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田家
2019-03-22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a。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b。
归来景常晏c,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d。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e,禄食出闾里。
注释:
a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b 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c 归来景常晏:意思是从田间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形容农事劳作的辛苦。
d 膏泽:贵如油的春雨。
e 不耕者:指做官的人。
【评析】
韦应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他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首句“微雨”二字写春雨,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而是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了万木逢春雨时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欢喜之情。“一雷惊蛰始”,点出时值“惊蛰”节气,这天雷鸣,万虫惊动,春耕开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二句紧扣诗题“田家”,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的场景。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上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其中一个“俱”字,写出了农民无一人清闲;“就理”一词则写出农民虽然忙碌,却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诗虽自然平淡,却反映出农民的辛勤劳苦。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二句,更是写出了农民的勤劳和
朴实。
在铺叙完农忙之后,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写到农夫的缺少粮食积蓄与徭役之苦,“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笔墨虽朴实,同情之意却流注其间。
最后两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的观感和总结。身为为官者(不耕者),见到农民每日辛勤劳作却还遭受“无宿储”“徭役”之苦,而自己则过着宦游食禄的生活,惭愧、自责之情油然而生,诗人的爱民思想体现于此。
【知识链接】
惊 蛰
慧 楠
2019年3月6日是惊蛰节气。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描述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前,有些动物冬眠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因而到了惊蛰节气,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到春耕时节。中国自古就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农谚。韦应物《观田家》一诗描写的正是农家忙碌的春耕场景。
其实,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是温度变暖让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大地一派融融春光,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了惊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子飞来的时节。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
节气。
惊蛰节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春雷,这在关于惊蛰的古诗词中多有反映。像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春雷起蛰》中这样说:“千梢万叶玉玲珑,枯槁丛边绿转浓。待得春雷惊蛰起,此中应有葛陂龙。”沉睡一冬的枯枝焕发出新芽,渐浓的绿色透出生机,万物被春雷唤醒,封冻的大地开始苏醒与涌动。宋代诗人仇远在《惊蛰日雷》中描述说:“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范成大在《秦楼月·浮云集》中写道:“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爐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惊蛰时节,雷声隐隐,绿杨随风,天空将雨,鹁鸠声声,其鸣甚急,真是一幅春天惊蛰图。
当然,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全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也是迟早不一。在惊蛰日前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都是十分正常的。
惊蛰时节,暖风轻拂,春雨滋润,荡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