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动画课程实践环节中的探索
2019-03-22谢延楠史学峰
谢延楠 史学峰
[摘 要]文章基于动画课程实践环节的现状,多方面分析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具有可转化性的教学成果为导向,阐述“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动画课程实践环节改革中的必要性,探索教学改革开展的准备与实施工作,并提出“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动画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3-0125-03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一级学科门类提出标准化要求,其中,只有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专业进行了单独的“国标”编制,由此可见其专业的特殊性。“国标”明确提出动画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课程实践、认知实践、创作课题、联合创作等环节,并要求“各高校应创造条件,举办学生作品公开展映或展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作品参与国内外各类专业竞赛展览”。在此背景下,将“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动画专业的实践环节已成为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动画专业虽然开始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比例,但其实践环节的内容不合理、指导随意性强,难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文将围绕在动画课程实践环节采用“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准备与实施等内容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动画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安排有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并能够在课程模块设置上有所结合。比如动画造型模块、动画动作设计模块、数字动画模块、游戏设计艺术模块等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学生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判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标准。
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共有359所,每年有2万多名学生毕业,但学生就业率依旧不高,还存在学生“难就业”和企业“难求人”的尴尬情况。从近年动画专业就业情况来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弱,缺乏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能满足动画行业的用人需求。
虽然动画课程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但学生毕业后仍然缺乏岗位实践能力,这种尴尬情况的出现与动画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存在问题有关,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实践时间、内容等的安排不合理
一是课程实践时间安排不足。在数字动画模块、动画造型模块中所开设的课程,至少要有50%以上的课时为实践环节,才能够达到课程教学要求。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该校2015年前的培养计划中,专业主干课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2016年后经过教学模式改革,才开始在课程中大量增加实践学时,即使这样也仅仅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明显感觉到实践课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课程实践内容选择随意。目前动画专业的课程实践环节大都为教师帮助选题、学生自主选题、根据教材选题几类,与真实岗位技能需求相差甚远。由教师推荐实践主题,其内容会局限于教师个人能力水平。学生自主选题,则会存在其认知水平有限或避重就轻的情况。
三是教材的课后练习过于模式化。动画属于知识更新较快的专业,教材上的知识与练习内容很难及时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步伐。
2. 创作主题不深刻
动画专业作为重视学生自我表达与创意发挥的专业,需要鼓励学生激发自我创作的能力,但学生在学习初期很难有较为深刻的判断和理解,创作所选主题缺乏深刻内涵与深远意义。这是由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与通识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脱节,加之传统的实践环节只注重知识点掌握,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艺术高度、文化内涵、创新思维等素质的培养。
3. 环节设置不连贯
多数教师在布置课程实践内容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关课程,而忽略多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实践内容不连贯,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整合。比如动画剧本创作课程的实践内容一般会让学生撰写剧本,而没有要求学生继续将剧本制作成动画,这就会导致课程缺乏长效性与持续性。
二、动画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动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动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有工作室制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仍处于摸索阶段,其实践效果不明显。笔者所研究倡导的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其他专业的实践环节中有所应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动画专业中强调实践环节的课程。高校动画专业虽然也有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专业竞赛,但多数流于形式,赛前缺乏对竞赛章程的研究,赛中缺乏系统的指导,赛后缺乏对相关经验进行系统化总结,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系统化、可执行、可推广的动画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改革。
大部分竞赛的选题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教育部门等举办的公益性比赛,其选题多为环保、文化、民族等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学生参加此類主题比赛,不仅仅可以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思考,对优秀文化进行研究,对正能量进行弘扬,在此前提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另一种则为由赞助商赞助的比赛,通常设置有一定的奖金或奖品。企业或赞助商希望能够从比赛中获得大学生的新鲜灵感,而对学生来说,则是能够得到接触大品牌实践课题的机会,并从甲方的角度考虑比赛作品的实用性和市场价值。比如2017年由TCL赞助的中国好创意数字媒体设计大赛,动画组获奖的学生不仅得到了物质奖励,其作品更是被TCL公司用来作为宣传广告,甚至得到了实习机会。
三、“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开展的准备与实施
(一)任课教师要做好实践“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选择
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课程实践环节来加入竞赛内容。竞赛内容融入动画造型模块、动画动作设计模块、数字动画模块中的相关课程较为合适,这些课程都需要大量具有方向性的实践,筛选过程需要动画教师对课程的性质、特点、各阶段知识点以及赛事的章程、内容等有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才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二)任课教师要加深对竞赛章程的理解
在教学中融入竞赛内容需要任课教师对竞赛选题有很好的理解与把握。要恰当选择竞赛的类型,以从动画专业方向出发或贴近动画行业的重点赛事为主。竞赛通常会给足够的创作与准备时间,教师作为竞赛的组织者,需要对竞赛章程有详细而深入的解读,揣摩主办方举办比赛的意图,分析竞赛主题设定的意义。教师只有对竞赛要求、作品类别、投稿规范、主题方向有很好的把握,才能够将内容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三)任课教师要跟学生讲清楚实践环节的主题要求
在开展“以赛促学”教学前,首先需要要求学生将竞赛选题作为实践题目,围绕竞赛选题进行创作。比如2018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48小时极限动画创作比赛的主题“星空”,均为贴近时代背景、适合学生发挥创作才能的优秀题目。以此作实践环节的选题,避免了导师选题的单一性和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同时具有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四)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热情鼓励
学生首次接触以比赛主题作为课题时往往感到比较困惑,也有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热情的鼓励。教师可以在赛前召开动员大会、在课上进行比赛章程的渗透、课下进行辅导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将比赛与考核、成绩、学分、奖学金等奖励政策挂钩,在赛中的指导环节耐心讲解,从而让学生愿意参与比赛,并在比赛中得到能力提升。
四、“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动画课程实践环节中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多年动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探索—分析—再探索—再分析”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五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竞赛驱动—教师引领—学生操作—师生互动—总结汇报。
(一)竞赛驱动
竞赛驱动就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与分析合适的竞赛,形成实践教学环节与竞赛的同步。比如,笔者把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章程内容融入动画表演课程实践环节中,以人物表演的形式演绎大广赛产品宣传广告,并使用电脑技术进行后期制作。把深圳国际海报节大赛内容引入动画软件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中,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软件基础知识进行创意海报设计。将动画角色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与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亚洲大学生生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相结合。生肖设计贴近时代背景与生活,因此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教师引领
教师筛选出适用于课程实践环节的竞赛后就要进行指导性引领。
首先,教师需带领学生了解与分析竞赛章程,包含竞赛主题、命题内容、提交标准、奖项设置、知识产权法律声明条例等内容。竞赛命题可以作为课程某一阶段的实践主题,也可以是此课程期中、期末综合性的考核内容。
其次,教师需带领学生分析历届比赛的获奖作品。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水平和经验借鉴。多种案例展示,便于学生直观理解赛事、总结经验教训,还可以拓宽学生创意思维的广度。
最后,教师需指引学生了解符合行业标准的作品提交要求,明确动画视频类、插画设计类等投稿的基本规格。竞赛奖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积极性。
(三)学生操作
此部分教学模式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先要建立团队和制定周期计划。动画制作往往都是团队合作,需要成员齐心协力完成动画制作,专业性竞赛项目制作更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团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安排指定。小组建立后,需要进行团队分工,明确组员任务,并结合课程安排与赛制要求制定课题制作时间表。
学生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根据竞赛主题内容进行素材与资料的收集,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最终在竞赛主题中选择适合进一步细化的方向,确定创作选题。分析与选题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拓展其创作思路,激发其创意灵感。
学生组内成员要按分工和时间计划进行创作。如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则首先通过团队讨论来研究解决,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再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学生在操作流程中能大幅度地提升专业技能、拓展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也是“以赛促学”的主要目的。
(四)师生互动
教师课上课下巡回辅导,进行专业讲解。课堂上教师全程辅导,随时监控每个实践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知识技能掌握不足、经验不足等情况进行案例演示或操作辅导。然而,竞赛项目有一定制作难度,制作周期长,课堂实践环节学时有限,还需要利用课下时间继续进行课题制作。学生如果在课下制作时遇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形式进行课下辅导。笔者以班級为单位建立QQ学习交流群,在群内发布作业内容、案例素材、教程展示,从而解决课下问题及监控学生完成进度等。
在整改与反馈环节,笔者形成文案记录在交流群内反馈给学生,并在群内对常见问题进行统一辅导和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如果问题不易用语言表达,需要实际案例、图片、视频等展示,笔者就以微课的形式录制视频教程发至群内,供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与理解。
除了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也特别重要。动画作品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不论在课堂内外,组内成员都需要随时沟通与互动,交流制作进程,明确动画导演意图,统一动画制作风格等。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协调能力。
(五)总结汇报
课堂总结包含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学生总结是对本次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比如制作中遇到哪些困难,最后是如何解决的,这些经验对后期的动画制作是否有帮助等。教师总结则是统揽全局,从选题到学生制作过程再到教师辅导过程、结果呈现等阶段对课程实践环节进行整体性评价。
当然,不论是教师总结还是学生总结,都应该注重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获得情况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不单单注重总结比赛的结果。专业类竞赛结果是课程实践环节评分的部分依据,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点掌握、技能操作、创意思维等进行综合性评价。重点是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为下次竞赛实践制作做好准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动画课程实践环节中“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各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在课程中恰当地融入竞赛内容,并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对动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合格企业人才的输送均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金毅,孙志宜. 动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3):43-45.
[2] 夏建军.“以赛促学”模式在广告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J]. 传媒,2017(8):76-79.
[3] 肖海慧,邓凯.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54-155.
[4] 刘俊. 竞赛驱动式教学在设计类课程中的运用与研究[J]. 中国皮革,2011(18):107-109+113.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