是先三横,后四竖的笔顺规定。

综上,“無”在近代的笔顺面貌主要有两种:

1. ,, , , ,無。

这种笔顺面貌也是简化字“无”的来源。我们具体举例来看一下演变流程:

→ → →  →无,体现出“無”→“无”字形的源流关系。

2. ,, , , ,無。

三、结语

文章首次梳理了“寒、無”这类汉字近代书写面貌,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唐代以来的笔顺书写不像我们今天这么严格和绝对,整体写法比较丰富,写法都在2/3种甚或更多,人们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比较舒服或者顺手的某种写法,但也都是有章可循,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涂鸦,不讲章法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本文所列举的“無”字和“寒”字书写情况相似,均是多横与多竖相交的情况,就笔顺上孰先孰后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先两横,次竖,最下面和竖相接的横最后写;第二种,先横次竖或先竖次横。即将相同笔画类型放在一起写完,比如把竖一并写或者横一并写。从而我们也总结出近代汉字书写的一条规则,即:横与竖相交,最下面一个与竖垂直相接的横,一般都在最后写,即:

1.寒,宀, , , , , , , , ,寒。

2.無,, , , ,無。

《字汇》均选择了第二种,一直到民国,后世的习字书多沿袭之。而现代汉字笔顺规则选择了第一种。

注 释:

①贺文荣.论中国古代书法传授谱系与观念[J].美术观察,2008(08):68-71.

②p.2049v;③p.3502v;④p.2215;⑤p.2646;⑥p.3502v;⑦p.2649;⑨p.2215;⑩p.2361;11p.3573;12p.4508;13p.3274;14p.2838;15p.2504;16p.2163;18p.2049v;19P.2483v;20p.4608;21P.2649;22P.3320;24  P.2943;25P.3697;26P.4071:指法国伯希和所藏文书编号.

⑧s.2474;17s.2575;23s.5973;27S.2474;28S.4307:指英国斯坦因所藏文书编号.

参考文献:

〔1〕明·梅膺祚.字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2〕清·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一六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清·蒋和.习字秘诀[M].烟台:天津市古籍书店,1989.

〔4〕清·唐彪.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M].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5〕民国·中华书局.习字入门[M].上海:中华书局,1919.

〔6〕民国·韩非木,高云塍.字学及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6.

〔7〕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中国书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近代面貌笔画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新·面貌
日本直销商面貌写真
一笔画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念好“八字”经“五老”面貌新
社区抓“四招”面貌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