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物流融合发展及其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启示
2019-03-22陈俊杰
陈俊杰
(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福州 350003)
1 城乡物流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农村物流尚处在发展阶段,城乡物流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县乡物资出山难,外埠物资进山难”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城乡物流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物流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当前,农村部分自然村的道路条件较差、交通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且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尚未全面覆盖,仓储、冷链、现代运输等专业设施设备较为缺乏,导致农村物流运输难度大,配送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
1.2 物流配送体系有待健全
农村多数村庄处于偏远山区,信息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地广人稀,加之青壮年人群外出务工,留守人群消费需求较少,难以形成一定的物流快递业务量。导致物流快递企业面临农村物流配送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甚至经营亏损的困境。因此,企业不愿下乡进村,难以形成完善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1.3 农产品品牌化进程慢
现大部分农产品生产、质量和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溯源等方面也缺少一套健全的制度和机制,农产品各交易环节缺乏可量化的管理标准,原产地认证和标准化建设尚不完善,导致农产品品牌化水平较低。
1.4 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薄弱,目前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有了解的人较少,导致利用互联网营销的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1.5 电商、物流人才匮乏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物流电商人才匮乏。电子商务所必需的软件设计、营销推广、仓储物流、活动策划、美工摄影等专业人才紧缺。同时,偏远山区农民网购知识薄弱,电子商务需通过基层代理机构来开展,因而健全专业的物流电商服务队伍对提高农村整体的物流服务水平至关重要。
2 城乡物流体系的构建
通过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经信商、供销、农业、邮政等部门、行业的管理和资源优势,推动站场网络、运输配送、信息体系和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推动农村物流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村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创业不出村”,提供与城镇无差异化的电商、物流服务,形成“布局合理、双向高效、一网多用、城乡一体、服务便利”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2.1 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农业、供销、邮政快递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衔接,完成具备下乡进城物资转运、存储、加工、配送和电商服务等服务功能的县级物流务中心建设;尽可能在现有的乡镇客运站场资源上开展农村物流功能,建设集客运站、农村物流点,电商等多功能合一的乡镇物流服务站建设;充分利用便利店、村邮站、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农业合作社等资源,完成村级物流服务点建设。
2.2 发展农村物流配送新模式
发展多部门联合管理,各行业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发展“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物流新模式;发展适应农超对接、农工对接、农校对接、直供直销等物流服务新模式;引导物流企业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线”,制定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新模式;发展“互联网+农业”,探索农村电商与现代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2.3 搭建农村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整合交通、商务、农业、供销、邮政等多部门的信息资源,有效融合物流企业、快递企业、电商企业、农资农机经销企业等企业信息,搭建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对村级便利店、村邮站、农村淘宝服务站、农业合作社等基层农村物流节点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改造,对接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完善乡村农村物流信息点;加强农村物流市场运行监测,将各农产品、农副产品产销价格、运输价格、运输成本纳入监测范同,及时了解农产品物流动态,建立健全预测和预警机制,做好应急预案,保障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2.4 注重物流服务水平提升
大力发展快递物流,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构建以城区中心,覆盖全县、辐射周边、通达全国的现代快递物流企业集聚,强化内外产业联系,以产业合作促进农村物流业发展,提高农村物流配送网络覆盖率;推动大型连锁企业优化物流业务流程,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加快技术和设施设备改造升级;组织制定物流运输有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并监督实施,对农村物流市场实行分类监管,并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农村物流配送安全性和一致性。
2.5 加快物流和电商人才队伍建设
增加物流与电商等类型人才的引进和栽培。一是通过政府发布相关政策以吸引、带动专业人才从事农村物流、农村电商工作;二是依托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与中职(高职、高校)等学校对接,在规划期限内完成定额培训目标,课程内容包含农产品物流模式及特点、电商营销推广、产品品牌建设、包装设计等,邀请行业专家指导教学,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和物流人才;三是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活动,进行农村物流信息及设备和电商等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民在城乡物流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基于体系构建的教育影响及教学启示
3.1 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办学方向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农村物流发展出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两大因素是农村物流专业化滞后与缺乏物流专业人才,需要形成农村物流专业人才的新型培养计划,打造多层立体的农村物流人才梯队养成计划,使之具备更高的适用性和服务性。在专业教学上,高校应加强农村物流方面的理论基础学习,对农产品的仓储、冷链运输、农产品信息化及农产品溯源和农产品物流金融等方向设立课程。
3.2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农村物流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与城乡物流配送中心、县乡村物流体系中县级物流中心、农村电商园区等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农村物流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定向输出物流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可在过程中反复运用专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校外实践教学与校内物流模拟训练的相互结合,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当前城乡物流模式、农村物流特点,并展开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将其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运营需求及符合物流专业实际操作要求的实用人才。
3.3 建设优良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依据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以计划性引进与目的性培养为原则,着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物流教师团队。首先,积极引进高层次的物流人才,通过他们将先进的物流教学理念及成功经验进行分享与传播,从而提升学校的学科创新质量和教育综合实力;其次,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在职教师通过专业进修、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再次,加强经验学习,定期开展与国内相应的示范高校的参观、交流与学习,不断汲取成功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最后,提高师资待遇,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吸引经验丰富、高水平的人才从教,同时保障现有的教师团队的稳定性。
3.4 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实现产学对接
关于城乡物流人才教育,首先应该把握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农村物流专业人才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质量的评估,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其次对于入学新生做好物流专业认知教育及创新创业指导,树立其择业及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创业团队,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指导,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4 结语
为促进城乡物流融合发展,需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组织模式,大力整合物流资源,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立“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快捷物流通道。城乡物流业综合性和操作性较强,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因此,为了提高城乡物流发展水平,必须培养一批有互联网创新意识、熟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通晓城乡物流业务、掌握城乡物流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