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河南范儿”
2019-03-22赵连甲
2015年,范军入选“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名录,大家喜欢他,故称其为“河南范儿”。其实,这一称谓由来已久,且别具一番情义。
二十三年前,范军说相声,他将中原地域的人文风情、民族戏曲、民间说唱、民歌乐曲乃至民谚方言等一并融入“说、学、逗、唱”的艺术之中。此类形态的相声当属范军的艺术特色,同行们巧借范姓的谐音,称他的相声有“河南范儿”。
说来,我与范军合作已有十五个年头。当初为何会选择与我合作,他坦诚相告:“为什么要把您请来?因为我想发展自己,于根艺老师给我出主意,他说得有帮手、高人指点,你就找赵连甲吧!”当时的范军其实已经成“腕儿”了,他在艺术追求道路上专心进取的态度和爽快的诚意,令我感动而又欣喜。由于二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收获不小,如为郑州电视台提供的相声《噪音交响曲》、全国相声大赛颁奖晚会由范军与牟洋表演的《給谁颁奖》、河南电视台2006—2008年三届春晚播出小品《三朵金花》等,以及2005年范军专场大型文艺晚会《笑满中原》等等。应当说,我最大收获是和范军的结识,或许这样说让人不解,那就谈些具体感悟吧。
我和范军是年龄差半的两代人,创作意识、理念、习惯不同。尤其在创作中,范军很任性,我特较劲,时有争执。能够保持长年合作,最重要的是范军时时处处炽热而真挚的情感筑成了我们结合的根基。一次交谈,我说:“因人制宜是我写作的习性,既益于发挥演员优长,又可丰富作品色彩。你都会什么,拿手活有哪些,我来摸摸底细。”没想到他连说带唱加比划从下午直到深夜,兴奋得我也睡不着了,打开录音笔和电脑记下一份《可为范军开发节目的资源表》(记录于2004年8月14日)。
这个《可为范军开发节目的资源表》引起我很多联想,“相声演员的肚儿是杂货铺儿”,而范军的肚儿是富有豫文化特色包括中外多种艺术门类和杂学的大仓库。相声重在“说”难在“学”。学有两个层面:一是“说得过去”,有基本功;二是“学谁像谁”,效果强烈。马季特别欣赏范军,希望范军能成为“侯宝林二氏”。有实例为证:20世纪60年代初,侯大师于鸿宾楼饭庄为好友模仿马连良《借东风》唱段,赶巧马先生与同仁从门外过,他说:“听,电台播我的清唱呢。”1998年,范军拜访豫剧大师常香玉,当着陈宪章和常先生的面儿,演唱了常派《白蛇传》的一段唱,陈宪章对常香玉说道:“你收了这孩儿吧,他唱得特别像你五十年代的声音。”
范军的模仿技艺能以假乱真,令人叫绝,他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成效更使人惊奇。《可为范军开发节目的资源表》记有范军所掌握的戏剧、曲艺、歌曲、河南各处方言、洋歌剧等23类,模仿艺术名家52人,总体达到学谁像谁程度,能模仿逼真惟妙惟肖水准的为34人。这一数据浸透着范军近二十多年磨炼的心血,其勤学苦练的恒心和毅力没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支撑是很难持久的。而这般吃苦好学、长期实践、不断积累再用丰厚资源、践行经验投入创新艺术,便是“河南范儿”的精神。
历代曲艺人皆重视“人缘儿”“台缘儿”(招人喜欢)。联想起范军专场《笑满中原》晚会,我负责节目筹划,被他的“台缘儿”震住了,出面祝贺的艺术名家有马季、冯巩、姜昆、戴志诚、田连元、白燕升、牟洋、于海伦和河南省老艺术家赵铮、王善朴、杨华瑞、张新芳、胡希华、王秀玲、任洪恩和中青年艺术家王惠、赵维莉、马兰等。
与时俱进是范军奉行艺术创新的主导思想。介入影视剧目创作是我们多年的意向,2013年,范军开始由表演单项曲目和小品转型为具有独特性、新流派、多彩鲜活的艺术形态。由范军领衔主演、军旅著名剧作家王宏创作的方言剧《老汤》,自首演至今赞誉不绝,先后荣获国家级和省级6个重大奖项。而范军塑造的中原坚守诚信的罗小船这一人物形象已成为当今河南人谈诚信的符号。
上述范军对艺术的虔诚、对家乡的博爱、对中原文化的敬重,他的艺术思想、创作理念,热心坦诚、尊老敬业,刻苦好学、扎实讲究,注重生活知识储存和多类技艺的积累,以及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成就了他的“河南范儿”。联想近两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深得教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学了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懂得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造就的曲艺人,尚需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