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研究
2019-03-22陈东卢惠璋
陈东,卢惠璋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有效路径[1]。思政课实效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作用的主要方向,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2]。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政课;中共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突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着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3]。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并不理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失落影响时效性,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世界呈现出多元化、多中心、不确定特征,新现象和新矛盾的出现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有效的解释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的大学生主要是以95后为主体,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信息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思想行为呈现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思政课的教学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难以把握学生的现实想法。另外,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了实效性,思政课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教师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而目前大多数思政课老师要么知识结构单一,要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理论联系现实的效果很差,缺乏时实效性[4]。因此,新时代下思政课,应该重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可能路径。
1 创新发展理念及思政教育实效性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成为现阶段的创新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教育进行显性的指导作用。这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理念体系,不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指导,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理念和新潜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攻坚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归根到底应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新模式,切实把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凝聚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从而使多方协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系统性构建教育共同体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创新。
2 “五大发展理念”下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结合时代背景,创新发展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路径,就是构建“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1 基于“创新理念”,构建价值认同的育人模式
树立创新的育人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价值认同。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是指对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价值观形成一致认同,主要是对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大政方针形成一致的看法和观点,特别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坚定的爱党爱国思想。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品质、崇高的人生信仰、高度的民族认同、坚定的人民立场、积极的思政热爱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强化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把理论和实际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集中于学生的关注点,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结合身边的学校文化、人物事迹、实践活动,重点关注学生的理想信仰、情感心理、人生感悟,积极引导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2 基于“协调理念”,构建多元主体的育人模式
树立协调的育人模式,重视育人主体的多元化。思政课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保障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要求突出育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既要重视“家、校、社会”一体化全员育人模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主体育人共同体;也要重视协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堂”一体化多维育人模式,形成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共同体。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突出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推进社会党委党校、社科院思政研究所,学校党政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家庭父母的思想队伍建设,让学生能够多方面的接触思想教育,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切身体会到思政教育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突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共同努力,第一课堂是学校课堂,这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有效场所,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素质拓展能力课堂,这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实践场所,应该多采用团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第三课堂是大学宿舍文化,这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生活场所,要重视寝室长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第四课堂是网络课堂,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所以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干净和谐的网络环境。
2.3 基于“绿色理念”,构建生态育人模式
树立绿色的思维理念,重视生态的育人评价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生态育人模式。一是实施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必须依据“协同性、系统性、目标性”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进行全面性的改革,并适时调整,实现育人机制的与时俱进,保证育人机制的科学合理,为育人效果提供根本保障,同时,育人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要综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参考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二是实施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价值导向的作用,用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来约束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让大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思想升级。
2.4 基于“开放理念”,构建开放互动的育人模式
树立开放的学习理念,重视育人过程的互动性。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立体互动、开放的育人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加强师生与时空的交互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时代特征下是多元化共享,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教育,而是呈现出高度的线上特征,受网络化信息的影响较大,要强化“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发展,构建跨时空的思政教育信息化平台,教师能够根据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能够根据信息化平台进行良好的互动与沟通,产生价值观共鸣。
2.5 基于“共享理念”,构建资源共享型育人模式
树立共享的价值理念,重视资源的共享。挖掘和提炼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资源共享型育人模式。现代思政教育观,不仅是强调个人中心和社会中心,而且突出党、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的共赢,所以要充分整合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和情感认同。经过思政平台建设实践的发展,国家已经意识到资源的浪费,明确提出要以省为单位,完善思想教育信息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官方的资源带动社会和学校的思政建设。在共享理念下,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的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也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最为关键的是,高校的教研单位、教师团队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为学生提供工作的教育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