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中地方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9-03-22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运动传统体育

查 艳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安徽安庆246003)

1 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延伸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与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与观点,比如将传统文化(茶文化、武术文化等)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与指导作用,在取得某些成效的同时,也有难以操作的弊端,也即,大多流于形式或不易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体育文化仅限于体育项目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观念局限,所以在构建体育文化的设计中,要引入文化拓展的观念,不唯体育而体育,而应放开视野,着重于落实的环节,则需要就体育文化的内涵进行重建与延伸。

体育活动或体育课程在中国当前的中小学应试教育中有严重缺位的现象,体育课让位于文化课、课余时间被学生的文化艺术类补课所占用,导致学生不仅没有获得体育课完整授课的机会,而且也难以获得课余体育锻炼的补充,身体素质受到影响,体育文化的观念淡薄。上了大学之后,有的同学无节制地参加体育活动,而大多数同学则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能力,且轻视教学计划中的体育课程,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体育成绩难以达标,影响毕业。更重要的是,走上社会之后,缺少对体育运动的亲和感,影响个人体质和家庭生活质量,不能胜任工作的适当压力,也不宜建立以体育运动为中介的和谐群体关系。

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如何建立与中学体育相衔接的引导模式,这既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方面,也要考虑能让学生尽快摆脱中学体育认知缺失的方法和途径,而课程优先和放任自流的做法都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前,体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导,而大多数大学新生,体育竞技能力较差,所以对竞技体育课程具有普遍的畏难心理。虽然有的高校已经融入传统文化项目如武术、太极拳、茶艺等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但涵盖面尚不很广,相应的师资力量也相当缺乏。

有鉴于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还需要引入其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能实现操作的新内涵,只有这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动性才更易被激发,也能在体育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与运动伙伴建立起和谐、谦让、合作、共进的关系,并能从体育文化的浸染中了解新知,享受在心理上无障碍的知识接受模式。这种体育文化构建的新因素就是地方传统文化内涵的介入,它可以在多方面渗透到体育文化教育模式与教学活动中。

2 体育文化的地方性特色

有的学者认为,地方高校因为位于地方,所以可以立足于地方文化,构建新的体育文化教学模式,而特大城市的重点高校的地方性身份模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可以说,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于特定的地方文化的文化圈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不能说只存于都市圈而没有地方文化圈。这种地方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地方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城市都被地方传统文化所包围,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都不能脱离他所在高校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土壤,因此,高校的地方性特色恰恰可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体育文化构建中,地方性特色资源也非常珍贵。体育文化的地方性特色至少有四个重要维度。

第一,地方交通构建学生的运动地图。大学生到了高校,高校所在地的交通线路是孩子们出行的必由之路,出行其实是一种运动,有的坐地铁和公交,有的步行,有的还爱单车。其实无论是京城里的还三四线城市大学的学生,出行将勾勒出他们数年之内重要的运动轨迹。到哪里去?怎样去?在市内转悠,在郊区活动,这些交通网络将构成学生不可更易的“心理地图”。也就是说,高校周边的交通网制约着每一个学生运动轨迹,也构建了学生心中出行运动的心理地图。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体育文化的延伸运动具有地方性特征。

第二,地方物产构建学生的运动习惯。地方物产的概念非常宽泛,包括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衣食住行的用品,也包括地方特产、有特色的动植物,以及固化的景观。这些物产是学生课余不可或缺的使用品与观赏对象,有时能在校园内显现,有时需要走上街头,才能感知和获取。如何获取这些用品,如何观赏这些对象,这里面有一个运动的习惯问题,而运动模式的建立与地方化特色密不可分。重庆市地面高高低低,武汉市湖水悠悠,这些地方特色将打造在这里求学的大学生们的运动习惯。

第三,城市设施构建学生的运动倾向。城市设施很多,大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设施既有各类运动设施,也有城市景观。有的城市运动设施齐全,有的小城市存在局限。很多城市篮球场很多,那么学生到校外交流篮球运动的频率与爱好就会提升。有的城市没有网球场,那么这种运动交流就会相对减少,更多的城市没有高尔夫球场,很多学生从未参与过这种运动。一个城市设施决定着学生超出校园展开运动交流的倾向性,这也是一个城市体育文化地方性特色的一个重要的面。

第四,传统文化构建学生的运动选择。当下,地方传统文化常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获得存在感、前沿化、明星化等,高校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一极,成果丰富,影响深远。很多高校展开地方文化的教学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了解他所处城市及城市周边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北京不可能不听说京剧文化,在杭州不可能不知道西湖文化,在安庆一定听说黄梅戏,在池州杏花村文化也是会耳熟悉能详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运动因素,比如端午龙舟赛,戏曲舞台的身段、步伐、手势以及武生戏、武旦戏的武术功底等。现在提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非仅仅只在艺术的一极之上,这些高雅艺术中大多有体育运动的文化因子,在艺术的感染与熏陶中,也可以选择这些运动方式作为自己体育课程和业余健身的补充。

可以说,体育文化的地方性是高校所处地方文化圈的必然特性。学生毕业多年以后,仍然会携带着大学期间在高校所在地形成的运动心理与习惯,人的成长与地域文化不可分离,而这些地域文化因子有很多是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介入学生成长过程的。

3 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体育精神

地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多姿多彩的,为什么说这些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体育精神呢?我们通过一些地方传统文化的案例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的特征与体育运动的特性十分合拍。

(1)合作型。地方传统文化很少是个人表演的,几乎都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是戏曲表演、节日活动,都是“与人乐乐”的形式。比如流行全国的端午龙舟赛,都是集体配合以展示速度与力量的。这样的运动中,配合就是首要的运动素质。在运动中建立合作精神也是现代竞技体育的所提倡的重要精神。

(2)动作型。没有动作,就没有文化;没有运动,文化就难以体现与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有的用口,有的用手,有的四肢配合,有的脚下生风。如池州傩祭、傩仪、傩戏,无一不是运动型的。有些是高难度的动作,有的是节奏鲜明、配合音乐的动作。比如安庆“非遗”中,有很多戏曲民歌遗产,还有“柔术滚杯”、各种传统工艺、灯会等,每一种都是需要动作才能完成的。

(3)工具型。地方传统文化的运动特性不仅靠的是人的身体器官,还要借助各种工具,这也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离不开的“物质化”特征,龙舟赛没有龙舟是不行的,戏曲武生戏没有武器(道具)是演不出效果的,武术也需要器具,十八般武艺都要精通。工具有如现代体育器材,有的运动如跑步、游泳不需要复杂的器材,但各种球类、体操、射击等,没有工具就无法实现运动的展开,所以说,传统文化中的工具承担了体育运动器材的功用。

(4)观赏型。地方传统文化的娱乐与观赏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所有文化活动不仅要敬神,还要能够娱人,否则就难以传承与保留。没有群众的观看,就不会有热闹的场面,也就不会有运动的动力。现代体育活动虽然提倡以健身为目的,但各类运动集会都一致追求观赏性、广告性与收益性,那些职业运动更是如此。即使一般不带收益目的的集体活动,观赏也是激发人运动潜能的重要推手,很难想象没有观众的球赛能让运动员赛出好水平,同理,没有观众的传统文化集体活动其实是不存在的。

(5)融合型。所谓融合性,是指地方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因素与现代体育活动相比,并非呈现单一活动的形态,而是多种运动形式融合的结果。传统的目连戏演出规模宏大,有很多动作介入,如清初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目连戏”:“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这些运动形式让人眼花缭乱,十分好看。一部戏就能见识多种运动,是地方传统文化节目的共性。

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体育精神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深入理解,旧为今用。比如“拔河”运动就是起源很早的民俗活动,拔河体现了合作、动作、工具、观赏与融合等以上分析的所有特征。类似这样的传统运动引进高校,会引发学生对标准体育课程产生不了的好奇心与认同感。

4 地方传统文化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渗透

充分利用高校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提炼地方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因素。近20多年来,各高校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主要是为了配合地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需要,以及对民俗学、人类学、民间艺术等方向的学科拓展。这些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多着意于地方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至于向其他学科的价值延伸还做得很不够,就大量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体育运动因素的提炼与开掘,则是一个新课题。可以在原有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研究,哪里文化活动中有明显与重要的运动,哪些运动可以延伸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去,需要有一份清单,这才是建立新型高校体育文化的第一步。

为地方传统文化中运动形态分类,分析其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异同。第二步应该就这份运动因素的清单进行整理分类,分析每一种运动因素的基本特征,并与现代体育运动进行科学的比较,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从人体运动学角度分析地方传统文化中运动型因素对人体的利弊之所在,找出哪些运动形式能够产生更高的运动效果,这可以做出另一份技术清单。这些二次研究成果将为下一步制定体育活动计划提供学术支持。

在制定体育课程与课余运动计划中,提出地方传统文化运动因素的渗透方案。如何把地方传统文化的运动因素融入到常规的体育课程尤其是课余体育活动中,需要提出一种“渗透方案”,可以从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教师业务培训、学生体育新观念的引导、课程设置、第二课堂的设计以及文化素养课程的安排、文娱活动的体育化、集体采风等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来使地方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因素、体育精神,渗透进学生健身、健康教育活动中。

制定新型高校体育文化实施方案,构建以兴趣为导向、以运动为核心、以文化为延伸的校园体育文化新模式。如果能有效地将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体育运动因素贯穿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去,将会建立一种新型、有效、可持续、可操作的校园体育文化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帮助解决大学新生入学时对体育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与体育运动无缝对接,使之逐渐产生对运动的依赖感;并能在这些提炼出来的活动中获得文化熏陶,进一步产生对地方文化的亲和感;从传统文化运动中培养合作精神,提升个人身心修养,使大学生成为一举多得的新型校园体育文化的参与人与受益者。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体育精神与运动因素,使之渗透进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种新视野、新方法,它不是单纯体育动作的引入,而是在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接受运动型的体育精神,帮助消除大学新手对体育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并在大学全程中,补充体育课程与业余健身活动的不足,在文化中体会运动,在运动中感受文化,这是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尝试,做好了,必将产生积极的教育功效。

猜你喜欢

运动传统体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