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OBE+PAD”双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9-03-22颜丹平
颜丹平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 315101)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视野。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提升核心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践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向学科素养本位转变。学校教育的关键在课堂,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综合人才,学科设置和课程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其培养目标,融合相适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实现高校育人使命。
1 OBE+PAD双模式的理论剖析
1.1 教育目标层面: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也译作“关键素养”。“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3年率先提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继而,欧盟提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体系,美国提出“21世纪素养”。随后,新加坡教育部参考美国,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于2013年提出了“21世纪能力”,这些都表征着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范式的转变。
中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始于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该研究成果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作为育人目标框架,“核心素养”应从多个途径引导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各教育环节的变革。[1]
1.2 教育理念层面:OBE以成果为导向
OBE,即 Outcome-based Education,中文译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或是“以产出为本的教育”,该教育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是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 W.D)在1981年率先提出的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斯佩蒂在其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2]在理念上,OBE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OBE教育模式遵循“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望、反向设计”四大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能力产出”,突出能力本位教育。
这一教育理念经历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与认可,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我国成果导向教育研究始于2013年,研究内容经历了从对教育理念的探索到工程教育认证的应用,再到各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研究主体经历了从美国学者首创,台湾地区及香港学者引进,到大陆学者继承并创新的过程,研究实践经历了从本科高校率先应用到高职院校跟进推广的过程。[3]
1.3 教学模式层面:PAD对分课堂
PAD教学模式具体可以阐释为Presentation(讲授)—Assimilation(内化)—Discussion(讨论),中文称之为“对分课堂”。这一中国原创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于2013年提出的,主要针对现代高校课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心理学原理,在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环节中间引入了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实现课堂创新。
PAD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对分”,即把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式教学,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4]对分课堂融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各自优点,将讲授与讨论有机整合。强调先教后学,即教师教授在先,这一点类似于传统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但PAD中的讲授主要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遵循“精讲”和“留白”两大原则。同时,对分课堂充分发挥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强调生生、师生互动,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与同伴、小组成员、全班同学进行具体知识点的深入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对分课堂关键创新点在于把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在时间上错开,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实现内化吸收。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安排时间,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深度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备而来地参与到讨论中,这是基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让传统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与学的效果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另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团队同期研发了“对分易”网络平台,包含课程资源、小组讨论、作业、评价等十多个功能辅助PAD教学,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堂的有效对接。
2 OBE+PAD双模式的基础建构
2.1 基础结合点,双向联动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和对分课堂模式均彻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5]传统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成果导向的教育和对分课堂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教师应该在进行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效果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用讲授、示范、诊断、评价、反馈以及建设性介入等策略,来引导、协助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
2.2 基本实施线,纵向深入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和对分课堂模式都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OBE教育模式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输入,强调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的教学模式。[5]PAD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开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后进行讨论,重视学习过程,倡导个性化学习,促进思辨能力,鼓励讨论。学生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落实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
2.3 共同目标面,正向提升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6]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原则,实施基于成果为导向教育模式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具体阐释为,大学英语教学以最终目标即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聚焦在成果上,同时,遵循对分课堂原则,按照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的模式安排课堂,以对分易平台为辅助,通过教育过程,最终以成果形式实现巩固英语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
3 OBE+PAD双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OBE理念和实施原则,通过PAD教学模式在课堂真正落地,实现双模式有机结合,促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1 反向设计课程设置,目标为先
OBE教育模式以目标为导向,强调知识的整合,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保证了教育目标和结果的一致性。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纲要,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从培养目标入手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应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与之相符的具体学习成果。在PAD课堂上以讲授的形式,不仅传授学习的重难点、关键点,更应该使学生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预期表现。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各项目标任务后,其英语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能力的综合能力均应得到巩固与提升。
3.2 重点聚焦教学内容,成果预设
OBE教育模式提出,课程设计要清楚地聚焦到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能达到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把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这些学习成果上。[7]大学英语教学需结合“水平和能力”测试要求,一方面,以英语水平考试大纲为指导,将学习成果分割成书面与口头两大模块,其中书面成果包含读写译三个方面,口头界定为听说两项。另一方面,应以对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情境为原则,将大学英语教材进一步整合,形成主题单元,制定学习成果单。
PAD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将以上学习成果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对分课堂的“讲授”环节,教师把握“精讲”和“留白”原则,主要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框架、重点和难点。之后,强化落实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结合对分易网络平台,发布学习成果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教学篇章的语言点、拓展句子翻译的练习。另外,教师则紧扣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要求,将课内外资料,形成与英语水平考试相适应的练习,转化成学习成果,督促学生在对分易平台上分享成果,教师评分反馈,并在课上评讲,不仅有助于学生勤于反思、实践创新、勇于探究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技术运用素养。
3.3 扩大个体成长机会,深化“内化”
OBE教育模式强调,课程设计和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PAD教学模式则是将讲授——讨论在时间上错开(一般为一个星期),中间加入内化环节,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正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创新点。对分课堂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客观性、理据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勤于思考的素养。同时,对分课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去选择、去探索,培养实践创造素养;对分课堂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先进行书面表达,随后在课堂上进行口头交流,在密切的合作学习中,学会理解、尊重他人,有助于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责任担当素养。因此,结合以成果为导向的对分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全面贯彻了核心素养,是一种有效而极具操作性的落地方案。
3.4 提高终极学习期望,激励挑战
OBE教育理论指出,应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同时强调合作式学习,将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变为自我竞争,即让学生持续地挑战自己,为达成顶峰成果而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使学习能力较强者变得更强,使学习能力较弱者得到提升。这一点与PAD课堂不谋二合。
PAD课堂可以基于对分易平台,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和评价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有效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该模式推出的“亮、考、帮”作业形式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了有效指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其学习成果采取开放式的评价。[8]另外,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形式解决学生遇到的难点,更要求学生以个人、同伴或小组等形式围绕主题,进行口语实践案例的完成呈现。在完成口语成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展示,音、视频录制上传至对分易平台,或与现场展示相结合,实现围绕该主题有效的语言实践,以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评价时力求优化机制,结合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突出过程性评价效用,促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问题解决、信息意识、技术运用等素养的塑造。
4 结语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的达成,需依托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主阵地。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共同直指核心素养培养,两个模式有机结合,以OBE为教育理念挈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通过PAD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落地,彰显英语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