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隐性知识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2019-03-22邢戈左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案例

邢戈,左莉

(1.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2.聊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山东聊城 252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纷纷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开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创业教育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教育,而不是学术导向的教育,这是由创业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实践是整个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也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2]。”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依然存在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究其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目前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基于经验和感觉,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文章从与实践学习密切相关的隐性知识视角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 隐性知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和行为中属于直觉、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 它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述,具有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的特点[3]。相对应的,那些很容易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进行清楚表达的知识被称之为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 隐性知识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个体性。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以个体的主观经验、热情、信念、价值的参与为基础的,是通过实验、犯错、纠正的循环往复中形成的“个人风格”。(2)环境依赖性。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下来的带经验性质的知识,是个体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和认知,这就决定了实践环境对隐性知识形成的决定作用。(3)实践性。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4)模糊性。隐性知识以一种非格式化、未经编码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使交流与共享变得比较困难。如果把知识比作海上的一座冰山,露出部分为显性知识,而沉入海水中那部分则为隐性知识[4]。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隐性知识所占比例要远远多于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或公式等来表达的显性知识本身是没有创造性的,而隐性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显性知识必须与之结合或转化,才能实现创新性的实践结果。

2 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中的隐性知识及其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2.1 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中的隐性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隐性知识包括技术因素和认知因素: 技术因素包含非正式的、难以确认其所以然的技能、技艺;认知因素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主观信仰和观点, 其要点是心智模式[5]。教育部制定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中描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而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中也提道:“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根据野中郁次郎的观点,其中的“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显然属于隐性知识中的认知因素;而“创业能力”则属于隐性知识中的技术因素。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无疑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下文中我们把创业教育中的隐性知识简称为“创业隐性知识”。

2.2 创业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由于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进行清楚地表达,这个特征也说明了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经验而不是通过传授的方式而获得。隐性知识是“如何做”的知识而不是“是什么”的知识,具有强烈的个体特征,是认知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对学习和实践的自我思考和反思是个体获得隐性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个体获得隐性知识的主要通过顿悟、内省、内隐学习等非正式学习的方式。综上所述,在我们的创业教育教学中,创业隐性知识必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而不是课堂讲授的方式来传授。反过来讲,如何更加有效地传播隐性知识才是创业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从而也必须遵循隐性知识传播的基本规律。

3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3.1 关于SECI 模型

SECI 模型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关于隐性知识学习规律方面的模型。SECI 模型揭示了隐性知识的学习和领悟需要经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四个过程:群体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群体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是个人的隐性知识向他人传递并实现隐性知识的群体共享。个人可以从他人那里通过观察、互动和模仿的方法获得隐性知识。外显化即客观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进行表达,实现知识外显的过程,是知识交流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联结化是指零散的显性知识向体系化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知识概念的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内隐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把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即“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试错,最终完成隐性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升华。

3.2 创业教育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3.2.1 群体化阶段——基于知识地图的创业环境接触

根据SECI 模型,学习隐性知识的第一步是通过近距离与具有该知识的人接触,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模仿和面对面沟通来实现。隐性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知识的掌握者的,必须通过与隐性知识拥有者的密切接触才能有效转移这些内化于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实践教学的第一阶段就是使学生能够与真实创业中的人进行接触。目前来讲,虽然很多高校已经组织了不少学生与创业者接触的机会,但往往采取的是讲座或座谈的方式。学生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观察和模仿实践情景的效果,当然也就不能通过群体化来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高校应该积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各种创业公益组织,以及本校校友会、创业导师库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征集有意愿接纳学生进入创业企业进行近距离观察和沟通的创业者。这种接触的形式可以模仿美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实践教学中的“工作影子”(job shadowing)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会跟随一名创业者(像影子一样),通过观察其工作行为以便了解创业的基本规律。

由于创业和创业者都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型,而且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因此不同的创业者所具备的隐性知识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创建创业隐性知识的知识地图。所谓知识地图就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用来揭示知识的存储地和各种知识之间的动态关系。简单来讲,创业隐性知识地图的作用就是告诉学生可以到谁那里学习什么隐性知识。一个典型的知识地图除了创业者的所在企业、职务、工作经历等常规信息以外,还要包括其擅长的隐性知识点。例如,一名创业者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可以这样描述:“白手起家,技术型人才,属于互联网行业的冒险型创业,目前为创业失败两次之后的第三次创业,具有屡败屡战的精神,拥有在陌生行业中探索前进的经验、具备短时间内组建创业团队的能力。”知识地图中所涉及的创业者隐性知识信息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学生可以根据知识地图选择和哪些创业者进行接触。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有关隐性知识转移情景的研究,知识拥有者和接受者的共同点越多,就越容易产生密切的交流和深刻的反思,会大大促进隐性知识在两者之间的转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选择和自己具有相同经历、相同兴趣或相同人格特点等的创业者进行接触。

3.2.2 外显化阶段——由学生产生教学案例

SECI 模型的第二个阶段是学习者将第一阶段感受到的隐性知识尽量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会促进学习者对隐性知识进行反思、梳理,并有助于与别人分享,因此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的观察和模仿以后进行知识的外显活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隐性知识具有情境性和个性化的特征,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最好采用案例的方式。案例是特定事物蕴涵于其中的或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基于实践而建构的情景,因此它的表达方式与隐性知识的特点高度相符。在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在第一阶段中观察到的实际场景写成案例。这里要注意的是,案例应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实际情景而不是加入过多的个人分析,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使用隐喻、类比的方法形象地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促使其更深入地进行反思。案例完成以后,教师要对案例质量进行复核,并根据案例编制教学重点,为下一步的案例讨论教学打好基础。

3.2.3 联结化阶段——基于兴趣小组的案例讨论

SECI 模型的第三个阶段是将零散的显性知识向体系化的显性知识转化。学生在第一个阶段获取了若干个不同场景下的真实体验,并在第二个阶段将其转化成了以案例为载体的显性知识。由于任何一个学生所能体验到的场景是有限的,其得到的认知也是基于自身角度的,因此脑海中实际上储存的是零散的显性知识。第三阶段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化,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知识概念。根据相关研究,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学习者的兴趣;(2)有较多的、基于不同角度的零散知识的储备;(3)通过集体的讨论、交流实现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融合,发挥群体的创造力。对于这三个基本条件,基于兴趣小组的案例讨论教学应该是非常适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由于学生存在个体(性格、技能和价值观)以及创业倾向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前两个阶段的探索中必然会表现出在隐性知识点方面的兴趣差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兴趣差异将学生分组,对彼此的案例进行讨论可以更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案例可以说是除了现场体验外最佳的隐性知识的传播载体,它通过虚拟或者模拟一种亲验环境,成为传授有关实践的观点、技能和原则的有效方法。同组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案例会使每个人“感觉到”更多不同的场景,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隐性知识。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促进对不同角度观点的分析比较、融合创新,产生对某一隐性知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解。在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讨论结果方面。

3.2.4 内隐化阶段——基于问题解决的创业实践

内隐化阶段是体系化的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即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将显性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果说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和交流获取一种直观的感受,那么这一阶段则是要通过不断地参与实际工作,在练习和试错中把这种显性知识内化成深植于脑海中的技能和态度,从而可以在实践中自如灵活地运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形式主要集中于各种各样的创业比赛,真正能够进入创业孵化园开始创业的是非常少的。创业比赛虽然可以覆盖更多的学生,但毕竟是以提交创业计划书为主的创业模拟,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实践活动变得形式化。很多高校苦于创业机会不足,难以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这实际上是对创业的过程的内涵认识不足。其实绝大多数创业一开始并不是基于有意识的商业目的,而是从解决一个实际中的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因此问题的解决才是创业的孕育和萌芽阶段,在真正的创业项目稀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学生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去感受创业实践。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机制。创业教育教师要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第一线去寻找企业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他们的问题解决方案到企业去检验实际效果。创业企业也应该积极吸纳优秀的学生参与本企业的科研实验和问题解决,还可以资助学生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或解决方案转化成商业化的成果或产品。在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和内化那些关键的创业隐性知识:如问题导向、效果逻辑等创业意识,团队合作、资源整合等创业能力,打破常规、越挫越勇的创新创业精神等。

4 结语

促进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些恰恰属于隐性知识学习的范畴。隐性知识由于其很难用文字、语言等进行表达,所以不能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传播给学生,必须依靠实践教学的方式。所以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如何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获取创业隐性知识的问题。根据广泛应用的隐性知识转移的SECI 模型,结合创业教育实际,将隐性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有机融合,将会有助于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