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革路径探讨
2019-03-22张凤涛杨孝文杜春雨
张凤涛,杨孝文,杜春雨
(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工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地方高校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均出台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在各省地方高校设立应用型试点专业、新工科改革试点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产业园,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措施为各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搭建了有效服务平台。但目前看来仍需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扩大扶持规模和加深扶持层次。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也需要不断进行大胆改革、勇于尝试。
1 教育现状
2017年中国教育部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出将新工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目标是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学技术变革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目前,大学新工科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部指出2019年新工科改革进入深化年。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约2.35万个高校新工科项目得到全国600多家企业的支持,企业为新工科改革要么直接提供经费,要么提供软硬件支持,折合人民币80多亿元,用以助推各类协同育人项目及产学研合作。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负责人介绍,自从推出新工科改革以后,高校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综合性高校,第二类是工科优势高校,第三类是应用型工科高校。全国共计1000多所高校开设工科类专业,这些高校中大多数地方高校工科的改革方向均可归至第三类。新工科改革旨在主动应对未来的产业发展,为地方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大学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设定目标的升华和具体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在新工科改革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高校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有2.9%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毕业生占2.0%,高职高专毕业生占3.8%),毕业3年后有6.3%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毕业生占4.1%,高职高专毕业生占8.5%),以上数据说明毕业3年内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正在逐渐增多,同时说明近年来国家助推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对2013届和2014届本科创业者3年后的就业去向分布进行对比可见,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开始自主创业的人当中在3年后仍坚持自主创业的人数约占46.9%,与2013届所占比例(46.2%)基本持平;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开始自主创业的人中在3年后仍坚持自主创业的人数约占45.8%,比2013届所占比例(46.8%)略低。3年时间里,选择退出创业市场的人数超过50%,这说明创业失败风险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应对诸多的创业失败风险因素。
2 凸显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仍然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认同和社会观念经过多年努力基本达成社会各方共识,但社会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尚未形成。
2.1 起步相对落后
从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创新创业平台相对缺乏,创新创业环境相对受限,创新创业资金来源不足,使各地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与快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1]。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快产业结构变革。
2.2 观念需要转变
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有些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局限于技能培训或操作培训上,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没有将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2.3 课程体系需完善
部分学校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类比赛时,仍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形式指导竞赛过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甚至没有自主创新创业的恒心和毅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主动运用知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2]。
2.4 师资力量待提高
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支撑与保障[3]。很多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工程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师需进入相关行业接受培训,应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工程实践或参与技术研发工作,提升其自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引入创新创业型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走入课堂,担任教学任务,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这就需要校企之间进行深度合作来实现双方共赢。
2.5 保障体系需健全
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部分省内企业能够提供的创业实践机会十分有限,创业教育的支撑平台相对缺乏,目前仍需政府大力倡导,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飞速发展的产业革命正推动甚至迫使大学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变革,这一轮改革中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望更加强烈,一批率先与大学进行合作的企业已经抢先一步获得了所需优质人才,这给其他企业起了很好的先锋模范作用。
3 改革路径
3.1 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要求教师队伍建立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创新创业经验[4]。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3.2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5],对创业理论通识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两手一起抓,积极探索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是高校工程教育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步,在新工科背景下“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重新构造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革新课程监督及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努力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开展专业教师队伍技能培训[6],另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去相关行业或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主动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岗位任职需求、就业岗位适应性,增强专业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指导,积累工程经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双能”素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并与学习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共同组成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培训、教学实践、学术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专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经验。
3.4 逐步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包含制度体系保障、社会服务保障、教育环境保障等[7]。近年来随着政府、企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各高校可结合自身情况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并实施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健全组织机构,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发展目标,优化实施方法,细化教学方案,健全监督制度,切实提供各类制度保障。各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并适时发布适应各省就业创业需要的信息,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各类平台建设,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多方位、深层次地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切实提供服务保障。着重建设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创造优良的创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切实提供环境保障。
4 结语
新工科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作用。新工科的改革发展将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8],持久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新工科改革进程中,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够得以有效解决。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被地方高校和社会认可,国家及各级省市政府与创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逐年增多,社会各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正式开启,新工科教育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深化改革阶段,相信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将迎来空前的发展,各地方高校将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更富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