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

2019-03-22贺琰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广播剧时代内容

贺琰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固有市场格局也逐渐被打破,在广播媒体领域中微广播剧就此诞生且有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微广播剧凭借其时间简短、投入较低且便于传播等特点,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高度契合,所以能够保证产品的传播效果与价值最大化[1]。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现已成为各大广播电台不可缺失的王牌产品,并且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微广播剧的传播途径、生产模式、收听终端甚至商业模式都有所变化与创新,文章便针对这一内容展开深入探究。

一、微广播剧概念

所谓微广播剧,也称作为微型广播剧或是微剧,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且经过系统策划、制作的传统广播剧的微型版,通常时长在3-5分钟,不超过10分钟,广泛传播于微信、微博及各类手机电台APP等新媒体平台,大部分人会在休闲时间收听该产品。不难看出,相较于传统广播剧而言,微广播剧显得更“接地气”,有着显著的互动与体验特征,也正因为其门槛低、参与性强,充分适应了新时代人们的表达与交流需求[2]。

微广播剧在内容方面具有明显的丰富性,涵盖社会各个方面,如幽默、公益、教育、家庭、商业等领域,产品形态上既能独自成篇,也可做成系列剧。实际上,我们还可认为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的播出则代表着传播的启动,各类电台APP平台带给了微广播剧传播更大的空间与适应性。

二、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的发展前景

(一)制作成本低,便于用户生产与传播

传统的电台广播剧时长大约为30分钟,并且有着形形色色是的人物角色,所以需要在制作之前作为详细的策划,这一点需要配备专业的创作团队、录音设备及充足的经费支持。而微广播剧相对来讲时间更短、人物角色更少且剧本更加简练,整个制作与创作流程会有大幅缩减,只需几个微广播剧爱好者在简易录音棚中便可完成。正是因为微广播剧制作所投入的成本低,许多微剧爱好者也能够将自己创作的内容上传,完美吻合了融媒体时代产品灵活性特点。

(二)丰富故事性,给予听众情感共鸣

大部分微广播剧会制作成系统剧集,并且在内容选材方面多聚焦于现实生活。比如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所制作的《最美浙江人》,如今已经更新到上百集,其内容核心在于赞扬人性的真善美,对我们身边的感人事迹进行传播,有着明显的生活贴近性。此外,还有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善行河北》与《燕赵追梦人》、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2016防汛记忆》等微广播剧,主要以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或是人物作为主要题材,在简短的数分钟内为听众呈现感人至深的故事,并且都是你我身边发生的生活故事[3]。凭借着丰富的故事性,微广播剧能够给予许多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对其心灵形成良性抚慰。

(三)产品体量小,迎合社交媒体的传播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信息接收。同时,在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微广播剧的时长平均在3-8分钟内,与人们碎片化阅读习惯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高度相符,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到由于微广播剧的产品体量小,不需要太长时间或太多流量去收听,所以很适合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投放与传播。

三、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的发展困境

(一)媒介本身存在局限

微广播剧的主要承载方式为音频,所以所有创作与表达的内涵都需要受众通过耳朵去感知,接收到的只有声音信息。客观上来讲,单纯音频形式的产品要比视频形式的作品在传播吸引力方面要更弱,并且创作手法与创新空间也较为有限。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广播依旧属于小众媒介,微广播剧更是广播媒体中的细小产品分支,也正因为这一媒介本身存在局限,所以在众多媒介产品中,微广播剧处于“弱势”。

(二)专业度不够

新媒体的发展也方便了用户进行音频作品的上传,如上述所言,由于成本与门槛低,所以用户的生产、参与积极性被点燃,但同时也出现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难以优质内容与题材。要想在10分钟的微广播剧时间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不仅要有好的故事题材,还要有更加专业的人物旁白及音响效果,才能够带领听众走进故事情境中。而如今许多微广播剧中,

很多内容只是简单地对言情小说进行简单改编,并且有大量情节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不相符。归根到底微广播剧属于文化产物,在传播中需要以正能量为主,而专业度不够造成的质量无法保证,也是制约微广播剧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局限所在。

四、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的发展策略

(一)丰富题材,提高微剧内容的多样性

自2012年微广播剧逐步兴起以来,到目前发展仅有6年,从本质上来看依旧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笔者通过对这些年微广播剧的主题选材进行总结来看,大部分紧扣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而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环境下,用户的内容生产力受到空前重视,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发挥UGC生产优势去丰富题材的多样性,比如可向音乐、悬疑、科幻、心理探索及纪实等类型的微广播剧发展,通过这部分小众化的微广播剧去强化用户黏性[4]。此外,在内容方面依旧要坚持贴合人们的生活,唯有让受众在信息接收中体验到情感共鸣,才能够促进微广播剧的健康发展。

(二)精准推送,运用大数据展开用户画像

在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之下对微广播剧的目标用户进行画像,从而保证推送的精准性,也就意味着要对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有全面把握,进行场景化推送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调查表明,利用移动终端收听微广播剧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8:00-20:00,比例高达47.0%;其次 则 是8:00-10:00与12:00-14:00这两个时间段,均有大约30%的占比;而20:00-22:00时间段内,也有超过20%的占比。不难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收听终端而言,在移动终端中收听的用户会集中在晚上,其他时间则多集中在“上下班路上”、“跑步”、“等公交”等生活类场景中。基于对用户生活场景的精准识别,便可实现对内容的精准推送,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微广播剧发展,一定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其强化微广播剧的用户伴随性,提高用户黏性。

(三)拓宽渠道,提升内容传播力

在融媒体时代中,广播也实现了“互联网+”,展开了跨区域与跨行业的营销,并且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及移动电台的渠道进行收听已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中社交媒体的接入能够通过转发去扩大内容的传播影响力,各类电台APP能够方便人们的收听,这与微广播剧碎片化、多元化的特点高度相符,而其内容增值与价值变现也需要通过拓宽渠道去实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人们的媒体收听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促使广播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微广播剧也正是基于这一时代特点应运而生,也带动了广播人进行微广播剧创作的热情。通过文章对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的发展研究来看,在今后的微广播剧创作与传播中,我们需要努力探究新模式,适应人们的收听新习惯,重视创作队伍的锻炼,为听众带来更具特色、更具内涵的微广播剧,也让这一全新艺术形式能够良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广播剧时代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