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计划”助力新时代曲艺
2019-03-22宋东鲍震培
宋东 鲍震培
《鱼龙百戏》是天津广播电视台老字号曲艺特色品牌栏目,于1994年1月8日开播,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党和政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传播的有力见证,虽经历沉浮,几度改版,其编导和制作团队却始终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不怠不辍,期期有创意,周周有作为,致力于节目的精良唯美,播出了大量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深受观众欢迎的节目,许多节目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栏目也因此荣获多项全国大奖。《鱼龙百戏》已成为北方曲艺具有代表性的栏目之一,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担当使命瞄准人才
“鱼鼓鱼歌满画屏,龙幻龙舞绕津城,百福百瑞欢乐颂,戏彩戏文享盛名。”2017年7月《鱼龙百戏》再度改版,这首由天津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蔡晓江作词、青年作曲家赵文彬作曲、周勇先编曲的贯顶诗片头歌再度响起。
全新改版的《鱼龙百戏》以“寻名师、推人才、品经典、出新作”为宗旨,搭建培养曲艺、戏曲等传统艺术人才的全媒体平台,每周四21:10在文艺频道首播,每期50分钟,首播和重播在万视达和津云app上可同步收看。节目围绕着崇德尚艺、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目制作理念之中,精心将《鱼龙百戏》打造成为以曲艺特色为主导的大型文化公益类特色栏目。
新版《鱼龙百戏》在内容上做到能普及、尽精微,形式上务创新、致广大。为了做好传承传统艺术、弘扬核心价值观电视模式的探索,以活动带栏目,新版栏目与天津市文明办合作,酝酿和运作了“《鱼龙百戏》京津冀传统艺术人才计划”(简称“人才计划”)活动,在每期电视节目中获得与名师面授技艺通关的学生,现场签约进入“人才计划”名录,给予一系列的艺术展示机会。
天津是驰名中外的曲艺之乡,是北方众多曲种的发源地和发祥地,人才优势更是位于全国前列,不仅曲艺非遗传承人数量和影响力居全國前列,而且民间的曲艺票友、曲艺迷和爱好者也藏龙卧虎,比比皆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天津的曲艺演出(综合性的,不单是相声)难以形成常态和规模,出现“想演的人无处去演,想看的人看不到”“想传承找不到想学的人”等不利于曲艺传承和传播的局面,这与当前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大环境非常不协调。近年来,随着一位位曲艺名家的芳逝仙殒,天津曲艺人才优势减弱的危机也越来越清晰可见,不务传承便无出路,要传承就要有人才,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媒体人重新启动和改版栏目,发挥媒体平台影响大、见效快的优势,把《鱼龙百戏》打造成为高规格的传统艺术人才培训基地,聚拢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曲艺名师和有意愿与名师学习的人才,形成一定的传承规模,并积极引导、倡导现代化师承新风尚。
二、 创意模块培养人才
《鱼龙百戏》从2017年7月开始改版,到目前已完成七十多期“人才计划”常态节目,其创意段落模块分别为“曲艺名家传承季”“天曲人才传承季”“文化精粹传承季”“艺韵流长传承季”。
第一季是“曲艺名家传承季”。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共50期,其中特别节目6期,升级赛3期,共聘请名师47人,进入“人才计划”58人。演播室里艺术名师们纷纷亮相。相声名家、曲艺作家李立山老师带来了珍贵的老唱片,古典戏法名家肖桂森和搭档演出了经典的“蟠桃献彩”,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之子、天津市曲艺团快板书名家李少杰示范快板书表演,梅花大鼓名家籍薇演唱了经典的“葬花词”,评书演员关勇超助阵刘派京韵大鼓名师杨凤杰,杨凤杰老师示范表演“活捉三郎”,山东快书创始人高元均之子、山东快书名家高洪胜,相声名家李金斗、李伯祥、王文林、郑健、刘俊杰、宋德全等纷纷走进名师的行列。来自天津、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青年曲艺演员和粉丝,还有痴迷相声的外国留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人才计划”,年龄最大的六十岁,最小的十一二岁。通过《鱼龙百戏》的舞台,名师与传统文化爱好者见面,面授指点,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和追捧。
第二季是“天曲人才传承季”。2018年是天津市曲艺团建团65周年,为此《鱼龙百戏》制作了“天曲人才传承季”,这8期节目通过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主题,以“盛世群芳”“致敬经典”“鼓韵流芳”“历史文化”“出新创新”“中华曲艺唱中华”“红色经典”“壮丽新征程”为题,对天津市曲艺团发展历程做了全面回顾和展示,重点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以天津市曲艺团五代演员薪火相传、耕耘传承为核心内容,致敬经典、说新唱新。《盛世群芳》里,诸多著名艺术家表演精彩节目,向天津市曲艺团65年华诞献上祝福。92岁高龄的天津时调大师王毓宝现场演唱《军民鱼水情》;相声名家马志明反串演唱白派京韵大鼓《孟姜女》;相声名家师胜杰赶来参加,深情寄语,祝福天津市曲艺团;梅花大鼓名家籍薇现场演唱《鱼龙百戏》首部贯顶诗片头曲,向老字号致敬。李玉萍、夏炎、王建梅、刘祎昂、韩奇雅、时唯等18位团里青年演员荣获“人才计划”证书。
第三季是“文化精粹传承季”。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栏目从2018年9月6日到年底播出“文化精粹传承季”,邀请在40年中得益于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曲艺名家和京评梆豫名家作为嘉宾,为“人才计划”助力。名师出山、寻师通关等环节用心设计、好看火爆,突出名师嘉宾的艺术成就和名家对新人的艺术教诲。
以上三季每一季都紧紧围绕着“寻师人”和传承传统文化这个主题来运作和展开,建立名家与“寻师人”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名家以节目讲评的方式切入,或点评,或示范,或助演,指导学习者改善不足。也有一些名家老师通过栏目找到了中意的学生,解决了艺术传承找不到接班人的难题。曲艺新人则通过参加海选、展示和比赛等方式,得到了和名家老师学习技艺的机会。
三、 线下活动展示人才
曲艺人才的成长,非常需要观众的检验,需要舞台演出的实际经验,而缺少演出平台怎么办?栏目组成立了“红色轻骑兵小分队”,走出演播室,走进社区、学校、农村、商场、工厂等基层单位,送曲艺送戏曲送欢乐送温暖。栏目组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具有的强大社会协调功能,在场地、音响、设备、运输、组织演员、主持节目等环节一条龙服务,环节顺畅,形成合力,每一次都能圆满完成演出任务。演出以综合场为主,邀请名家和新人一起演出,老艺术家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新人卖力演出,艺术气氛浓厚,演出种类涉及大鼓、单弦、快板、相声、古典戏法和京评梆清唱等,既有传统经典节目,也有不少新作品,大大满足了天津观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保证节目品质和收视的前提下,“人才计划”的线下公益活动也与微信平台短视频、津云客户端等线上播出同步进行。2018年5月11日老字号栏目走进高等学府南开大学,为津南新校区师生进行公益演出,南开大学曲艺社团与栏目组对接,并与名家进行交流;7月份连续4个周六在“人才计划”实践基地——雅苑剧场举行4场专场奖公益演出,8位获奖寻师人依靠《鱼龙百戏》搭建的平台,充分得到舞台表演的锻炼机会,展示自身艺术才华,惠民专场又为许多曲艺观众提供了消夏观看演出的机会,一票难求。诸多此类演出得到观众们的欢迎和喜爱,《鱼龙百戏》人才计划“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活动,被列为天津市文明办“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做文明有礼天津人”市民教育十项系列活动之一。
四、 曲艺栏目的功能转化与意义
《鱼龙百戏》属于以电视为媒介的文艺专题栏目,具有多重功能,从目的来看,有宣传功能、传播功能、娱乐功能等,从手段来看,有节目功能、人才功能等,而引导功能则是比较隐蔽的功能。
它的第一项功能是节目的主体功能,注重节目编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艺术魅力。《鱼龙百戏》栏目以“鱼龙曼衍”和“百戏”得名,是已故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和第一任导演王国强共同命名,秉承比较宽泛的曲艺戏曲杂技的艺术观念,以曲艺为主,兼顾戏曲杂技或其他表演性民艺。1994年以来,《鱼龙百戏》紧跟时代潮流,用心策划每一期节目,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国内外观众展示着传统艺术的魅力。
第二项功能是演员或参与者的主体功能。比起单纯播出节目的传统功能,凸显演员或参与者的节目主体功能是21世纪以来的新兴理念。《鱼龙百戏》自2002年改版时就加入了与观众的现场互动。2003年还创设了电视曲艺擂台赛,吸引了北到黑龙江、南到河南等来自全国的诸多选手登上电视擂台,开辟了电视曲艺“真人秀”节目的先河,用时尚现代的电视手段焕发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一些实力很强的青年演员,如裘英俊、高峰、夏炎、时唯、苏继华、刘金霏、张番等都曾是当年的擂主,今天都成长为各曲艺团体的骨干力量。在擂台赛上,电视栏目培养人才的意义开始得到彰显,如裘英俊从一名南开大学校园的相声爱好者到《鱼龙百戏》二度“十大擂主”,再到广播电视台的金牌主持人,《鱼龙百戏》栏目促成了他从事艺术为职业生涯的一次转机。同样是《鱼龙百戏》的受益者,天津相声名家刘俊杰也表示:“我是从《鱼龙百戏》的舞台上走出去的。这个节目迎来送往了众多曲艺名家,对曲艺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支持和依靠。”
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全媒体(电视和网络)搭建人才平台、发展曲艺是新時代新曲艺的新思路。《鱼龙百戏》栏目组围绕“人才计划”,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推出节目的传统做法,从当年“真人秀”的擂台赛,再到现在全面培养传统艺术人才的舞台,渐渐地找到了传统艺术传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规律,那就是人才的传承。曲艺界旧有的师徒传承体系固然有其合理性和优长,但是缺陷也显而易见,是造成曲艺界内部囿于门户之见而传承阻断的重要原因。“人才计划”的做法就是要打破旧有的藩篱,融通名师与新人,线上与线下,营造曲艺人才成长的氛围,拓展人才发展的空间。通过电视栏目的打造和运作,名家老师的传承热情得到鼓励和尊重,新人个体的成长空间得到有效的关注和培育,无论是教与学双方,都增加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聚沙成塔,形成合力,收效是显著的。
在发挥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制作节目和多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利用引导功能,引导节目和演员或参与者的创新。因为新曲艺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不能总是“老三段”,必须要出新,既要有新人,也要有新节目。栏目应该千方百计创造、调动或者组织创作团队对中华传统曲艺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曲艺改革要沿着“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正确方向走下去,主流媒体在节目品位上、质量上要严格把关。当前形势下,只有认清曲艺作为文艺的“轻骑兵”在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重要意义,自觉抵制三俗泛滥,才能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切实助力新曲艺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