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培养
2019-03-22陈丽君
陈丽君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1 界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业界对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很少涉及大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在此方面未形成较为明确的观点和建议。为了界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必须理清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学界普遍认为核心素养的研究始于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并在2003年出版的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 中首次使用核心素养一词[1],并指出这些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是人们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生活所必需的[2]。随后,世界各国为推进教育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纷纷对核心素养展开研究。如(1)OECD,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帮助公民实现成功生活并发展健全社会;(2)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关注受教育者未来职业发展需要;(3)欧盟,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学习能力,指向终身教育;(4)新加坡,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以学生为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凸显核心价值观[3]。
1.2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6年6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 研究报告指出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4]。2016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 个基本要点。201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 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进一步回答“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 的人应该具有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等5C 素养,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核心,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5]。
1.3 厘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厘定,首先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参考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关于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等的重要讲话精神;最后结合大学生的学情和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其进行重新凝练。因此,将大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厘定为大学生在新时代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最低的共同要求,是超越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是以“文化理解与传承” 素养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大学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2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2.1 爱国素养
爱国是民族感情最高体现,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否具有爱国意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大学生核心素养中爱国素养应运而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各国糟粕思想更容易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而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西方思想试图动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坚定信仰。只有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素养成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大学生才能将爱国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新时代四个自信,即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2.2 敬业素养
敬业是一种社会实践,引导和激励每一个公民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具体化、内化并嵌入到自己的工作中,爱本职工作,研本职工作,新本职工作。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6]。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为劳动者,上学期间培养他们“敬业”的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关心守业而非就业,更关心长远发展而非眼前利益,更愿意花时间将一份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成就匠人精神,有利于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
2.3 诚信素养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是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为国之本。诚信在本质上是一种尊重规则、信守规则的意识,是社会友善、社会和谐的前提。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的诚信素养,有利于完善健康的人格,有利于践行诚信行为,有利于引导社会诚信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2.4 友善素养
友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们是否友善不仅影响个人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国家和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人人为善,能够营造家庭和睦、地方安宁、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相反,人人为恶,恶人横行,则会邻里纷争、社会混乱、国家衰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后盾,他们的友善也表征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状况,如果大学生将友善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人友好相助,引导社会形成齐心向上的合力,而开创出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的良好局面。
2.5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深化。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G.Zurkowski 在1974年提出,即“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全球化3.0 时代,信息素养是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基础上,具备一定从事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对未来趋势进行研判的信息分析能力。新时代,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时代来临,人人生活在银河级的信息中,如何有效、快速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制能力,加强自身信息伦理教育,规范网络行为,与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避免有害信息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利于拓宽自身知识面,实现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只有拥有一套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充分提升自我信息意识、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信息检索利用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3.1 利用好校园文化,提升培养核心素养的外在力量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园精神文明为特征的一种特殊文化。在高校中最能体现学生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文化环境。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一传统的教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设计出感动武城、校长奖学金、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提升培养核心素养的外在力量。
3.2 引导好网络文化,提升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在力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行动的客户端。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者要利用好“两微一端”,及时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做好思想引导。例如:十一期间,利用网络,及时发布爱国主义情怀方面的文字或者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素养;节假日放假期间,结合实际,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工作敬业者,培养敬业素养等。
3.3 建设辅导员队伍,提升培养核心素养的中坚力量
辅导员在高校中是接触学生最多,最熟悉学生思想动态的教育者,所以辅导员是最能快速有效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者。俗话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辅导员必须先接受教育。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培养学生,才能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坚力量。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润物细无声,更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应该从新生报到开始,将核心素养的观念与行动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项载体之中。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素养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