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9-03-22冯丹丹王淑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冯丹丹,王淑英

(河北北方学院1.医学检验学院;2.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很好地展现了高校的育人功能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更好地完成高校所承载的功能及使命,也相应地要求高等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高校教师。《师说》中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好地阐释了教师的外在职能,但教师的职责并非仅仅是传授道理,讲解学术,解答疑惑;更重要的在于高校教师的育人功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崇高的师德是‘师’之为‘师’的根本度量。”[1]尤其是在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成长成才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高校教师具备渊博知识的同时更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2]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为人师表、育人成才、恪尽职守。那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怎样搞好师德建设呢?这就需要做到“三心、三高、三新、三好”。

1 “三心”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三心”指的是爱心、耐心以及热心。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有耐心,并且对学生和工作要热心。这三者是做好本职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大学中,有家庭条件好,眼界开阔且表现欲强的学生;也有一些家庭条件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甚至有孤僻、偏激、自卑心理严重的特殊学生。尤其对于特殊学生,作为高校教师更应格外关注他们,激励其自信,帮助其学习及成长。高校教师应有一颗仁爱之心,虽然人各有别,但做到“爱无差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坚定公正的态度构筑和谐的学习环境,用无差等的博大之爱营造温暖的学习氛围,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对较敏琐,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想要了解每个学生更是需要细致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一颗不厌其烦的耐心,甘于寂寞、不怕苦、不怕难,不忘初心。细致观察学生举动,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适时对学生的特长给予鼓励。对学生的教育是长期且反复的,我们要在工作中一步步扎实推进,在实践中慢慢积累,争取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同样,我们在工作中要有一颗热心和爱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用自己的正能量传播给每一位学生;爱学生,爱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正人先正心,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要求教师怀有本心,真诚的关心爱护学生。爱心、耐心、热心的完美结合,可以让教师用爱教育学生,用心培育心,在付出的同时有着工作的幸福感、成就感;乐在其中的同时,也相应的劳有所获。

2 “三高”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高”即知识水平高、觉悟高、思想道德素质高。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4]。知识水平是一名高校教师必备的“武器装备”,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渊博的知识是教书的基础,高校教师更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是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要对本学科有深入的研究。知识是互通的,这也要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也需要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知识的涉猎不仅是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也可提升个人魅力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知识的相通性也可以使得我们在教书育人中游刃有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高校教师还应了解和熟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认知科学教育理论,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师的优秀与否也体现在觉悟上,他不仅仅在意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相对来说,他更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是否在影响学生,是否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否为国家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一名教师的觉悟有多高,意味着他能走多远,同时也意味着他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氛围,那是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的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教师教育学生做事先做人,但如果自身道德修养不够,教育学生岂不是天方夜谭?高校教师不是为教书而教书的刻板读书人,他们更是学生灵魂的指引者,是学生心灵的灌溉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如果自身道德水平不高,又怎么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三新”是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新”即知识新、方法新、感觉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节节绿,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才,必须做到知识新、方法新、感觉新。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当然也就不能抱着原有的知识在高校生存,应该时刻关注知识的更新与发展,紧跟时代,不固执已见、不固步自封。要在教学上善于吐故纳新,为学生提供最新最正确的知识,切实做到教学相长。

当然,教师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听课效率。许多教师这样讲到:“同学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来适应我讲课的方法。”却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当下的学生。因此,高校教师应在教学和学生工作环节讲究方法的创新。善于对自己的讲课方式以及工作方法进行总结和完善,想方设法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更好成长。变之前的以教师授课为主体为学生参与为主,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探讨,激励学生的自信,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也是提升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的过程;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方法新”带来最大的效应就是高校教师给人的感觉与众不同,也就是使学生的“感觉新”。高校学生的特点是个性独立、思想活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与他们融为一体,高校教师在授课育人中转换自己角色的过程,也是聆听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觉教师不单纯是教师,还是朋友。这样的“感觉新”可以鼓励学生探索,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强课堂以及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创造舒适的教育环境。

4 “三好”是师德建设的社会期盼

“三好”指的是形象好、性格好、品格好,这“三好”成为了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盼。

有人笑谈,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虽说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却是有一定的道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好的形象诚然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注重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完美结合;支撑内在气质的是个人的学识以及修养,而内在气质也为外在形象加分添彩。一个好的形象,散发着教师独特的魅力,对学生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同时作为教师,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

如果说形象是给人第一印象,那么性格却是维护自己在别人心中印象的“使者”。作为高校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话语间透露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内在素质,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与他人关系的好坏以及自己的事业能走多远,遇到教学困难时能坚持奋进,有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高校教师应有高尚的品格,应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当作义务,当作良心的本真表现。所谓教育义务,是应该承担的教育事务,是把应做的事当作一种责任,用责任感来约束自己。教育良心,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自觉地做到需要承担的使命。我们经常讲,做事要有良心,或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其实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教师的内在良心的一种体现。师生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纯粹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对学生尽心尽责,不寻私、不偏袒,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良好的教师品格坚守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原则,信守了教书育人的诺言。

高校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思想、行动去感化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能够做到“三心、三新、三高、三好”的高校教师,必然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楷模。用高尚的师德培育祖国的花朵,切实做到传承优秀文明、传播优秀文化、培养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