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导向的传统优秀文化创新性转化研究
2019-03-22张文学
张文学
(山东大学(威海)团委,山东威海 264209)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的战略方针,为发展我国文化指明了方向。供给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才能不断推出既适应时代要求,又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
1 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条件地兼收并蓄。”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糟粕不少,如愚忠愚孝、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都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能兼收并蓄。
不加区别地渲染封建宫廷文化,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热衷低级趣味,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辨别优秀与糟粕文化的能力。一些高校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不加分析和批判地宣扬儒学、国学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中国文化,秉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既要继承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警惕和抛弃糟粕文化。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是愿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90.80%的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意愿。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有巨大的需求,关键是供给侧的文化向他们呈现什么样的精神食粮。
2 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转化理念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中国文化,必须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创新,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古代与现代的关系。古代文化对新时代文化能注入什么样的活力,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正确的方针就是坚持“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服务,而不是相反; 新时代文化扎根于古代文化,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这个“根”,这个“根”长出的一定要是时代文化,而不是复古文化,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不是“毒药”。调查显示,47.08%的学生通过论坛、贴吧等新媒体了解传统文化,这些良莠不齐的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大多肤浅,危害不浅,迫切需要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掌握真正的传统优秀文化。
(2)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和创新是对待中国文化一种科学态度。全盘否定之前的文化,就等于否定自己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做的就是这些事情;同样,打着创新旗号而不顾历史事实和文化传统,一味追求时尚、摩登,是在糟蹋中国文化。抗日剧中出现的“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等闹剧,不是在弘扬革命文化,而是在消解革命文化。对中国文化,继承不是无原则继承,创新也不是无原则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对继承的丰富和发展。离开继承谈创新,创新就是“无本之源”;离开创新谈继承,继承就失去前进的动力。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传统节日、传统道德标准的认可度分别达到73.91%、90.13%,但同时发现虽然62.59%的大学生能熟练背诵古代诗词整篇或名句,但是有46.9%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电视节目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虽然在呈现方式上实现了创新,但是却没有给人留下更多可以思考和使用的东西。
(3)处理好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化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正影响人的是文化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一定内容的文化,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一定的形式这个载体,就无法传承中国文化。假如没有文字这种文化记载工具,恐怕今天的我们就很难了解历史。现在荧屏、网络上充斥的“娱乐至上”,还有各种大创意、 大制作等,无非是在文化的形式上换个包装。它如同商家销售月饼时搞的“过度包装”,令人生厌。这是创新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极力避免的。
3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推陈出新策略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一定要坚持推陈出新,坚持时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塑造当代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1 注意提炼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在思想认识方面,古人提出的“道法自然”“民本思想”“天下大同”“天下为公” 等,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人文精神方面,有“天道”“人道”的探讨,有“自强不息”的追求,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经世致用”的精神;道德规范方面,有“诚信”这个道德基础,有“君子、仁人”的品格修养等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和内核。我们要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不断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使之转化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
3.2 注意挖掘和发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不是生硬从历史中挖掘而来,而是在赋予时代内涵基础上所产生出来的文化影响力。“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本是讲父子几代挖山不止感动上帝的故事,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这篇著作中,赋予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以时代价值,极大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成为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当代价值的典范。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挖掘和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激发出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冲天斗志和精神。
3.3 注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要把它们通俗化、大众化,离不开文化的产业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关键在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素质。目前,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像制品、网络作品,都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挖掘不深等问题,一些影视作品中,甚至出现“时空穿越”的现象。没有高素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就会让文化产业走向歪路,就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有意义、有价值的精神产品。
4 结语
中国有着5 000 多年的文明史,有着闻名于世的灿烂文化。对待中国文化,在态度上应该保持理性,认识到中华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坚持分析批判的态度,保持鉴别能力,不能不加区别地兼收并蓄。在创新性转化的原则上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处理好古代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坚持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服务,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能因创新而丢掉中华文化的根脉,也不能因继承而保守不思进取,更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成商家那种过度包装的 “月饼”,华而不实,好看不中用。在创新性转化的方式上,坚持“推陈出新”的做法,注意提炼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注意挖掘和发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注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素质,不断赋予传统优秀文化以时代内涵,使之转化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