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校史校情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9-03-22何骏

大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史安庆校园文化

何骏

[摘 要]校史是学校过去发展的历史总结,校情则是学校当下发展的真实写照,二者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各高等学校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各不相同,但都有或长或短,或曲折或平缓的校史校情,浓缩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的精华,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校本课程资源。要改变传统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实现从“单向型”向“多元型”的转变,实现校史校情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的突破。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史校情;立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3-0104-03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历史使命,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我国高等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很长,各高等学校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各不相同,但所有高校都有或长或短,或曲折或平缓的校史校情,浓缩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的精华,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校本课程资源,成为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教育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新的历史时期里,00后开始步入大学校园,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军,因此如何适应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需要和年龄阶段特点,进一步丰富育人形式,开掘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長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总结和深化,我们认为:立足于地方高校的办学实际,依托校园内外丰富的育人资源,深入开展校史校情立体化教育教学,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校史校情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史是学校过去发展的历史总结,校情是学校当下发展的真实写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具体展现在学校发展定位、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

(一)校史校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一种整体意识和精神力量,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为空间载体,以文化内涵为核心要素,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对象,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氛围。高校积淀了长期发展的历史,展现出蓬勃向上的风貌,无论是外在的教室宿舍、操场跑道,还是内在的办学特点、行业特色,都是大学校园里别样的风景线,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无意识教育”和“形象化教育”的特质,其教育导向和熏陶功能深层次地渗透到了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隐性教育的功效。

(二)校史校情是师生员工情感联系的纽带

校史和校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昨天的校史铸就了今天的校情,今天的校情也将成为明天的校史,校史校情都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它们是与高校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相通的,是与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员工相连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校史校情都将由一批又一批的教师书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传承,体现出师生员工共同的人生理想、生活诉求和价值观念,展现出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凝炼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色和灵魂,成为大家共同的情感联系的纽带。“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2] 。我们对待校史校情也是如此,必须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吸收改造而不能完全脱离既有的传统基础。

(三)校史校情是“立德树人”的鲜活教育资源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3]。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再次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5]。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大发展节点和发展成就,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的校史校情教育,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感化作用和规范作用,为新时代教育战线的“立德树人”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校史校情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探索构建校史校情“立体化”教学新模式,就是要由“封闭性”“单向型”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开放性”“多元型”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实现校史校情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的突破,改变以往“投入巨大、产出低下、收效甚微”的被动局面。安庆师范大学以长达百余年的悠久办学历史为依托,锐意创新、常抓不懈,打造出颇具特色的校史校情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树立前瞻性的教学理念

一所所高等学校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既是整个中国发展的折射和缩影,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以安庆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将安庆地方文化、黄梅戏传统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文化育人、服务立校”的办学特色,提出“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树立了前瞻性的教育理念[6]。在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教学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然高度重视校史校情教育教学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过问并现场办公,给予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各职能部门也积极配合,从课程设置到课题研究,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从师资配备到设备购置,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生动、活泼的态势。这一方面既延续了学校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也开创了学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遴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既立足于校史校情,又不局限于校史校情,依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深化,既增加了“分量”又提升了“质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既详细阐述学校重大历史进程,又着重介绍代表性师生员工,还紧密结合安庆地域文化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要而又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进行讲解,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安庆师范大学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根和源,其前身是安徽省办学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省学——敬敷书院。敬敷书院原名培原书院,为清朝操江巡抚李日芄于公元1652年创办;1736年,清廷下旨定名为敬敷书院;1897年,书院移建到安庆师范学院校址办学,掀开了学校百年育人的序幕。这里相继举办过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小学堂、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海军联合学校,安庆师范学校、安庆师范专科学校、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安庆师范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出了国画大师黄宾虹,爱国教育家房秩五,广州起义烈士倪映典,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程良、石德宽,焚烧英国鸦片的都督柏文蔚,收复察哈尔的抗日名将方振武等优秀学子。这里还成立了安徽高校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抗日救亡等爱国运动中一直走在前列,涌现出俞昌准、王金林、陈一煌、纪增辉、冯璋等一大批革命先烈[7]。这些学校办学历史上的真人和真事,都是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开展校史校情教育的生动内容。

(三)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是系统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独占讲台,只注重知识的单向度传授与灌输,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扎实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从多方面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成效。首先是把校史校情教育纳入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安庆师范大学与皖江文化”公共选修课,着重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探究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了题为“百年校魂”电视专题片,上传至校园网供学生下载观看,增加他们对学校历史和现况的认同;再次是在校报和网络上开辟了“皖江春期”等校史校情专栏,制订具体计划,分工撰写文章,介绍学校的名人名事;学校还组织编印了9章30多万字的《安庆师范学院百年史稿》,制作了72页大开本的精美宣传画册,汇集了众多名流先贤的资料相片以及学校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留下的精彩场面。以此为基础,学校还于2005年和2006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了《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两部书稿,成为深受在校大学生喜爱的课外读本,人民网、新安晚报等媒体以《安庆师范学院首开先河 将乡土历史列为大学生必修课》为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学校多方筹措资金,重新维修了敬敷书院和老安徽大学红楼,并将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了文化长廊,制作了60多块精美碑刻,重点选择了20位历史名人、10位历任校长作代表,介绍他们的业绩,分批次地组织学生参观并安排专人解说,激励大学生传承弘扬学校百年传统。学校还邀请了百余位在不同时期毕业、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给学生讲传统,谈体会,做报告。

(四)实行个性化的教学考核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考试和考分视为检验教师和学生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严重制约了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学校上上下下都把通过考试当作课程教育和课堂学习的唯一目的,全然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成效,使教育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受挫。有鉴于此,在校史校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实行个性化的教学考核。在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和广度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通过采写新闻报道、摄制校园DV、组织校园活动等形式提交考核作业,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抵触情绪,使他们在一种比较宽松、愉悦的心境中掌握校史校情,受到教育和熏陶,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同时也使他们对母校和社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余论与建议

大力传承和弘扬历史悠久、昂扬向上的校史校情,是高校和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意义非凡的时代重任,由此积淀和衍生的校园先进文化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具有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导向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想自强不息,努力奋进。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做到:

(一)注重校史校情特有的历史传承性

校史校情具有延續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它的形成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必须在长期积累、演变和转化的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所认可,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价值,它通过学校师生一代一代默默传递下去。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校史校情的外延和内涵也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变革,使之能够及时跟上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在深刻理解并深深扎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创造新的校园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校史校情教育要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积聚力量、走向辉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介绍校史校情、研究校史校情、弘扬校史校情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校的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介绍,既不人为夸大也不随意缩小,以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将来负责的态度还之以真实面貌。安庆师范大学具有100多年的悠久办学历史,蕴含着丰厚的教育资源,“百年校魂”就是根据学校实际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围绕“百年校魂”展开的校史编写、图片展览、办学庆典和出版教材、凝练校训、歌唱校歌等多项活动,无不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了师生员工,使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学校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精神。

(三)校史校情教育要和大学生德育相结合

校史校情教育和大学生德育都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都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成教育“立德树人”终极目标和历史使命。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校史校情潜在的教育影响作用,围绕和结合校史校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借以充实和发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把大学生德育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导向和灵魂,进一步改造和创新校园文化。“百年校魂”教育正是大学生德育与校史校情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由之凝练而成的“爱国、爱民、爱校、爱学”传统已经成为一面精神旗帜,既建设了校园文化,又优化了德育环境,使两者形成一股合力,有力促进了高校德育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1).

[2]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4]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6] 安庆师范大学学校概况[EB/OL].http://210.45.168.2/xxgk/xxgk.htm.

[7] 朱守良.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校史安庆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鱼殇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