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

2019-03-22胡筱萌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供给精准体系

胡筱萌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近年来,社会十分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其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且能使高校教育改革质量得到提升,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还不太乐观,高校只有从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将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完善与改进,实施“精准供给”,才能使创业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忽视任何一方。“精准供给”是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使供给侧改革得以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均离不开供给侧改革,其需要将需求端与供给端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自主选择教育的机会[1]。“精准供给”的核心在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高校综合改革、高校毕业生创新就业质量的提高需建立在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高校创新创业供给侧的改革应考虑到多个方面,包括未来经济发展、学生实际需求等,将以往的固化模式进行改革,使供给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以此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供给”奠定基础。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

2.1 供给生态:分散疏离,耦合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缺乏创新创业的多元、开放、包容理念。高校创业氛围不浓,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待提升,未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理念。(2)未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区域经济特点及域内文化资源等,建成地域产业、文化资源、区域风格相耦合的创业特色体系,由此使得校园创业文化体系存在不足。(3)不均衡的精神、制度,以及不够完善的措施和引导政策、支持体系,使高校研究平台的建设不够规范与立体,不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无法实现学生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

2.2 供给模式存在统一僵化,且模式照搬趋同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教育模式比较固化单一,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由此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最终使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很难提高,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发展,且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当前虽然有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结合了地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办学特色和优势等内容,但存在着千校一面的现象,模式依然缺乏特色[2]。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模式的构建时并没有结合本校特色,一般是照搬其他高校的教育模式,即“必修课+活动”“重说教,轻实践”等,由此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现象,从而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2.3 供给方式过于单一刻板,且存在相互脱节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短期效应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突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还有待提升。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较多,具体有这几点:(1)教学观念,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创业理念端的基础内容不够重视,其只注重学生创业行为端的形式内容;(2)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必修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且教学存在弱实践,重理论的问题;(3)高校将专业课程放在首要位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放在次要位置,由此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4)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单一的说教式展开教学,且教学过程缺乏生气,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5)教材建设缺乏特色化、本土化;(6)实践基地建设存在不足,缺乏产学研一体化创业实践实训平台,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3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的应对策略

3.1 营造新生态,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供给”

首先,应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精准供给”作为出发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探索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高校应当将创业文化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国内外资源,对开放创新进行全方位推进,以此促进高校国际合作教育水平的提升。

其次,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使创业的层次与水平得到提升,高校应当创新以往的教育体系,实施“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为个性化、自主化的教学模式;将改革出发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创新上,构建“双创”的教育机制,满足创业人才“多层次、新模式、众规格、异要求”的培养规格体系,为提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行动导向需明确,“精准供给”是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当从“精准帮扶”“精准服务”出发,强化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学生群体,并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个人”的“多跨+多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生机活力的环境氛围[3]。

3.2 破除旧式,赋“精准供给”灵活动能

首先,应当打破传统,建设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从多个角度出发构建多样化、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教育需求机会。同时,高校还应当将照搬套用的观念破除,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4]。工科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以技术、技能为主;师范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构建“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有所提升。

其次,注重跨界融合,有机嵌入。高校在专业结构体系的构建方面应遵循“对应行业、适应产业、有机嵌入、开放动态”的西乡理念,高校应将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设置合理的新专业;同时还应当按照产业标准和行业要求,对专业的升级改造和转型发展大力推动,使专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就业创业质量评价方面引入“独立第三方”,将市场引导、有效制约的作用充分发挥。

最后,优势互补,耦合共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体现在学生接受教育后劳动能力的变化方面,学生的劳动能力越强,其接受的教育越多,从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就越大。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时,应结合区域经济、文化资源的优势,构建富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还应当在公共基础课程范畴内纳入创新创业类课程,注重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现代信息技术、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引入课堂,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共享、开放、协作发展提供保障[5]。

3.3 聚才汇贤,建“精准供给”人力保障

高校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时,应按照“专兼结合+双证双职”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师队伍“跨专业、跨院校、跨行业”的“专业化+技能化”的培养,使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其能够胜任学校授课及企业导师职务。

还应当注重“双培双能”,高校应将传统教与学进行改革,要求教师将新的思维模式融入课堂,设计出多样化的课堂方式;同时,创业教师的培养方面应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给予教师更多的创业培训机会,以此使教师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在“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应就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此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出一批创新意识高、创业能力强的大学生,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供给精准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